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創新型學校的思考與實踐
作者:西安市高新第二學校 楊振德
發布時間:2012-11-19 09:41: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 年)》指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鼓勵普通中學辦出特色。”什么是創新?如何使創新成為促進教育發展的常態?這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命題。對這一命題的不同回答,將直接影響著學校完成教育使命的質量。
一、創新是人生命本質的自然流露
何為創新?創是動詞,是創制、創造;新指不同于以往,創新就是人們在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想出、說出、做出不同于以往的點子、理論、做法、成品,也就是說,創新只不過是人完成任務的副產品。
創新是分層次的,個人范圍的創新,集體范圍的創新,人類層面的創新。個人層面的創新天天時時發生,只要這次做的與上次做的不同,這次就在創新。其工作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其工作的結果對個人而言就是創新的成果。集體范圍的創新與此相仿,只是規模更大一些,影響范圍更大一些。人類層面的創新,稍有不同,因為人類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已積累了無數的成果,因此,在這個層面上的創新具有了程度的要求。只有那些突破了原有成果水平的創新才能入選人類的創新名單。但是就創新的機理來說,只要是與原來的做法、想法不同都是創新,只不過有的創新回答了人類以前未曾回答的問題,從而對人類來說具有了創新意義而已。對于個人來說,構成人類創新成果的個人創新,只不過是他無數創新中的一個罷了,這項創新與別的創新并沒有什么質的不同。
創新是人的生命本質在適宜環境中的自然流露。人是活的,環境是變化的,活著的人在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其生存的過程注定就是創新的過程。因此,創新乃是人的本性、生存的常態。不創新是不正常的,除非他被訓練得無法自由地活出人的常態。
二、創新需要條件
創新之樹長青,但其成長則需要條件。挑戰性的任務,專屬時間,安全感、興趣、交流平臺(包括信息的獲取、交換、發布)。這五者是創新的必要條件。挑戰性的任務——無論是外加的還是內生的,都能調動起機體的克服欲望。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正如古人所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問題是人生的常態,解決問題是人的本分,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人的存在過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在面對新問題的挑戰中獲得激發的,常規問題只需要常規解決,非常規問題才能使人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創新就蘊含在這不斷的嘗試中。
創新需要投入精力,沒有適當的專屬時間——閑暇,人就只能疲于奔命。如果人沒有精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與享受,也就不可能有創新了。亞里士多德把“閑暇”作為哲學思辨的必要條件。沉思活動需要充分的閑暇。他認為,人應該有所作為,有作為的生活才是高尚的生活。沉思活動是一種有為的活動,它以思想本身為目的,為了思想而思想,不因外物而使自己處于屈從的地位。它是人所特有的,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嚴肅的價值。閑暇中的沉思使人從浮躁的日常生活中安靜下來,為思緒的對接、編排提供了基礎,為大腦進行高級思維以及交流提供可能,使創新的火花獲得燎原的機會。
安全感,可以使人從容面對新問題,勇敢地承擔責任。有安全感的人不會躲避,不會因循,創新不過是人試圖解決問題過程的副產品,敢于解決,才能有所創新。
興趣,影響創新者的心理準備狀態,它是維持創新活動持久性的因素。大部分創新都是創新者持續工作的結果,興趣可以使創新者專注投入、樂此不疲,為創新成果的最終出爐奠定基礎。
交流平臺決定著創新成果的水平,沒有交流的創新大多只具有個人價值,要達成集體性或人類水準的創新,交流平臺的建立與使用必不可少。
在這些必要條件之外還有現在人們常提到的條件:評價與獎勵。應該說這是一個需要但同時帶有極強副作用的因素。對于創新者來說,創新本身就是回報,如果在滿足了自身需求之后還能得到他人、社會的認可,那當然很好,但是這只是附加部分,不是創新的目的與全部。現在人們對此點的強調大有走入歧途之嫌。就拿獲諾貝爾獎來說,獲獎只是對科學家們誠實工作的一種認可,對形成尊重科學、關注創新的社會氛圍有益,但對研究工作本身來說,獲獎至多只是帶來些許愉悅的小事件而已。假若科學家僅僅為得獎而工作,應該說:第一他不配獲獎,第二他也獲不了獎,至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獲獎者出現。深入點說,這種獲獎者的出現之時,就應是諾貝爾獎壽終正寢之日,因為它已完成了的異化而不再是它自己了。
三、準備條件是創建創新型學校的關鍵
創新型學校的創建過程就是對創新本質認識的過程及條件準備過程。創新就像天然具有生命力的種子,它需要的不是對種子本身的加工,而是外界條件的準備。只要外界條件具備,創新之芽就會自然迸發。因此建設創新型學校的過程就是認識創新本質的過程,就是剔除扼殺創新因素的過程,就是準備、調試創新條件的過程。
近年來,陜西省新課改全面鋪開。開學剛兩周,我校就遇到了很多問題,“教了二十年書現在不會教了。”“這樣教下去,考試怎么考?”等說法不斷在沖擊著人們的神經。學生更是叫苦連天,有學生這樣說:“各門課輪番轟炸,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崩潰了!”課改的挑戰使我們不得不同心應對。
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召開了以“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解決學生課業量加重的問題”為主題的年級組研討會。會上各學科教研組分別談了他們實施新課程中的體會與困惑,尤其是新課改教學內容增多,課時有限,教師負擔重、壓力大,加上學分認定,各科作業較多等因素所導致的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問題。淋漓盡致的表達,拉近了教師們的距離,增強了安全感。通過交流,大家認為解決學生課業量負擔過重的有效方法在于統籌安排,互相協調。基于交流所達成的共識,學校對各科作業的量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同時也對作業的“質”提出了要求。學校要求以備課組為單位學習、研討、實施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切以課程標準為中心”的口號。一段時間后,學生的情緒穩定了,興趣濃厚了,效率也提高了,逐漸出現了一些對新課程的贊美之聲。
一次偶然的嘗試,初次智慧的交鋒、碰撞令學校嘗到了創新的甜頭、合作的魅力。此后學校每周五下午定期召開課改例會,領導堅持到會,和大家一起“擺困惑、提看法、找對策”。在交流中,大家意識到“問題即課題,反思即行動。同伴即同學,互助即共贏。資訊即平臺,交流即提升”。
創新是人的本能。為師生提供條件,使其創新能力得以發揮則是學校的本分。當我們遵循創新的規律,將創新的條件準備好時,創新將成為學校工作的常態,創新成果也會如山間清泉一般自然地流淌。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