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式教育可謂是飽受詬病。主要詬病點有兩個:一是“填鴨式”教育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時代的中國式教育沒有出“大師”。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式教育是失敗的,是不科學的,是應該大刀闊斧改革的。

對于中國式教育,哪些是正確該堅持的?哪些是應該改革修正的?今天我們就作一個簡單的分析和討論。在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情況進行一下了解。

中國教育的問題

中國“填鴨式”教育真的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心性了嗎?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有兩點:

第一,中國的考試壓力的確讓孩子在成長期有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是客觀事實。這些壓力來自于哪里呢?是來自于教育體制嗎?個人認為,并不能簡單這么看,因為壓力不僅僅是來自于教育體制,而是整個社會,包括歷史人文、教育資源等等,當然也包括體制因素。

那么,為什么中國整個社會有這么巨大的考試壓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教育資源仍然不夠豐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這必然會帶來考學壓力。當前社會,在教育資源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的情況下,高考是兼顧社會公平所必須走的一步,諸如美國名校被豪門望族基本包了的情況是不能在中國出現的,這也是為什么筆者一直批評那些要求大規模擴大自主招生言論的原因。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某大學的招生處長受賄竟然過億,由此可知自主招生帶來的社會不公平和權力尋租腐敗。

二是中國社會處于高速變化中,由中下層向中上層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學。寒門子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學習考到好的大學,接受好的教育,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應該是中國之幸。因為,社會只有這樣健康地循環流動,才會維持發展、進步與和諧。

當前,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很多人批評教育,但批評中國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階層,他們認為這種殘酷的學習壓力對孩子是殘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這么想,他們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而不是合法權益被有權、有錢者侵蝕。也正是基于此,諸如自主招生之類的招生方式,客觀上增加了社會的不公平。當然,考慮到一些特殊人才,給大學一些自主招生權力也是適當的,但不可再繼續擴大,因為那樣會增加社會的不公平。

三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都推崇讀書,特別是有了科舉制度之后,中國人更是把讀書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歷史上,關于讀書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譬如“孟母三遷”“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等。這種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華子孫,這也是為什么在我國政府教育投資不夠的情況下,中國教育依然在不斷快速進步的根本原因和動力。這種文化基因,決定了中國的家庭大多數都會對孩子的讀書重視,并有相應的要求,這些要求自然就會形成相應的壓力。

由上所述,客觀上,把考試壓力簡單歸結于體制是不客觀的。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利弊兩面,這也是我們看待問題不應鉆牛角尖,而應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并最終實現趨利避害。

第二,如今美國科研機構大約有三分之一是華人,中國考出去的留學生非常受美國科研機構歡迎,當前我國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堅力量也多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由此可見,說中國式教育磨滅了創造力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我們不能簡單認為教育真的是磨滅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心性。這一點,從現在80后、90后孩子的創造力方面看,沒看出來他們創造力變弱了,相比50后、60后、70后,他們的創造力是變強了。

前面是對誤區的辯證,那么,我們當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筆者認為,當前中國教育弊端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過于注重應試教育,忽略學生心性和天賦,品德教育不夠。

心性和天賦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人心性和天賦如何,對其未來從事哪一類行業或崗位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才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很多年輕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極端、過于自我和自私,沒辦法用客觀和理性的眼光去觀察和看待社會,經常長時間找不到自己的社會位置,時而有極端者還會報復社會。

數千年來,我國文化中對人的德行有很高的要求,這是歷史上中華禮儀之邦之所以能以禮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歸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國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如此結果是,青少年知識文化認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養水平卻某種程度上下降了。這些問題,已經一定程度地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及文明的進步。

二是社會實踐教育做得不夠。

由于考學壓力,現在的孩子普遍基礎科學理論學得好,但社會實踐能力普遍弱,很多學生在學校出類拔萃,非常優秀,但出了校門卻無法適應社會。這種高分低能的情況如果只是個例也就罷了,現實是較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學校并不是特別突出的學生,在成年后各自領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績。

三是中國式教育缺乏出“大師”的土壤。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我們有行業權威,有學術領袖,但獨獨缺少“大師”。“大師”不但要學有專攻,還要觸類旁通。如今,我們專業領域人才濟濟,但“大師”級人物不見。那么,中國現在的教育為什么出不了“大師”呢?

