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的社會地位究竟幾何?這個問題就像一個多重疑難雜癥纏身的矛盾復合體。作為一個具有尊師重教傳統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在觀念上是推崇教師的;然而,在社會發展節奏日益加速、人們愈發傾向于以物質標準來衡量價值的現實面前,中國教師的地位又是可悲的。

“洋報告”與國內教師地位的下限

近日,國際教育機構巴樂基GEMS財團發布了一份名為“全球教師地位指數(Global Teacher Status Index)”的報告書。在對21個國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報告認為,中國中小學教師的地位最高。該報告以指數的形式反映各國教師的地位狀況,中國不僅排名第一(100),而且遠遠超出第二名的希臘(73.7)。
該調查顯示,有一半左右的中國家長鼓勵孩子以后當老師,排名第一;相比之下,只有8%的以色列家長作出肯定答復。同樣,未成年人對老師的尊重程度,中國也排第一。有超過七成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未成年人尊重老師,而其他國家給出肯定答復的平均值,只有27%。具體來說,在中國,人們對中學老師的尊重程度大于小學老師,再大于校長。對校長的尊重程度低于老師的,只有中國和希臘。
報告同時認為,薪酬體現了一個職業的受尊重程度。在待遇上,報告給出的前三名為:新加坡45755美元、美國44719美元和韓國43874美元。而中國中小學教師的平均年收入為17730美元(已根據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排在倒數第二位,僅高于埃及。此外,調查中唯有中國受訪者認為教師是同醫生地位類似的一個職業。在多數國家,教師被認為地位類似社工,而在美國,教師被認為地位類似圖書管理員。
巴樂基報告顯然有過分夸大中國教師地位的色彩。因此我們附上一篇來自國內媒體報道的真實事件,以便于反映問題的全貌:

劉某為洛江某中學初一年級一班學生,因個頭高大,被安排在靠窗位置。昨日上午第二節課,擔任班主任的魏老師給學生們上英語課。上課時,劉某取下胸前嶄新的校徽,利用其金屬表面當成鏡子,把陽光反射到魏老師臉上、身上,時間長達10多分鐘。其間,魏老師一次又一次地用眼神提醒劉某,但劉某依然我行我素。
為了嚴肅課堂紀律,魏老師走到劉某座位前,用手中的教鞭敲打劉某使用的課桌,并批評其課堂搗亂行為。劉某不但沒有感到羞愧,反而將課桌椅踢倒在地,還搶過魏老師手中的教鞭折成兩段扔掉。緊接著,劉某竟然掄起手掌,狠狠打在魏老師的左臉上。頓時,魏老師的大半個臉頰紅腫了起來。
這一巴掌,不但把魏老師打懵了,同時也把全班同學給驚呆了,整個教室因此靜寂了好幾分鐘。恰好這個時候下課的鈴聲響起,魏老師及全班同學才從驚愕中“清醒”過來。隨后,劉某被帶到學校政教處,接受政教處老師的調查和批評。
事件發生后,劉某的父親趕到學校,對劉某的行為再三表示道歉,態度非常誠懇。魏老師表示,雖然自己被劉某的這一耳光打得很疼,但為了真正愛護學生,決定不追究劉某的責任。她說,希望通過這一事件,能夠提醒所有學生家長千萬不要過于溺愛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適得其反,甚至毀了孩子。她也希望劉某能通過此事反省自己的行為,吸取教訓,在以后的日子里認真學習、好好做人。
正因為教師地位的衰落甚至像魏老師挨耳光那樣體現到了師生關系上,因此,許多教師在看到巴樂基調查時不僅驚奇,而且氣憤。“哪有受尊敬?”淮安中欣實驗中學計算機老師韓霜訴苦說:“現在的學生花樣多,難管教不說,一些家長還護短。”不少剛進入青春期的學生都有點“欺軟怕硬”,碰到溫柔的老師會故意挑釁。“不做作業,上課說話是常有的事。前一陣子,甚至還有個男生動手打了女老師!”“我懷疑這個結果,”鹽城景山中學高中英語老師曹燦芳直言,“人們認為老師手上有控制家長的權力,而看不到老師的付出。”南醫大基礎醫學院輔導員田天表示,“有些學生潛意識里把輔導員當服務人員,有些家長對老師呼來喝去,缺乏起碼的尊師意識。”對此,南京市教師培訓中心主任谷力也有同感:“現在有些學生,對老師尊重程度遠不如以前,甚至一點禮貌都沒有,遇到任課老師連招呼都不打。”

