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組織形式的創新

傳統課堂的組織形式是較死板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而學生的學習需要自讀,也需要討論和互助,討論式就較好地滿足了這種需要。但一般的討論分為同桌討論和四人小組討論兩種形式。能否打破這種形式,而有所創新呢?我曾看到過一位老師執教《桂林山水甲天下》時,他由題眼“甲天下”引出“山的奇、秀、險,水的清、靜、綠”,在課堂上按學生的興趣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按提綱重點分別學習桂林山水的美麗。這樣的組織形式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生動、學得有法、學有所得。

二、課型的創新

課型創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型創新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真正“悟”出課文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義來。質疑問難式、啟發討論式、自讀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傳統講授式課型基礎上的創新。這些課型的共同優勢在于真正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中心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落實學生的創新行為。如啟發式課型:提問——思考——答疑——練習——評價 ;合作式課型: 誘導——學習——討論——練習——評價。其中自教式課型分為“自學——自教——自評——師評”四個環節。“自教”環節中,鼓勵部分同學先脫“貧”再致“富”,按提出的目標和內容掌握好之后來當小老師,小老師們怎么學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獨立地去教。很多的教學案例已成功地證明了教學效果很好:小老師們極具創新能力,不僅完成了自教任務,而且講究了怎樣教得更好,讓大家聽得更明白,記得更牢。其中的不少閃光點,甚至值得我們老師學習。

三、教學手段的創新

現代化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多種教學媒體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輸出功能,立體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使不可見變為可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創新,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如一位老師在執教《豐碑》第七自然段時展示多媒體課件:大雪紛飛(動畫),狂風呼嘯(立體聲),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左手微微向前伸著(靜態)。課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老戰士真的是向戰友借火嗎?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讀書、觀察課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敘述的環境之中,去體會老戰士的所思所想,思維活躍,答案眾多富有新意卻又緊扣中心,教學效果很好。

四、教學語言風格的創新

風格化的教學語言是卓越的教學創新的標志之一。由于教學語言是教師口頭表達的綜合反映,這是教學創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為學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師的語言魅力將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心,很快地把學生帶入文本,較好地理解課文,挖掘文章的深層次含義。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自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和平相處,感情上會更融洽,心理上會更溝通。

五、教學設計的創新

教師的教學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能改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好的教學設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產生創造性的火花。而我認為教學設計的創新應以以下幾點為基礎:(一)是鼓勵觀察,促進聯想。(二)是增強直觀、展開想象。(三)是減少統一,鼓勵求異。四是突破定勢,實現靈活。教師若找準了以下幾個基本點,必能做到教學設計的創新。

六、作業形式的創新

我們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追求一種統一化。比如:以前我們學生的作業多為抄寫生字,組詞,讀書等。這樣的作業有它一定的強化作用,但它并不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我們可以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比如:可以進行分層次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不同層次的作業。也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作業,如在聽教《陶罐和鐵罐》這一課時,執教老師讓學生自己來為自己設計作業,有的學生是創編童話故事;有的是續寫這個童話;有的是寫一寫我想對它們說的話;有的是寫的我更喜歡誰,為什么等。還讓同桌互相布置作業。這樣多形式的作業設計,學生有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