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高等院校的工會組織是黨聯系高校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既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也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對維護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從近些年的實踐來看,高校中工會維護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方面并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力量。本文主要以高校視域中的知識分子專業發展現狀為切入點,結合工會的宗旨與實際情況,試圖找出高校工會在維護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方面的途徑和手段。

【關鍵詞】工會 知識分子 專業發展

近年來,高校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權益不斷遇到各種新問題新挑戰的同時,整體地位也出現了明顯的弱化趨勢。社會的發展要求知識分子走專業發展的道路,高校工會應當就其維護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權益工作不斷深化和強化。

高校工會維護知識分子權益的基本要求

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中國工會的基本職責。在各大高校,絕大多數的高校職工都屬于工會會員的范疇。根據《中國工會章程》的相關規定,談到專業發展權益的維護,應當是特指在高校中工作的知識分子階層。工會作為維護職工權益的部門,在維護知識分子這一特殊群體的專業發展權益時的作用更是有別于其對待一般的職工,也有別于維護群體的一般權益。這既是發揮工會職能,要求工會緊跟時代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內在體現。

《中國工會章程》第二十九條規定:教育、科研、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和機關工會,從腦力勞動者比較集中的特點出發開展工作,積極了解和關心職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推動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貫徹落實。為發揮職工的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條件。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中國工會章程》對我國工會開展對高校知識分子工作的最主要精神,就是因材施教,結合知識分子群體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高校中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

1.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

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在20世紀的后半葉成為眾多國家與地區的共識,指其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高校中的知識分子,主要指的是高校教師,即可以說專業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全方位的,包括作為個體的每一個高校教師角色轉變、專業知識、職業道德、人格修養等多方面的內容。作為社會意識再生產的職業,專業知識的提高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占主要作用,其他各方面的發展權益或多或少都要受其決定或影響。

2.高校知識分子專業發展現狀

根據知識分子專業發展的內涵來看,應當說其發展的程度與時間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而從實際來看,年齡較大的知識分子相對來說,或者由于年資、經驗、人脈的積累而“功成名就”,或者轉向行政等其他方面或者覺得發展空間不大了而對專業發展“得過且過”。在專業發展問題的研究上,根據年齡劃分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中越是年輕的教師就會有著越強的專業發展訴求。同樣的,這種訴求越是強烈,其權益被侵犯、其發展路徑被阻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據廉思教授與其團隊在全國135所不同類型的高校中對5400名高校教師發放的問卷數據顯示,其認為占全國專任教師總數63.3%的40歲以下的教師為青年教師,同時也是生存環境更為困難,深受專業發展困擾的知識分子中的主要群體。

如今高校的青年教師中絕大部分為博士群體,碩士群體大概只占到一成,而其中已經沒有了本科知識分子的身影。參加學術團體的情況出現 “低級別多,高級別少,國內多,國外少”的特點;職稱上青年教師出現了正高與助教極少,副高,尤其是中職占大多數的情況;對于教學壓力和態度方面,青年教師的壓力源十分復雜,其中以學校考核為最主要的壓力源,教學態度上依然是“重科研,輕教學”;對科研管理制度的評價上,很多青年教師認為現行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比較刻板,缺乏靈活性,對知識產權保護、學術獨立、產學研相結合、科學創新氛圍等科研環境都不太滿意。

總體來說,目前高校的知識分子對于自身的專業發展普遍存在著較大的擔憂,對于目前的評價制度與體系有著較多的不滿意和希望改進的地方。對自我認同感較低,與社會的心理落差感較大。專業發展上感到阻力與矛盾較多,困難和斷層問題嚴重,學術合作能力較差。老一輩知識分子對未來的專業發展動力不大,訴求不夠,且有著資源分配不合理的“板結化”區域。

3.高校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受阻原因分析

⑴職稱評聘機制與收入分配機制上的問題。這方面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還沿用著論資排輩,耗年限兼顧能力的評判機制。這樣的做法在其他企事業單位已顯得僵化,在專業技術人才和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群體中就顯得更為相悖。這種機制容易抹殺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的創造力,從而也帶來了進一步的問題。

⑵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機制老化問題發展最主要的就是造成了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問題。隨著知識分子年齡的增長,其占有的資源逐漸增多,其對專業發展的訴求卻逐漸減弱,這樣造成想要資源的得不到,不太想再發展卻占據大量資源的局面。而促使其占據資源的原因之一是學術資源到來的同時攜帶了大量的經濟資源,這樣的分配方式也使得青年教師在物質上較為困頓,勞心于補貼家用而無心去作好教學和科研。

⑶不良的學術環境帶來的惡性循環。學術環境中法制化、正規化的因素越少,受到監督的學術腐敗就越多,加之評價體制中存在的弊病,導致科研環境不盡如人意。反過來,不良的科研環境又會促使學術腐敗,也促使大量的年輕知識分子心態上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缺乏創新,從而又加入到不良的學術環境的惡性循環之中來。

