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德 與 愛
作者:陜西省教育廳師資與師范教育處處長 羅侃淳
發布時間:2012-11-16 10:19: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德,是一個人思想品質、修養操守的集中體現,是靈魂。古人把“修身”放在“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就強調了“德”的重要基礎作用。“朝聞道,夕死可矣”更反映了人們對高尚道德的追求。為師者須有德,教師肩負著傳遞人類精神文明的崇高使命。一個好的老師、一支好的教師隊伍必定有與之相應的崇高師德。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師德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變化,但愛作為師德的根基則是永恒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提出教師要 “熱愛學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教師要關愛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強調教師要有愛是非常正確的,但什么是教育之愛?教師應該如何去愛學生,則是應該討論和認識清楚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能愛,也就是說,教師要有愛的能力。教師要能通過愛“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而不是像高爾基所說的“連母雞都會”的那種愛。如此,就要求教師要有崇高的教育追求、精深的專業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作為教師之愛的支撐。這樣,教師的專業學習、校本研修、專業提升就成為應有之義。換言之,一個不注重學習的教師,或學習能力不強的教師,縱然他有愛的本能和動機,也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之愛,簡單的愛難以成為學生理解的,并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之愛。在這方面,“陜西優秀知識分子的典范”、西北大學教授侯伯宇先生是我們的楷模。西北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教師朱海燕這樣回憶說:“那是一個冬天,天下著大雪,我在物理所樓前遇到了侯老師,只見他手里捧著書,邊走邊看,頭也不抬,碰到臺階時,他就用腳去探路,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地踏上去,始終都沒有放下手中的書。”這種精神,這種行為就是無聲的愛,就是蘊涵永恒力量的教育之愛。
其次,教師要會愛,也就是愛的技巧,即教育智慧。李鎮西說,如果教育之愛不體現于日常教育中面對一個個具體難題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這樣的愛心是空洞的。人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然是對的,因為真正的教育總是從愛出發,或者說愛是教育的起點和條件;但有了愛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為表達這種愛需要智慧。面對具體的學生,沒有哪個教師敢說他會比這孩子父母更愛這個孩子,也就是說最愛這個孩子的人應該是他的父母而不是教師,可是愛孩子的父母卻不等于就懂得教育,他們還得把孩子送到學校。因為教育的愛必須通過教育的智慧表達出來。如果拋開了教育智慧而空談愛,是沒有用的。侯伯宇把對學生的愛用專業要求和行為體現出來,“在培養學生時,侯教授很舍得花時間。他指導研究生時,總是和學生一起做課題,手把手地教。他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過十幾門基礎課和專業課,非常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掌握最新動態,將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育決不是“一愛了之”那么簡單,“有愛”不等于“會愛”,“會愛”就是一種教育智慧。
第三,教師要敢愛,就是說教師正確地表達教師之愛。說到愛,人們往往把愛簡單化或庸俗化。其實,教育之愛的表現形式有多種,有的時候需要春風化雨,有的時候也需要來點風雷;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愛,默默關注也是愛;有時深入交流是愛,有時一個眼神也可表達這種教育之愛。現實中老有人把愛同嚴格要求對立起來。愛,必然包括嚴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懲罰,離開了懲罰的教育還是完整的教育嗎?教育之愛與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楊戰營是侯伯宇教授的學生,楊戰營讀研究生時,為了給母親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當時楊戰營一籌莫展,甚至打算放棄學業打工掙錢。導師侯伯宇知道后告訴楊戰營,“我不允許一個學生在我這里輟學,我可以資助你讀完學位,如果我一個人不行的話,我可以讓其他老師一起供你,直到畢業。”在這話語里,重點不是資助,而是對學生的信任和要求。
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師每天都進行著大量的平凡瑣碎的工作,教師的工作就是奉獻,這是社會的要求和學生的期待,更是教師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讓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工作實踐中,用高標準的師德觀念,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素質,發揮出不平凡的力量。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