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研究:【影響最大甚至改變我們的重要他人】心靈導師,人生伴侶,孩子。第一個和第二個需要能力與機緣,而孩子則是我們成長的天然推動力。家庭教育并不是施與受,而是互動關系,是成人自我教育能力的體現,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我們是否能認清自己的標準是,我們懂不懂自己的孩子。

■ 歷史袁老師:所謂“小資”,不是喝著星巴克,在昏黃的燈光下捧一本書或者聽一曲音樂的“表象”,而是擁有自己的世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苦也吃得,累也受得,生活可以很樸素,內心里卻是豐滿的。憑外面世界如何熱鬧,內心卻擁有著寧靜。

■ 南方人物周刊:#早讀#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著兩種力量的斗爭:對獨處的渴望和走出去的沖動。內向,即對自己內心活躍的思考和幻想的興趣;以及外向,對外面的人和可見之物的興趣。—— 納博科夫

■ 中國新聞周刊: #下午茶#我相信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在見到的第一次,就注定要羈絆一生,就注定像一棵樹一樣,生長在心里,生生世世。—— 宮崎駿

■ 人物周刊:#夜讀# 三樣東西有助于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 康德

■ 三聯生活周刊:記住在任何可能使你煩惱的場合都采用這一原則:即這并非是一個不幸,而高貴地忍受它卻是一個幸運。——馬可·奧勒留

■ 羅崇敏: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要形成健康的性格,要尊重、理解、關注、幫助、支持、賞識自己的孩子,以此來激發他們的靈感和創造力,并以耐心的態度引導他們,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態度對待他們,讓孩子在自由、寬松、平等的家庭氛圍中盡情表現自己,使他們能夠在周圍人的支持下身心愉悅地成長。

■ 熊炳奇: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培養“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可是,我國迄今為止的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在倡導做“人上人”,這本質是特權和等級教育,會引導學生追逐特權,而忘記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社會公平,公民平等與自由。

■ 朱永新:蒙臺梭利說:“在我們的教育方法中,我們必須做到的第一步,就是喚醒孩子們。”喚醒,就是意味著有些東西是沉睡在孩子們的身體之中的。我們不是把這些東西從外在強加給他們,而是循循善誘地幫助孩子們自己尋找和發現,喚醒對生命的激情。

■ 全球童畫童話: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師不要總是叮嚀、檢查、監督、審查他們。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

■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一項新研究發現,人格特質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學生長期的學業成就。在經驗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和情緒不穩定性這五大人格特質中,盡責性和經驗開放性對人們學習新事物的影響最大。“在學習方面,性格比智商的指導意義更大。好消息是,性格是可以教的。”

■ 思想聚焦:讀書,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想、談吐、容貌,以及為人處事、精神氣質。現在讀書的厚度,決定今后遠行的長度。忙累了容易迷失,不如停了下來,讀一本好書,靜心給自己一段靈魂修煉的時光。

■ 今日文傳:一位教授演講時拿出100元,問臺下的學生,誰要這100元,臺下的人紛紛舉手,教授將錢扔到地上用腳碾過后,再次問同樣問題,臺下依舊沒人放手。教授說,我如此對待這張錢,你們依舊想要,這是因為它沒有因為我的踐踏而貶值,而人生亦是如此,生命的價值非他人所能左右,而是取決于我們自身!

■ 陳丹青:不讀書的人,認知的范圍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維里。只讀一點書的人對世界的認識也只是一知半解。習慣讀書的人,會看到一個更寬廣,更復雜的世界。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尋找內心的光明,遇見最好的自己。書可以讓軟弱的人變得堅強,讓人學會獨立思考。

■ 周國平:在《重啟教育改革》(朱永新、馬國川著)新書發布會上,我談教育與培訓的不同:教育是精神屬性的生長,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的形成,實現的是人的目的價值;培訓是以職業為目標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實現的是人的工具價值。楊東平更尖銳地指出:應試教育下,教育變成教學,教學變成培訓,培訓變成監獄。

■ 溫儒敏:文筆不是作文教學的第一要義。主要讓學生學會清楚地表達,文通字順。思維訓練比文筆訓練更根本,更重要。現在作文教學很注重文筆,忽略思想,是不好的趨向。即使為高考中考,這樣也拿不到高分。這幾年命題閱卷越來越反感文藝腔。

■ 微言教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之“文明”】指社會文治教化彰明昌盛的狀態。“文”指“人文”,指禮樂教化以及與此相關的有差等又有調和的社會秩序;“明”即光明、昌明、通達之義。中華民族崇文而不尚武,自古便將文治教化的彰明昌盛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 心教育研究-王小峰:人類的心靈是有能量的生命場。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教育就是解放心靈,教育就是喚醒智慧,教育就是發展潛能,教育就是要成就人的價值,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 長春晚報: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的軟臥,本科的硬臥,專科的硬座,民辦的站票,成教的在廁所擠著。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板并不太關心你是怎么來的,只關心你會干什么!

■ 人在深圳:兒童教育要恪守的最高原則是什么?不要急于求成。每個孩子就像花一樣,都是有花期的。不能因為他現在還沒有開放,你就覺得這棵花可能是一顆壞的種子。也許他是一棵樹,他要長成參天大樹呢?

■ 莫言: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么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教育也如此,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本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五顆星-家長課堂:童年的安全感是今生幸福的寶藏,如果想讓你的孩子真正幸福,讓他在成長的每一步都有取之不盡的寶藏,請給他一個溫暖自由的童年。這種安全感是否在童年被滿足將決定著孩子一生關于幸福的潛意識趨向,將為他今后人格的形成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 上海教育:#教育心語#世界變化太快,人就難免浮躁,便會耽于誘惑,讓自己更世故,于是少年老成,暮氣沉沉。可是,每當你從飯局歸來,酒退初醒,是否會透著些許落寞與自責?看著不斷累積的脂肪層,會不會捫心自問,多久沒聽到自己骨節生長的聲音了?其實,人生定位若清晰,你的世界就不浮躁。

■ 教育微語錄:【蔡元培語錄】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