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五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201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顯進步。

這兌現了去年溫家寶總理在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所提出的目標——2012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更準確地說,這首次兌現了早在1993年就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到的教育投入目標。

正如溫總理所說,“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后還要繼續增加,必須把這些錢用好,讓人民滿意?!痹谠黾咏逃涃M投入時,必須將錢用到刀刃上,才能切實提高教育質量,擴大教育公平。

必須注意的是,在此前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時,就存在一邊缺錢一邊亂花錢的情況。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教育投入被用于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比如有的學校建豪華校門、五星級酒店、景觀大道;二是教育經費被擠占、揮霍,甚至被侵吞,近年來,教育系統的腐敗案頻發,學校也一改以前清水衙門的形象。

以上這兩方面的問題不解決,新增教育投入,就極有可能制造新的形象工程,以及滋生教育腐敗。對此,國家已加以重視,要求新增教育投入向教育薄弱地區傾斜,并推進民生工程,包括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施惠及30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等等,可是,就是在這些領域,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校舍安全工程的完成情況究竟如何?就在3月4日,貴州省凱里三中辦公綜合樓一樓外廊地坪突然發生局部塌陷,造成5名學生受傷。營養午餐的營養和安全問題更是一直受社會關注,一些地方的營養午餐,演變為“鬧心餐”。

另外,總體看來,各級政府投入教育時,還存在“錦標主義”思維,雖然政府發展教育的重要職責,是保障公共基礎教育,可對高等教育投入還是“大頭”(這也與我國采取“全包”方式舉辦高等教育,公辦高等教育份額太大有關),這直接影響學前三年行動計劃的落實到位,以及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全面改善。雖然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政府必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可是,重重點校、示范校的投入,還是不少地方辦學的基本原則,這導致義務教育不均衡情況仍舊十分嚴重。

據財政部公布的2012年財政收支情況,2012年全年教育支出21165億元,比上年增加4667億元,這意味著如果保持這一投入水平不變,每年教育經費都比2011年增加4000多億,筆者此前曾測算,如果把一年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所需經費為每年380億左右; 一次性解決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的校車配備問題,所需投入經費600億,很顯然,這在4000億的盤子里,是完全可以(至少大部分)解決的。可一年學前教育沒有納入義務教育,“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還很普遍;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去年出臺,可由于政府主導的原則沒有落地,校車安全隱患十分嚴重,據教育部的數據,全國公安機關交管部門到去年年底已排查所有接送學生的車輛,共24.6萬輛,其中不符合規定4.1萬輛,存在安全隱患16610輛。這些值得有關部門深思。

為此,要讓新增教育投入辦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改革當前的教育撥款體系和決策機制。首先,應該建立全新的教育經費省級財政統籌機制,并加大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我國雖然增加了教育投入,但以縣鄉財政為主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仍未根本改觀,省級財政統籌力度沒有顯著增大,這直接造成一些貧困地區的校舍,依舊十分簡陋,而一些發達地區,卻出現億元豪華小學。從過去幾年通過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所帶來的農村教育改變情況,我們要意識到,只有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強化省級統籌,才能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也才能切實改變我國農村教育落后的局面。

其次,我國應探索建立國家和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教育投入的預算,并監督政府履行投入責任,這是確保教育投入的機制,也是花好錢的前提——如果有教育撥款委員會,那么教育投入就不需看政府部門的眼色,在討論、審議撥款預算時,就會重視對公共教育的基本保障,而不會無視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卻去做一些形象工程,同時將有效避免教育投入被擠占、挪用、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