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老河口八小聽了一節相當精彩的美術課。全國中小學美術課程標準專家委員會成會員、美術特級教師王竹老師也給予了好評,但是王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執教者有明知故問行為,提出了很多沒有價值的問題,還在參與展示的學生并沒有什么精彩的地方號召學生鼓掌。因此,王老師以一個老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懇誠地向廣大一線教師提出了一定要治理“兩濫”的主張。我想我們的高效課堂確實應該理直氣壯地向這兩種教學行為說“不”。

翻開我的聽課筆記本,幾乎堂堂課都能找出老師提出無用問題或者廉價表揚的場景,而且我的評課中對于老師的這些行為還下了“善于調動學生”、“能夠循循善誘”、“充分運用表揚”等評語。對照王老師的諄諄教誨,我感到慚愧,也引發了很多的感慨。去年九月聽了一節語文課,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市級骨干教師講的,老師走進教室就春風滿面地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喜歡!”老師又讓學生大聲再說一遍,學生又大聲說:“喜歡!”老師說:“既然大家這么喜歡,我就給大家講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請大家注意聽。”學生熱烈鼓掌,直到老師再三示意安靜,掌聲才停下來。這個小環節大約耽擱了一分鐘,中間老師又多次讓同學們鼓掌鼓勵回答問題的同學,僅僅對朗讀有感情的同學就鼓勵了幾次,其中有一個同學讀得稍微遜色,掌聲不夠激烈,老師鼓動大家不要吝惜掌聲,教室內又響起了“嘩嘩”的掌聲。因為這節課我兼任攝像,保存有原始素材,回放后把浪費的時間算了算,長達4分鐘。

三月份我自己講了一節美術公開課,感覺提問也很值得推敲,比如在講《魚的變形》的時候,我問學生看過哪些魚,目的是喚起學生對魚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分析魚的身體結構,對于魚的種類,學生回答踴躍,甚至對娃娃魚、美人魚是不是魚類爭論不休。導致這堂課時間不充分,影響了后面的點評和展示。課后我反思了一下,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具有核心價值的問題,影響了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另外一個班上常規課的時候,我在《導學案》上直接畫了一條大家熟悉的鯽魚,用序號標明它的組成部分,學生直接填出名稱,一分鐘就解決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也形成了一些隨意表揚的壞習慣。雖然想法是給予學生更多的激勵,但是過于泛濫。

王竹老師說老師與學生的交談應該是發自內心地交流需要解決的問題,老師提出的問題貴在能夠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學生隨口可以說出的答案,是沒有價值的。課堂表揚應該是真誠的,是在最為出彩的地方情不自禁的。認真揣摩,深感“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杜郎口教學模式要求老師上課講的地方不超過十分鐘,想想是很有道理的,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老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如果老師把講臺當作個人展示的舞臺,講得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學生聽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課堂還有什么生機呢?老師少講精講,特別是不講廢話,少提沒有用的問題是很必要的。導致老師提問不夠精準的原因,我想來自多方面,有備課考慮面面俱到,抓不準重難點;也有對于問題缺乏深層次的推敲,沒有結合學情,沒有分析這個問題究竟該不該提出,怎樣提出更加合適?還有是長期形成的一些隨意性的習慣。隨口就問“好不好”“對不對”……老師的語言是一門藝術,語言是老師的主要工具之一,如何錘煉是一個長期的問題。老師巧妙地點撥,耐心地引導,熱心地啟發,很多時候是用問題的形式,而如何科學地提問,實在值得研究和琢磨。

專家指出學生成長過程里對于表揚的在意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弱化,低齡兒童給予反復的表揚甚至違心的表揚,都可能使其興奮更加起勁更加專注,而對于大一些的孩子,過度的表揚反而讓他對表揚不在乎不敏感。我有個同事不茍言笑,很少批評或者表揚學生,有一次他看了一個學生的作文里寫了人物正是他,他就把這篇《最嚴肅的老師》這篇作文在班上讀了,而且表揚了這個同學文筆流暢,刻畫細致入微,事例鮮活,他也誠懇地表示自己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渴望大家和老師交朋友。這次讓很多同學看到了老師可愛的一面,這天的日記大家無一例外地寫了這件事,受表揚的同學很受鼓舞,其他同學也感受到了老師“外冷內熱”。對于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他們同樣有得到肯定的需求,但是隨意性的表揚會讓他們感覺缺乏足夠的分量,反之在該表揚的時候給予表揚是最合適的。心理學認為越是容易得到的越是不能讓人珍惜。記得十多年前“宋慶齡樟樹獎”獲得者王蓬老師給我們上輔導員課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師們不要任何場合都要求大家給某人掌聲,也不要限制學生在他們激動的時候自發鼓掌。”此言堪稱至理名言。

建設高效課堂首先要剔除雜質,逐步杜絕浪費時間的不良行為和習慣,用理智的思想和火熱的激情激活課堂,用積極的因素驅除消極因素,敢于拿出“治庸”精神。那些長期的積習固然難以根治,可是只要有關公刮骨療毒的氣概,完全可以解決。光說不練等于白干,治理“兩濫”(“濫提問”、“濫表揚”),需要老師們從我做起,在反思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