在筆者看來,中國之所以出不了大師,根本原因有三點:

首先,中華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嚴重沖擊和自己的嚴重破壞。

大師是必須具備足夠強大的傳統文化底蘊的,西方的大師如此,中國的大師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國的落后,近代中華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嚴重沖擊,同時也遭到了自己人的嚴重破壞,這個重新整合的過程需要時間。如今,我們仍處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礎和融合西方文化的進程當中。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我們是補差距,要真正培養出大師,還需要時間積累。

其次,中國引進的“蘇式”教育確有束縛人思維的地方。

我們知道,當前中國整體的教育模式仍是從蘇聯引進的“蘇式”教育,這種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的思維具有約束作用。譬如,學習語文,就必須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學習。這種教育,在進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優勢,現代的教育機制猶如工業化時代的作業工廠,能培養出相對較為一致的工業化人才。但是,這種機制卻容易讓人喪失個性的創造力。在這方面,我們缺少相應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夠。

最后,中國的基礎教育因應試因素導致文化底子培養的缺失。

我們的教育從學齡前開始強調“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到了小學,為小升初就要開始進行各種學業科目的補習;到了初中、高中,學習壓力更大,補習更多,這讓孩子幾乎沒有時間再去發展別的愛好和天賦。

這么做的結果是本該在幼年和少年時期進行的,需要扎扎實實、緩慢打地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和教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應試。這么做的結果,必然影響孩子未來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境界,必然會影響他們看待社會的高度、角度、廣度和深度。大師,首先要有境界,能夠超脫于現實而看現實,超脫于專業來看專業,超脫于細節來看細節……可現狀恰恰相反,我們今天培養出的人,往往是就現實而看現實,就專業而看專業,就細節而看細節……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現真正的“大師”?

中國式教育改革該改什么

中國式教育不是沒有優勢,相比西方教育,中國式教育有自身特點和優勢。中國的崛起以及中國高質量人才的增長速度,正在讓西方反思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敗,很多國家也開始注意到并開始學習中國式教育。同樣是中學生,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只安排半天課,也少有課外作業,大量的時間都在玩。西方的中小學生在基礎教育方面與中國的學生確有很大差距,即便到大學本科階段,西方的大部分學科教育水平整體也不如中國。

西方教育是一無是處嗎?自然不是,相比中國,西方在很多教育領域都保持領先地位,這一點我們毋庸置疑也毋庸諱言。那么,西方教育強在哪呢?強在其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說白了就是強在他們的科研機構。由于西方經濟發達,科研經費足,技術和文化積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們的確需要向西方學習,這沒什么可說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縮小這些差距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么,中國式教育應該做哪些改進呢?個人認為,應該重點修正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少年兒童的基礎教育要重德行、天賦和心性教育。

現代中國之前的教育,從6歲到8歲入學開始,先學的不是各種各樣的功課,而是“灑掃、應對”。所謂“灑掃、應對”,就是掃地擦桌子這種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師、長輩以及同輩交往、相處,日常中應該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處理這些關系。說白了,這個世界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學習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這些,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失的,我們現在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得這些。

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屬于工廠化的“產品式”教育,出來的“產品”共性多、個性少,天賦發展得遠遠不夠,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廠化的教育有什么好處?普及基礎教育來得快、效率高;壞處是,壓抑了個性,遏制了天賦,對心性成長關心和關注不夠。未來,我們如何在現有“工廠化”的基礎教育體制上,能更好地推動個人天賦的發展,更好地張揚個性的正能量,同時還能兼顧青少年的心性成長,應該是重點研究的領域。

第二,青少年應在應試教育基礎上增加社會實踐教育。

看《動物世界》,我們看到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各種本領都是在成年之前學會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這些生存了。人類的成長期更長,這給了我們更多的學習時間,這是我們人類的優勢,但成年之后的學習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會人,人生下來畢竟不是為了考試,我們應該在成年之前參與更多社會實踐,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現在問題是,我們的教學在理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實踐方面做得遠遠不夠,這是為什么今天很多學生到了大學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發展的原因。莫說在大學,很多人哪怕到了社會上,依然如此。

我們不能因為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弱化了社會實踐的學習,否則青少年的學習時間過去了,可能一些對社會的認知機會就徹底失去了。老師是傳道、授業和解惑,在學校老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外,還應傳授社會實踐方面的知識。同時,學生應該更緊密地和社會實踐聯系在一起,更早地和社會進行能量信息交換,從而提升自己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個人的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中國應吸收和改進中國歷史上的精英教育經驗。

中國古代的教育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從青少年就開始規定了必讀的思想類書目,在掌握了這些書目之后就是學習各個領域的專攻技能。譬如,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就是必須掌握“六藝”。所謂“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來,儒家要求學子們必須熟讀《六經》。

為什么要從年輕時就掌握這些?因為這些是“經”。人生必須有“經”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論,才能據此發展自己的“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必須先學“哲學”,先將思想境界提上去,到成年再去做各個門類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們將這些思想之學叫“道學”,而將各種技能稱為“術學”。有道方能駕馭術,沒有足夠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術的領域達到巔峰?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種感受,那就是如果能聽高人講些思想感悟方面的東西,讓自己開悟一些,個人為人處世能力或專業能力就會提升。可是,反觀今天的教育,我們過多地注重“術”的教育,對“道”的教育極其缺乏。這種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時期容易見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會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頸,結果也只能停留在某個領域的權威或精英層面,無法到達“大師”的層面。

所以,我們如果能吸收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華部分,融入到現代的教育當中,或許在教育領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華文化就能迎來真正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