《測量平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作者:李雪瑞 郝 輝 王學仁 第二炮兵工程大學 陜西西安 胡玉祥 61363部隊 李雪瑞
發布時間:2012-09-24 11:28: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 測量平差是高校測繪專業的基礎課之一,課程的內容含量和理論強度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結合幾年的教學經驗及學生反饋意見,從教材選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分析,提出了提高教學效果和改善教學質量的幾點有效措施。
[關鍵詞]測量平差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引 言
“測量平差”是測繪工程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整個測繪學科與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石[1],是處理測繪數據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術課程。一般院校在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開設,其目的是讓學生領會最小二乘原理的基本思想,學會用合適的平差方法調整測量數據之間的矛盾,求得所需觀測量的最佳值,并進行精度評定。
與其他專業課程最明顯的差別在于,測量平差是數學理論與測量實踐的完美結合。它既包含嚴謹的數學理論,又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著重研究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處理實際的測量誤差問題。而該門課程概念抽象、符號繁多、公式復雜,不易掌握,一直以來,“教師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如何更好、更透徹地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是從教教師和歷屆學生共同關注的話題。
本文以本科“測量平差”教學實踐為基礎,結合近幾屆學生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和反饋意見,主要從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幾個教學核心問題進行探討,借此平臺與各位從教人員交流。
精選教材,梳理教學內容
教材是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目前,測量平差的教材主要有測繪出版社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這兩本教材理論嚴謹而精準,內容準確而全面,既包含了經典平差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又介紹了現代平差的一些基礎知識,實用性強,可作為普通高校測繪類專業平差課的比較不錯選擇。我校測地專業采用測繪出版社出版的平差教材。
測量平差是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它既有數學的抽象性、科學性特點,又有應用的廣泛性、技術性特點。“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是令很多相關人士頭疼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計算機技術的日益普及和迅速發展,使得各類專業測量軟件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學習熱情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學認為沒必要進行基本原理的學習,只要掌握相關軟件的使用方法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否則無以談創新。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增強創新意識、轉變學習觀念、加強實踐鍛煉,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條件。
其二,課程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增加了學習難度。測量平差屬于一門應用數學類的專業基礎課,其涉及的數學知識多,不僅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而且大量運用矩陣推導,令學生望而生畏;再者,課程囊括的概念多,內容多,方法多,不僅涉及測量學的基礎知識,而且需要一些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因此,為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學習任務的簡化,教師應該梳理教學內容,優化知識體系,掃除學生“不學、難學”的心理障礙。首先,由于課程涉及學科廣泛,有些數學知識沒接觸過,比如多元函數條件極值、矩陣的求導、矩陣的跡等等。為此,開課前教師需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獲取第一手信息,并及時地補充相關教學內容,減少學生學習盲點,提高學習效率。其次,要上好第一堂課。緒論里就告訴學生:測量平差其實就是“一個準則,兩項任務”,即最小二乘原理和參數估計、精度評定。為完成這兩項任務,我們需要掌握一套基本理論(誤差理論),掌握兩大定律(方差及協方差傳播定律、權及權逆陣的傳播律),領會四種方法(參數平差、條件平差、附有條件的參數平差、附有參數的條件平差),履行六個步驟(分析觀測量、列方程式、組成法方程、解算法方程、平差值計算、精度估計)。這樣學生對該課程的內容結構和知識體系有個初步了解,學前心理壓力會有所減少,學習興趣將有所增加,教學效果有利于提高。
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1.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基本上采用滿堂灌的方法,授課時不停地講解、板書,學生被動地記筆記、聽內容。這樣既增加了教師板書的負擔,又減少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導致課堂氣氛既沉悶又乏味,同時也助長了學生的惰性和對教師的依賴性,更談不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如何來改變這種氛圍呢?實踐證明,“問題引導式”教學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測量平差的邏輯體系嚴謹、完備,也就難免抽象、費解,采用“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摒棄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做法。