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名人八卦”當休矣】一位公眾人物產子消息成為一些媒體和網站競相報道的“要聞”。名人不是不能報道,但總是盯住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渲染奢華細節、離奇情節,又有多少意義呢?誠如學者告誡,“娛樂至死”終將摧殘文化精神和心靈家園,聽任獵奇獵艷之風愈演愈烈,負面效應不可小視。

蔡康永:

“等我都準備好了再說”,這是句中看不中用的話。“等我都準備好了再上班”,“等我都準備好了再開店”,“等我都準備好了再結婚”……很多事不開始做,根本不知道該準備些什么。“都準備好”是永遠不存在的狀態,再怎么等,也沒辦法“都準備好”的。接受這個真相,應該會比較有勇氣面對生活。

劉同:

讀大學的價值也許在,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開始學會拒絕。讀大學的價值也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人,你開始有靠近的動力。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嚴鋒:

教育部減負十條,用心很好,但是有點脫離中國實際,貿然實行可能效果適得其反。減負教育,對教師和家長的要求很高。減少考試和作業,多出來的時間恰恰需要教師和家長花更多的心思更大的精力去填補。如果后續的學校和家庭輔助跟不上,孩子很容易無所事事,荒廢時光,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減負不是放任。

文明濟源:

【讓他們回歸校園 健康成長】今天是新學期第一天,他們本該與其他兒童一樣,坐在課堂里聽老師講課。然而,他們露宿街頭、沿街乞討……繼2012年“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后,今年,民政部、教育部等10個部門再次聯合,開展了“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讓我們共同助流浪孩子回歸校園、健康成長。

瀟湘晨報:

【“節儉過教師節” 今年不送禮行不?】教師節,送禮節,又到一年一度家長最糾結的時節,現金、購物卡、香水、名包……不怕老師記不住送的啥,就怕記住沒有送。教育部日前發通知要求,節儉過教師節。學校提倡:尊師重道比送禮更重要。可家長說:不送禮心里不踏實。

壹讀:

【“95后”父母呼吁取消軍訓】參加軍訓的“90后”們在網絡的戰爭游戲中游刃有余,但在現實中,半小時的列隊訓練就能讓他們敗下陣來。家長們坐不住了。今年8月,在連續數日超過30攝氏度的高溫中,無錫的學生家長們在當地媒體上聯合呼吁取消軍訓。但并未得到當地教育部門的支持。

陜西省教育廳: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貧窮時要告訴孩子莫失信心,富裕時務告誡子女莫放縱幻滅。

果殼網:

【窮到腦子里:貧困妨礙認知功能】日前《科學》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貧困能夠妨礙認知功能。其中的援引,或許和貧困所引起的注意力消耗導致運用在其他事物上的精神資源被削減有關。這項研究,不能解讀為“貧困讓人智商下降”。但是,這依舊不是一個好消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關注青少年】要讓您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知道,缺乏教育會增加他/她人生的風險。編輯:楊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