經濟社會下教師的尷尬地位

從1978年到1980年代初期的教育恢復重建,再從1985年到1989年的全面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教師同其他職業一樣步入了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階段。
表面上,中國教師的社會地位是不低的。中國教師已經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保障;2009年起,教育部全面推行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同時啟動實施了“2009年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和“2009年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遠程培訓項目”,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待遇方面,1993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近幾年社會上更發出“教師納入公務員”的強烈呼聲。
然而實際上,中國教師遠未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過著富裕、體面、受人尊敬的生活。在當前這個經濟社會,收入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對某一職業的看法,致使原本主要來自觀念上的“社會地位”也不得不更多的與經濟利益掛鉤。
盡管依照法律,教師的平均工資不得低于國家公務員的水平,但這僅僅指的是有正規編制的老師,而像“代課教師”那樣被編制排斥在外的弱勢教師群體,其收入就低到了可憐的程度。西安市信德中學許老師是正規編制老師,教齡4年,月收入3500元,而同校代課老師的收入卻不足2000元。對于這些工資發放并非來自國家渠道的老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僅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改善國家補助、集體支付工資的中小學教師的待遇,逐步做到在工資收入上與國家支付工資的教師同工同酬,具體辦法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規定。”這種含糊的說法不僅沒有給弱勢教師群體帶來可靠的法律保障,反而為他們“同工不同酬”的生存狀況制造了空間。
即使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公務員,從橫向來比較,中國教師的待遇依然不能算高,這一點可以通過中國教育經費的投入水平來考察。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正式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百分之四”。目標是遠大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從1993年到2000年,這一比例僅以萬分之三至千分之一的速度緩慢提升,從2.51%僅僅提升到2.87%。“教育經費支出占比達到4%”似乎成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以至于2006年中央不得不再次重申“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宣布:2012年全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2萬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達到4%。然而這也不過是剛剛達標,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的說法,中國的教育經費投入才剛剛達到欠發達國家的水平。
因此,30年來,中國教師的地位依然不能算高,更不能和歷史上的尊師重教同日而語。無論如何,既定教育經費的到位都是一個好消息,意味著教師的職業發展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接下來教師地位的進一步提升,還需要政府、社會、輿論以及教師主體多方長期不懈的努力。

