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禮儀教育 培養文明習慣——探尋中小學生文明習慣培養教育的突破
作者:西安市戶縣教育局教研室 楊永厚 西安市戶縣玉蟬中學 楊 鶯
發布時間:2013-08-28 17:03: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明習慣是人的基礎素質元素,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種外顯。禮儀不只是一種人際交往的外在表象,更是一個人德行修養、學識氣度、內在心靈美與丑的展現。禮儀的教育培養,有利于促進人的文明習慣的養成。
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文明行為習慣直接反映著我國社會文明的水平,影響著國家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出臺一系列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方針政策、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不斷強化,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文明禮儀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文明行為、禮儀教育及日常行為養成教育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2013年5月,中國南京游客丁某在埃及神廟刻“到此一游”事件的發生,雖然是個例,卻再次向國人敲響了文明習慣培養教育的警鐘。鑒于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養成教育中存在弊端,筆者認為,要認真總結和反思我們對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盡快尋找突破途徑,即把對中小學生的禮儀教育作為促進學生文明習慣培養的突破口,通過強化禮儀教育,培養其文明習慣,為使他們成為合格的文明公民奠定基礎。故本文擬就中小學生禮儀教育略抒己見。
一、教育青少年要知禮、學禮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禮儀的傳統。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一個不學禮、不懂禮的人怎么能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這亦是“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所在。古代所說的“禮”對我們今天來說就是禮貌、禮儀。崇尚禮儀,是國家、民族文明發達、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當代中小學生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道德水平、文化教養的反映,是優秀社會風尚的有力說明,它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禮儀的特征。禮儀是一種規范,是調整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作為現代社會的禮儀,它具有普遍性,被人們廣泛地運用于各種場合。它具有繼承性。禮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較長的延伸期,被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它具有差異性。由于國家、民族的不同,禮儀存著一定的差異性。
禮儀的作用。禮儀是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用來交往與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是協調社會成員交往關系的行為準則。禮儀是塑造個人形象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言談講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禮儀,可以變得美好。禮儀具有明顯的社會教育功能,它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養和品位。
二、禮儀教育要遵循科學原則
要增強對中小學生禮儀教育的有效性,必須遵循禮儀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1.尊重的原則。尊重是禮儀的靈魂。講究禮儀,就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2.道德的原則。道德是禮儀的基礎,是人的內在修養,禮儀則是道德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才會使一個人自然地顯示優雅的舉止,文明的談吐。3.平等的原則。在禮儀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職務、家庭。4.誠信的原則。誠信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待人要真誠,對人要守信。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5.循序漸進原則。在教育中要以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為依據,注意從日常生活小節入手,漸進施育。
三、禮儀教育要明確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要增強中小學生禮儀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就必須從中小學成長發展的實際和特點出發,從中小學生禮儀缺失著手,確定禮儀教育的內容,做到既立足當前,又著眼未來,既重視禮儀常識,又注意禮儀的行為習慣培養。在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中小學生的禮儀教育應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
1.儀表禮儀教育。儀表是指人的外觀、外貌。禮儀是禮節和儀式。要依據《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守則》,重點抓好儀表、儀容、儀態等方面的教育。
2.學習禮儀教育。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中小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怎樣完成學習任務,熟悉并遵守學習禮儀是關鍵。學習禮儀是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應有的儀表、儀態的行為規范,主要包括課堂禮儀、圖書室禮儀和網絡禮儀等方面。
3.集會、聚會禮儀。主要應對學生進行典禮、升旗儀式、文藝演出、參觀及其他大型集體活動的禮儀教育。
4.人際交往禮儀。包括見面禮儀、相處禮儀、交談禮儀、探訪禮儀、電話禮儀等主要內容。
5.談吐禮儀。主要包括語言文明、交談藝術、舉止禮儀及形體姿態、手勢表情、待人接物、致意禮儀、演講禮儀等方面的內容。這應成為目前中小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內容。
當前,在對中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時,應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選擇內容進行有針對性教育。
四、禮儀教育要創新方法重實踐
1.強化主導、指導,發揮學校教育作用。
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主導、指導地位,由于學校教育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使其在中小學生成長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時代的時間絕大部分在學校中度過,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中小學生禮儀教育中的優勢和功能,適應新形勢、變革教育理念,拓寬教育渠道,創新教育方法,扎實有效地抓好中小學生禮儀教育,使學生形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2.強化先導、基礎,發揮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統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先導和基礎,家庭生活具有滲透作用,家長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家庭教育在中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功能,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使其在中小學生文明習慣禮貌行為養成中實現功能最大化。
五、強化導向、氛圍,發揮社會教育作用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校教育、家庭的影響和作用外,社會教育也對學生的良好品德、文明習慣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時期,社會教育以其廣泛性、多樣性、復雜性、自主性等特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是必須重視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前,在切實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教育的過程中,應從培養公民的文明行為習慣著手。營造全社會講文明、講禮貌、樹新風的良好氛圍,凈化、優化社會環境,采取措施,消除不文明、不禮貌、低俗的現象,從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下大功夫,花大氣力,創造條件,為中小學生從小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提供物質和精神保障,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在科學、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讓我們從重視學生的的禮儀教育突破,幫助學生養成文明習慣,用習慣提升素質,規范文明行為;用行動樹立形象,構建文明社會。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