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個性在語文課堂張揚——《豐碑》送教有感
作者:陜西省橫山縣城關小學 賀 麗
發布時間:2015-05-25 10:48: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09年,我參與了縣教研室舉行的送教下鄉教學活動,先后去了18個鄉鎮,在18個不同的學校給不同的孩子上了同一課——《豐碑》。以下是我在這18節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所思所得。
一、營造民主氛圍,讓個性在課堂上張揚
在石灣鎮中心小學上完這堂課后使我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那是在引導學生體會了將軍的內心感受后,指導學生把這種情感用朗讀表達出來,大多學生認為,在讀將軍的話時,該用急促的語速、生氣的語調去讀。因為他由生氣變得憤怒了。我也表示贊同,可是有一個女孩站起來說:“我不同意!我覺得不該讀得太快!該讀得結結巴巴,斷斷續續……”她的話剛說完就有一男孩反駁,其他同學也附和著,我用贊許的口吻讓男生坐下,也揮手示意那個女生也坐下,誰知她撅著嘴用不服輸的眼睛盯著我,當時我真怕她再說出讓我難以收場的話來,就再次示意讓她坐下,她不情愿地坐下了。可快下課的時候,倔強的女孩又把手高高地舉起,而且似乎有不讓她開口,誓不罷休之勢,無奈之下我叫起了她。她說:“我認為我剛才的想法是對的,天那么冷而將軍穿的薄,他會凍得連嘴唇都要打起哆嗦來,從前文我們知道他是個關心戰士的好將軍,冷、急到了極點,他說出的話就可能是斷斷續續,結結巴巴的,所以這樣來讀才能體現出將軍此時的心情。”一口氣說完,她一臉的釋然,在座的老師也報以熱烈的掌聲。我也被她的一番話震撼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何其的豐富,她的感受是多么的細膩呀!課后我在想,要不是小女孩的執著,我幾乎成了扼殺學生個性、封殺其想象力的殺手,可能一個托爾斯泰就會被這樣扼殺!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力爭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提供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讓他們感受平等,擁有自由。放飛想象的翅膀,讓個性在語文課堂中張揚。這樣一來,我們的課堂也就不會再出現那種要么鴉雀無聲,要么一呼百應的場面了。
二、轉變教師角色,讓主體在課堂里凸現
在響水鎮中心小學上課時,當學到描寫軍需處長的段落時,我讓學生設身處地談談自己或將軍看到這一幕時的心情,有學生說:“軍需處長凍死了,我很傷心,很敬佩他,將軍也是如此。”我又問他:“將軍現在知道他是軍需處長嗎?”他不容置疑地說:“知道。”當時我真是急呀!不配合的出現了,怎么辦呢?還是我去配合他吧!于是我笑著對他說:“你真是個有同情心的孩子,你能不能再讀讀這段話?”他剛開始讀的時候聲音宏亮并透著一股自信,可當讀到“他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時,他的聲音頓時低了下來,隨后停下來了,他一臉不好意思地說:“老師,將軍現在還不知道他是軍需處長呢。”我笑著拍拍他的肩,問他:“那你剛才為什么不這樣認為呢?”他靦腆地笑著說:“老師,我以后讀書的時候,會認真、細心的。”那節課雖然拖堂了,但我很高興,因為在短暫的時間里,達到了一個事先沒有預設的教學目的,那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他們讀書習慣的養成。今后在讀書時他們就不會囫圇吞棗、草草了事了。
是的,世上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尤其是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配合。那堂課倘若讓那個學生來配合我,那他無論如何也跟不上我的節奏。
三、開展互動交流 讓師生在課堂中成長
《豐碑》是篇老課文,我一直認為這個故事發生在長征途中,所以在備課時我也沒太注意其所屬時代。結果,有一堂課快要結束時,我讓學生與與軍需處長對話,一名學生發出了“我們要打倒日本鬼子,以告慰您的在天之靈”的肺腑之言后,我對他的精彩發言喝了彩。哪知我話音剛落,就有個學生站起來了,他說:“故事不是發生在長征途中的,而紅軍隊伍面臨的敵人也不是日本鬼子。”在我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的情況下,只表揚他是個博覽群書的孩子,聽到我的表揚看得出他很高興。課后我查了很多資料才得知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央紅軍為解決糧草問題和支援綏遠而進行的東征途中,地點在晉西北,面對的敵人是國民黨反動派。
這使我不由想起了李汝珍說的“學問無大小,能者尊”和韓愈說的“教學相長”。教然后知困,再由“知困”到“自省”。就這樣,在一次次的困省中,我由學生的一句話了解了一個為我所不知的時代背景,學生也由我的一句鼓勵激起了更大的讀書熱情。學問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思想也就這樣不斷豐富起來了!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