⑷青年教師申訴路徑不暢。近些年來,工會的地位相對地出現了弱化、邊緣化的趨勢。這樣十分不利于維護工人階級的地位,保護工人階級的合法權益。在高校中,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遇到專業發展權益受侵害的事件之后也并不會去通過工會解決,僅靠偶爾的領導走訪也并不能解決問題。大部分的青年教師只能通過網絡發泄情緒,缺乏有效的利益申訴通道使諸多問題得不到解決,越積越大,越壓越多。

總結以上原因可以發現,這些具體的原因都是在高校工會參與監督工作的內容之中的。研究如何通過工會去維護知識分子合理合法的權益受阻問題,既能實現落實工會工作的必然要求,也能促進學校與教師個人形成共生共贏式發展的良好格局。

高校工會維護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途徑與手段

中國工會的維權是在黨和政府主導下的機制,因而很大程度上如果可以以政策為導向,那么將會收到良好效果。習近平同志在工會十五大上致辭時提出“要把更多的資源和手段賦予工會組織”,聚焦高校工會維護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權益的具體工作,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作為途徑和手段。

1.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深化調研

以傳統工作為途徑,將工作重心向職工真正的需要上轉移,校工會以既有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為途徑,不斷拓寬其工作領域。深化校務公開建設,保障良好民主的政治環境;各院系建設良好的文化環境;建立以維護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為核心的工作體系。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中國工會章程》有關精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體工作章程,不走形式,不喊口號。做好傳統工作的同時做到層次分明,將維護知識分子專業發展作為校工會維護職工權益的核心工作,而非是將主要精力投入在生活福利工作上。

2.明確新時期高校工會工作的角色定位

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創新自身建設,增強維護高校工會知識分子權益發展的能力。胡錦濤同志在接見中國工會十五大代表時曾提出“中國工會要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加強工會自身建設”。校工會除過維護好既有的政治資源、組織資源、社會資源以外,還應當加強體制創新,這既是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又會成為工會工作新的重要資源。簡單來說,工會的機制建設就是要讓工會有效參與落到實處,使高校工會真正做到對高校重要工作在源頭上參與,在過程中監督;分類指導不同訴求主體的權益保障工作;統籌兼顧學校的大局工作與知識分子的個人發展權益的關系。工會加強自身維權能力還應該加強與同級或上級工會的聯系,使工會組織更加緊密,以便于維權工作的有效開展,而不僅局限于開設學校的文體活動上。

3.組織引導知識分子增強自主意識,勇于維護自身專業權益

目前知識分子都處于零散狀態,各自抱怨專業發展的艱難,缺乏統一的集體意識以及自我認識。這需要工會進行引導和組織,按時召開代表大會,將知識分子們的訴求進行收集,并經常組織生活會讓大家交流難處。同時可以組織職工相互協調以互相幫助,統籌規劃時間,有效分配和利用資源。搭建教職工素質展示平臺與業務提升平臺,組織教職工學術沙龍與各類培訓,在提供教職工外部條件的同時引導教職工從內心增強自我效能感,提高知識分子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意愿。從專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這本身也能加強教師的職業心理素質專業化發展。

4.提升工會的總體地位

提升工會在基層單位中的作用是一個簡單而快捷的方案,在解決高校中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權益的問題上,工會要發揮出行之有效的作用,使之成為真正為教職工做好福利,維護其整體權益的部門。將工會參與落到實處,在職稱評聘機制上,工會直接派人參與其中,對學術評定委員會的公平程度進行有效監督以保證知識分子學術環境的公平公正。收入分配機制上,將工資獎金與個人能力掛鉤落到實處,努力創造有利于青年教師發揮才干的制度環境,加強資源的有效流動。申訴渠道上,一定要保持暢通,與黨政部門保持信息交流,并有能力召開聽證會議,這樣保證了職工的申訴渠道能夠有效反映,就可以指導后面工作的開展,并且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些都需要給予工會一定的地位、一定的具體資源才能實現,如提升工會一把手的級別,或者兼任校黨政部門領導,進行直接負責。最終總結經驗教訓,以推動學校整體的跨越式發展。

結語

知識分子的專業發展能夠促進工會工作的良性發展,同時,知識分子專業發展的權益維護又離不開工會工作的有效進行。高校人才的長遠發展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黨、政、工達成共識、形成合力才能為知識分子專業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渠道。那么,提升工會的地位,通過工會工作合理地解決知識分子專業發展則是新時期億萬職工投身中國夢建設實踐中的沖鋒號,號聲響亮,才能提升知識分子相關職業作用的有效發揮,進而提升整個勞動者的素質,為中國的發展注入文化厚重的力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點亮知識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廉思.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9.

[2]理查德·B·弗里曼,詹姆斯·L·梅多夫.工會是做什么的?美國的經驗[M].陳耀波,譯.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3]龔建平.關于工會工作的“資源和手段”——學習領會中國工會十五大精神[M].現代大學制度下的中國高校工會——2009年中國高校工會論壇,1版.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