讀懂“中國教師地位世界第一”的另一面

□郭文婧

巴樂基GEMS財團“中國教師地位世界第一”的結論一出,頓時遭到了一片質疑,甚至有人用“驚呆小伙伴”的流行語來形容。隨后,騰訊教育針對這一結論的網絡調查顯示,只有13.69%的人認可這一結論,86.4%的人則表示不認同,許多一線的教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說感受不到社會“真誠的尊重”。于是,“洋調查”被批不接“地氣”。我們姑且不論中國教師地位是否真的世界第一,但“有一半左右的中國家長鼓勵孩子以后當老師”、“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未成年人尊重老師”的調查結論,偏頗可能不大。
同樣得靠數據說話,2010年中國科協公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在公民對職業看法的調查中,教師、醫生和科學家分別以50.81%、49.18%、35.95%的比例,排在公民最期望子女從事職業的前三位,與“洋調查”的數據不謀而合。而《中國職業教育》雜志2011年第10期一篇題為“關于教師職業吸引力的社會調查”的文章則顯示,有97.5%的學生自認為很尊敬老師,則遠高于“洋調查”的數據。所以,“洋調查”的數據本身,無論是在信度方面,還是在效度方面,可能都沒有什么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一個職業社會地位的評價,首先得在一個社會內部進行;只有在社會內部獲得認可,才容易接受外部橫向比較的排名。《關于教師職業吸引力的社會調查》一文的調查數據也顯示,家長、學生、教師對教師職業吸引力的評價都顯著低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師對本職業吸引力的評價是最低的,家長的評價又略高于學生。中國教師地位的內部評價無法居于國內前列,自然也讓國人、特別是教師本身難以接受“世界第一”的結論。
那么,為什么相比于國外,中國家長更鼓勵孩子以后當老師呢?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也是源于內部比較而作出的理性選擇。一來,中國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二來,中國的社會保障有體制內與體制外之別,教師體制內的“編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三來,教師職業工作穩定、時間自由支配、一年兩個假期……確實有不少令人羨慕的地方;四來,教師收入雖不能高攀,但卻比下有余,這幾年也確實有所提高;五來,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教育高度重視,不斷強調“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美好的預期也令人心動。
然而,為什么中國的學生比國外的學生更加尊敬老師呢?這實際上需要從教育理念和師生關系的角度去理解。雖然近年來,我國也在強調教育民主,強調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但在總體上,我國仍以“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的灌輸應試教育為主,教師處于主動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服從地位。而西方國家則已經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素質教育,師生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地位平等與民主對話的主體際關系,是表面上圣潔化和實質上實用化的融合。教育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的學生比國外的學生更加尊敬老師,實屬正常。
其實,在人們的認識逐漸多元化之后,同一個結論要完全服眾的難度已經越來越大。中國教師的社會地位是否較高,本身就有不同的認知;而不顧歷史文化差異、政治經濟差異、理想與現實差異,簡單用一兩個指標的橫向比較排名,引起爭議也就十分正常了。問題是,簡單較真一個國際地位排名,無論是對提高我國教師地位本身,還是對改進與創新我國的教育,都是意義不大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盡量去分析造成數據差異背后的深層次因素,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師有話說

西安工業大學王正品老師

中國教師的地位還是挺高的,個人的體會有以下幾點:工作上的投入和付出會因為學生的進步及學生對老師的敬重得到回報,有滿足感;教師有寒暑假,最冷和最熱的時候不用辛苦工作,有舒適感;工資待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生活有保障,也不存在醫療、失業等方面的問題,有安全感。教師應遵守自身的職業道德,珍惜已有的地位。就實際情況而言,目前教師的壓力也很大,中小學有升學的壓力,大學有教學、科研兼具的壓力。 

杭州求是高級中學張健老師

中國教師很累、很辛苦,工資福利沒有公務員高,但工作時間要比一般職業來的長。上海某特級教師曾寫過一文《中國教師為什么這么累?》總結其中的原因:沒有學過管理學、行業保障單薄、工作能力沒有系統培養、易被社會邊緣化、學生壓力、領導壓力、同事壓力、政府不重視、工作缺陷等原因,現在看來不無道理。巴樂基報告從教師年薪、社會地位等調查項目在內的“教師地位指數”評判,滿分未免夸大了一點。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趙文英老師

教師的社會地位不是自己要求提高的,而是(來自)全社會的認可度,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的政策對教師待遇及社會地位進行提高,這樣才更有利于促進全民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崇尚,讓教師的職業更加受人尊重和關注。希望減少一些對教師的負面報道,畢竟有很多行為是個別人所為,是教師中少之又少的行為,但是會引起很多社會公眾對教師造成誤解,從而降低社會對教師的認可度。 

珠海市金鼎中學付林老師

的確,在過去的幾年間教師的薪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教師的受尊重程度卻在下降,尤其是在南方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當然了,這也和近年來出現的教師丑聞有關。 

陜西師范大學田振軍老師

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歷史、社會發展、人們對知識的尊重程度、教師個人的內在質量、素養等方面。作為教師,不僅應做到專業一流,還要做到個人素養一流和責任使命感一流,不是什么人只要懂專業就能當教師。教育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科學。因此,選好教師入口關,不斷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與育人追求,社會地位自然會很高,只要大家看到這一點,管理層自然會提高(教師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