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清水九年制學校 趙瑞平
發布時間:2015-05-25 16:54: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陣地。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率可以使學生掌握扎實的數學基本知識、數學原理與方法,逐漸形成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本文就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探討。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內心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探究與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初中生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點出發,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改變學生對數學知識枯燥乏味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邏輯性及理論性較強,概念抽象、枯燥乏味,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將一些較難理解的概念,轉化為學生日常較為熟悉的內容,這樣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使學生容易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二次函數的增減性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插入山峰以及山谷的圖片來做對照。當a>0時,拋物線開口向上,相當于是山谷,此時可以讓學生看成是先下山坡,再上山坡;而當a<0時,拋物線開口向下,相當于是山峰,此時可以讓學生看成是先上山坡,再下山坡。
二、理論聯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與小學教學內容相比,內容比較深奧,邏輯性與理論性更強,只是簡單地進行“講解式”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求,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實時地嵌入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體現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問題的聯系,符合學生的心理,使數學教學內容充滿了生活氣息,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設置的問題也要具有層次感,拉開梯度,能適應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能力要求。如在講解“點的軌跡”這一概念時,由于概念較為抽象,因此在講解時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流星”這一實際現象。流星在運動過程中受到一定條件的作用,按照一定的軌道運動,其劃過的痕跡是一條長長的線。整個過程給我們展示的就是“點的軌跡”的直觀形象,教師就可以引入“點的軌跡”定義。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變得淺顯易懂,這就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現代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他們要逐漸從課堂的權威身份中抽離出來,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思考、探究,主動去實踐和驗證。如在學習“三角形中位線”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列出如下問題:⑴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線?⑵什么是梯形?梯形有中位線嗎?⑶三角形的中位線定理涉及到哪些量之間的關系?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會自覺思考,加深了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既復習了舊知識,同時又深化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科學合理設計課堂練習
課前教師要做好準備工作,深入剖析教學任務、核心數學概念以及教學方法,要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做到因材施教。要做到講練結合,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在參與中思考和學習,動手動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練習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在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將問題分解為三個基本部分,即問題的條件部分、解答過程以及結論部分。可將這三部分均作為變量,從而構成條件變式題、結論變式題以及過程變式題,這樣就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升了教學質量。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