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感情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作者:平湖一柱
發(fā)布時間:2014-06-03 15:05: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17歲男孩開學第一天墜樓, 因新分配的班級不滿意……(據(jù)2014年02月28日《大河報》)
不滿15歲少年的河南留守少年殺死奶奶受審,視雙親形同陌路……(據(jù)2014年03月1日《大河報》)
打開網(wǎng)頁,兩則河南新聞觸目痛心。一則是南陽唐河不滿15歲的初中留守少年舟舟,殘忍地將多年撫養(yǎng)他的奶奶殺害,另一則是濮陽17歲的高一男孩劉振,因不滿意新分班,在開學第一天墜樓,在與死神抗爭9天后,他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是殺人,一個是自殺。一個是留守兒童,另一個生活在正常家庭。兩個悲劇表面看性質(zhì)相異,情況不同,可細究會發(fā)現(xiàn),他們卻有著驚人的共同點,一是兩個孩子都是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二是兩個孩子都不善言辭,被視為性格內(nèi)向。這種“好學生”悲劇,并非首例,2004年,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殺人案,馬加爵不僅是好學生,而且高中時是省“三好學生”。
2010年,駕車撞人又殺人的西安音樂學院大學生藥家鑫,在庭審時,其家屬出示了多個藥家鑫的優(yōu)秀學生證,試圖以此減輕其罪責;2013年4月,復旦大學投毒案的林森浩; 2010年3月,四川大學因丑殺人的曾世杰,也肯定是老師家中眼中的好學生;2012年河南鄭州17歲高中生成才,殘忍地將專職照顧他的親生母親殺害,他也是名校的好學生……2011年9月,北大新生馮玉自殺;2012年4月,江蘇化學天才在美國自殺……這如此多的“好學生”走上這樣的不歸路,應該引起我們對“好學生”的標準進行反思。
其實,在應試教育下,老師和家長對“好學生”的標準做了最簡化的處理,那就是看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學習好,一俊便遮了百丑。什么德啊,什么體啊,通通都被拋到了爪哇國去了。但是,孩子畢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需要情,他們需要感,他們需要與人交往,當這些正常的本能需要被剝奪后,人的心理當然就不會正常,人的心靈當然就會被扭曲,做出超乎常人的事,便也就“正常”了。
心理學上講,人的性格確有內(nèi)向性和外向性之分,而且這種性格差異是天生與俱的,很難改變的,但是這種性格差異和人的心理健康并無直接的關聯(lián)。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和情感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情感是如何發(fā)生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發(fā)生的。每個人的正常情感形成是在0-10歲之間,而且,這個情感最主要的是在父母的關愛下形成的,這種天然血緣相通的父母關愛,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包括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此,與父母長期分居的留守兒童情感冷漠就很正常了。那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為什么也會頻頻出現(xiàn)這種情感危機呢?這種情況,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或溺愛過度有關,父母雖然天天在身邊,但父母處除了照顧孩子的吃穿,就是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不但感覺不到父母的關愛,反而有了更大的壓力,幼小的心靈在巨大壓力下自然就會扭曲……
“好學生”自殺和殺人,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教育的過,這個過,不單單是學校,最關鍵的還在于家庭,在于家長,因為,感情只能是人與人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產(chǎn)生,而孩子最原始的感情基礎,當由家庭和家長來奠定,如果孩子和自己的父母親人都毫無感情而言,如何想象孩子能對“陌生人”和藹和親!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再強調(diào)“為了養(yǎng)家戶口”“為了掙錢”“沒有辦法”,當孩子都“沒有了”的時候,掙錢再多又去養(yǎng)誰呢?很多父母片面地認為,孩子只有學好習,考好學,將來才有更好的出路。可當孩子如果都沒有了,“出路再好”又有誰去走呢?
好孩子,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正常人,而不是能抽象成一個分數(shù)的機器!只有好成績,沒有情感的孩子不但不是“好孩子”,而是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不正常”的孩子!教育,首先當是把孩子教育成有感情的常人,然后才能再想讓他生活好,學習好,前程好!如果倒過來,那就是悲劇!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