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并何太急——對“小學進鎮,中學進城”現象的冷思考
作者:江西新余市第十五中學 高志平
發布時間:2013-07-15 16:38: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自從《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文件出臺后,農村“小學進鎮,中學進城”現象像狂風驟雨般橫掃中國廣袤的農村。據權威統計,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一小時,消失4所農村學校。國務院決定的初衷是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提高農村整體教育水平,是“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然而各地方政府卻斷章取義地引用,撤并之風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沒有充分征求學生家長意見,硬性規定撤并學校時間和數量。撤點并校在某些地區并沒有帶來農村教育的欣欣向榮景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小學進鎮,中學進城”現象的冷思考。
思考之一,親情的斷裂。父親、母親、家庭,以及充溢在家庭中濃濃的親情,是每個人健康成長的保障和一生都無法釋懷的感動。可是,我們今天所關注的“小學進鎮,中學進城”學生,卻恰恰缺少這些人人都不可或缺的親情的滋養和呵護。親情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撤并學校帶來的是親情的斷裂,是更值得反省的問題。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本是無憂無慮的年紀,而今卻要離開父母,來到寄宿制學校,家庭的溫暖、家人的溫情被剝離了,晚上孩子哭鬧著要爸爸媽媽的現象時有發生。
思考之二,鄉土的終結。朗朗書聲在很多農村消失,農村越發顯得缺乏生氣。讀書聲是鄉村文化的重要元素,鄉村也會因為有學校而變得完整,同時,鄉村教師作為鄉間的“知識分子”,也扮演著無可替代地推崇知識和傳播文化的角色,但撤點并校卻切割了文化與鄉土之間的聯系。沒有學校的村莊就像沒有孩子的家庭,農村沒了讀書聲,就沒了生氣,剩下的只有老人和狗。
思考之三,心理的缺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生的心理方面面臨挑戰。心理問題是農村學生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有研究發現,部分學生性格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缺少父母保護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學生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范,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斗毆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撤并學校的學生身上體現還比較多。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的心理行為發生令人欣慰的積極變化,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等。
思考之四,班級的擴張。學校集中后,生源急劇增加,學校容量卻不足,造成城鎮中小學校“大班額”現象日益突出,一些學校變成了“巨無霸”,巨型班級里人數多得連課桌椅都擺不開,由此給學校的管理和教育資源的分配等方面帶來巨大難題。而且,即使發展了寄宿制學校,但由于學生人數太多,學校資源不夠,這些學校學生的食宿、運動、衛生、安保等條件也都存在短缺問題,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擠在一個房間的現象并不鮮見,有些學校因為提供不了午餐,導致孩子餓肚子。同時,因寄宿學生增加,教職員工承擔了大量本該由家長承擔的養育任務,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思考之五,安全隱患突出。由于學校撤并,孩子們上學的路途由此變得漫長而遙遠,很多學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學,由于農村道路條件較差,車況良莠不齊,交通狀況復雜,學生上學途中的安全難以切實得到保障。許多小學生家長只能騎電動車、摩托車接送孩子上學;家長沒空的,孩子們就只能幾十人擠在一個校車里。而中學生只得擠鄉村班車上學,周末擠不上班車回家的只好滯留在城里,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回一次家。這幾年校車事故的頻發只是撤點并校中安全隱患的一個縮影。其實,還有更多的安全事故,只是沒有造成像校車事故那么大的傷害,因此被零星地淹沒在了信息的海洋中。
思考之六,教育成本增加。“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正在變成現實,但盲目的撤并卻使得大量的“教育成本”被轉移到農民身上。由于上學路途遙遠,不論寄宿與否,都會使農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即使在偏遠地區,這種增加額度也在千元甚至幾千元以上,這也由此導致在農村一些地區出現了上學難、輟學增多的現象。
未來農村教育何去何從?“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流傳在農村的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撤并學校學生的現狀。撤點并校在某些地區不僅沒有帶來農村教育的欣欣向榮景象,甚至還有研究顯示,縮小城鄉教育之間差距的愿望也未實現,反而有進一步拉大之勢。相并之風何須太急,我們應該主張農村兒童實現就近入學,保留和建設村小學教學點,適度發展鄉鎮寄宿制學校,努力提高末端教育的質量。村小學教學點基本處于教育的末端,是教育中的短板。理由是我們在強調人口城鎮化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人口逆城鎮化的階段,同時現在還有很多虛假的成分,比如留守兒童問題、農民工城市化問題,他們并沒有享受到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也沒有穩定下來。對沒條件的地區不能主張農村教育城鎮化,不能消滅農村教育,使所有農村兒童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對于農村學校,我們應該在四個方面進行合理的布局:第一,新撤并的學校要審慎,要強化程序公正。盡量做到利益相關方參與,經過長時間論證才能撤并學校。第二,不撤并的學校要建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第三,已撤并的學校要認真核查,完善配套的工程。目前撤并的學校有很多工作并沒有完全解決好,比如寄宿制學校,很多功能并沒有完全,出現了很多不到位的情況,像校車的配備。第四,恢復和新建的學校要科學,要加強預測規劃。要對人口流動、出生率進行多方面研究,才能審慎地恢復學校。而且恢復學校也要考慮到服務半徑、服務人口、學校規模、資源配置、占地面積等多方面的內容。總之,我們要堅決糾正通過減少投入、減少教師配備和不予以生源調整等方式致使學校自然消亡的做法,我們更要堅決消除“小學進鎮、初中進城”的盲目跟風現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