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腳步在“做中學”活動中加速
作者:丁懷兵
發布時間:2015-03-19 11:1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源自于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它的思路就是讓學生通過解決具體的問題完成學習要求,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問題,在做中解決問題,在做中形成一定的技能與策略,從而完成學習任務。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實踐來談一談如何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貫徹“做中學”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成長的腳步在“做中學”活動中加速。
一、聯系實際,變通內容
落實“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我們就要給學生提供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的學習任務。由于教材內容的安排是面向多個地區的學生,有的內容不一定適合當地的學生。這時,我們就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不改變教學目標的情況下來靈活變通教學內容,把實驗的材料或者內容換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做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比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種植我們的植物》一課時,教材要求學生種植的是鳳仙花。但是鳳仙花在我們這兒卻很難找到種子,所以我就根據學生的家庭種植情況,讓學生選擇自己家中有的或者市場上可以買得到的一些花草種子來讓學生進行種植。由于學生種植的花草是自己選的,所以他們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選種,去查閱一些植物的栽培要點及方法,去準備一些種植植物的材料及工具。所有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都能自覺地記錄自己種植植物的生長情況,并在班中交流,從而達到做中學的教學目的。如果我們僅僅要求學生一定要種植鳳仙花,也許多數學生因為尋找不到種子或不喜歡而放棄種植,放棄探究,這是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的。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與當地的自然情況來靈活安排科學任務,讓學生既有做的內容,又能達到教學目的。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做中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
二、激發興趣,樂于探究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在做中學活動中取得最佳效果的關鍵。作為老師,只有在科學考察中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抓手,讓學生對準備要探究的內容感興趣,才能讓學生有效地完成科學任務。
比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包裝上的信息》一課時,如果我們直接把各種食物的包裝袋拿到教室讓學生觀察,學生也許根本沒什么興趣,也很難投入到自主學習當中來。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安排學生到各個超市去搜集記錄各種食品包裝袋上的種種信息,然后再讓學生給這些信息歸類,每一個包裝袋上都有哪些共同的內容,又有哪些不同的內容。最后到教室里比一比,誰搜集的最詳細,最全面。因為學生都有一顆好奇心與好勝心,即使是那些后進生也想在其他同學面前表現一下,所以都能投入到各種包裝袋的信息搜集活動中來。而這些信息由于是學生自主搜集的,從而促進了學生在做中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課堂上,我再出示一些包裝袋,讓學生研究袋上的信息。學生因為有了前面自主做的經驗,所以都能積極說出每種包裝袋應該有哪些內容,哪些內容是不同的。
三、尊重差異,促其成功
每一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與知識水平不同,造成了他們在科學學習能力上出現了不同水平。所以,我們在實踐“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時,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安排學生做的任務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做到有的放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獲得成功。
比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做個小開關》一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在安排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只給學生提供做的材料,讓學生根據經驗自己來制作開關。有的學生做出來的開關只能控制一個燈泡,而有的學生做出來的開關卻能控制多個燈泡。在這里,我一視同仁,對他們的成果進行表揚。雖然有的學生做出來的開關比較粗糙,但是他們在通過制作過程中理解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道什么地方得用絕緣材料,什么地方得用導體,也通過做完成了教學目標。從而讓一部分后進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種喜悅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的科學學習態度。
“做中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思想,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慢慢探索,尋找落實“做中學”的最佳策略,才能讓“做中學”教學思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走得更遠,讓學生成長的腳步在“做中學”活動中加速。
作者單位 江蘇省洪澤縣實驗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