實施過程中,以淺顯易懂而又常見的實例為背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全都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從而促進教與學的互動。選擇實際問題時,應遵循興趣性、啟發性、典型性原則。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同時萌生了共同探討的熱情,拓寬了思維;而典型性的問題,又可以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比如在講解緒論部分時,實習中水平角觀測時為什么上、下半測回,以及每個測回之間測得角度值均不同?測量結果為什么會因人而異?而為什么水平角要觀測多個測回?三角形內角和為什么不等于180°?伴隨的這些矛盾如何解決呢?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會積極思考這些問題,由此引出測量條件、誤差、多余觀測、平差的概念。通過學生平時遇到的簡單現象自然地引出平差的概念,讓學生對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學習熱情。講解精密度、準確度和精確度概念時,以常見的打靶為例,分析子彈在靶心周圍的三種分布情況來 解釋概念,這樣既形象生動,又簡單易懂。
問題引導式教學符合人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助于教與學的互動,提高教學效果。
2.突出實際應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測量平差主要講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四種經典平差方法,為控制測量、天文測量、重力測量和GPS測量等的數據處理提供一個共同的工具,因此教學應側重于各種平差方法的具體應用。過量的數學證明占用大量的學時,不但增加學生負擔,還會使學生陷入“學平差就是搞數學”的誤區。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淡化數學證明,減少公式推導,重視各種平差方法的思想教學,強調結論的內涵和應用的限制條件,然后補充適量的習題進行鞏固,避免學生不考慮限制條件,生搬硬套運用理論。比如:參數平差精度估計是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其中涉及 、單位權方差■、平差值向量的權倒數■、未知參數的權倒數及未知參數函數的權倒數 的推導證明,公式繁多。對此,無需詳細證明,只需理清思路、解釋過程,注重公式應用,采用“列舉例題+布置作業+課程設計”的綜合實踐方式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典型的水平角觀測水準網、三角網為例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以復雜的控制網、GPS網、數字高程內插模型作課程設計,要求通過程序實現,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促進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掌握。
3.注重分析比較,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
測量平差的概念多、公式多、方法多、理論性強,而大學課程學時的壓縮減少了授課時間,要想讓學生在短短的時間里掌握大綱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必須及時地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通過分析比較,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可以發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便于學生對所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關于精度評定的標準有中誤差、平均誤差、或然誤差、相對誤差和極限誤差,為區別可加以比較:中誤差、平均誤差、或然誤差都可用來估計精度,但中誤差能更靈敏地反映大誤差的影響[1],實用中以中誤差為精度估計標準;極限誤差是真誤差的限值;除相對誤差外,其他的都屬于絕對誤差,這樣,學生對這幾個概念就不容易混淆了,也掌握了各自的應用方法。其次,還應注意知識的歸納總結,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方法,便于學生對平差方法的掌握。比如方差傳播定律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點,為使學生掌握其應用方法,達到熟練自如的程度,可總結為:(1)構建數學模型,即隨機變量和所求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式。(2)判斷模型,函數為線性時則直接用誤差傳播定律,否則,將非線性函數線性化。(3)用中誤差代替變量。而在講述四種平差模型時,先講各種平差模型,再講概括模型,由特殊到一般,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習慣,便于加深學生對各種方法的理解和認識,而且可利用表格綜合所有模型進行比對,具體可參考文獻[3]。“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是人類科學實踐的一般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有助于學生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這樣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
結束語
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每個學科不斷發展的需求,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策略。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期間,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要做到“勤教、勤思、勤研”,學生還應做到“勤問、勤學、勤練”,這樣才能推動學科教育的發展,促進高校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趙東寶,李小根.加強測量誤差理論教學的探討[J].地理空間信息,2011(6).
[2]隋立芬,宋力杰,柴洪州.誤差和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M].北京:測繪出版社,2010.
[3]邱衛寧,王新洲,陶本藻.測量平差教學體系的設計與研究[J].測繪通報,2006(2).
[4]成曉倩,趙紅強,魏峰遠.《測量平差基礎》課程教學冷思考[J].礦山測量,2010(10).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