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葛甘孺鋼琴作品的延伸技術
作者:長安大學 陜西西安 吳 鵬
發布時間:2015-05-26 15:36:38
【摘 要】目前很多鋼琴家和鋼琴專業的學生對“鋼琴延伸技術”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就算是利用該技術表演的人員,也是單純地運用該技術,并沒有掌握延伸技術的精髓,這嚴重影響著演奏者實力的發揮和現場的表演效果。而葛甘孺在此基礎上對鋼琴技術進行創新,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創作了《古樂》。該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情、寓景于情,將作者的感情巧妙地抒發出來,取得了相當可人的成績。
【關鍵詞】鋼琴技術 延伸技術 演奏方法
簡析鋼琴的延伸技術
鋼琴延伸技術的原名為“Extended Piano Technique”,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拓展的鋼琴演奏技術,這種鋼琴的演奏技術已經在美國成為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名詞,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直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對這種技術的翻譯名稱進行統一,因此,本人在此文章中將“Extended Piano Technique”翻譯成了“鋼琴延伸技術”,是為了對這種技術的特點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目前對“鋼琴延伸技術”沒有較為詳細的定義,但是世界上主要將其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通過鋼琴琴鍵產生較為特別的音響;二是,在演奏過程中充分利用鋼琴的內部結構;三是,在演奏過程中兩個手有不同的作用,一只手是通過鋼琴內部結構來進行演奏,一只手通過鋼琴的琴鍵來進行演奏;四是,還可以借助外部的物體來進行演奏。
“鋼琴延伸技術”一種新型的鋼琴演奏技術,主要被用于美國一些前衛音樂的創作。雖然現在大家對于作品創作中鋼琴延伸技術的應用已經不足為奇,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鋼琴專業的學生和專業的鋼琴演奏家對這種技術還是比較陌生的。鋼琴的延伸技術并不同于一般的鋼琴技術,很少有被演奏的機會,所以人們也很少有機會學習這種技術。這種現狀是十分令人可惜的,畢竟包含這種技巧的作品已經很多了,其中不乏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除此之外,鋼琴的延伸技術顛覆了以往傳統的音樂理念,極大地拓展了鋼琴的音色資源,因此,延伸技術急需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認可,更應該增加其演奏的機會,讓大家對這種技術有更加廣泛的認識。
葛甘孺《古樂》簡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給我國作曲家帶來了新的思想,很多新的作品也不斷出現在人們眼前。在這種百花爭放的環境中,很多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利用“鋼琴延伸技術”,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下面我們就以葛甘孺的《古樂》這篇作品為例,來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在1986年他創作了鋼琴獨奏的代表作——《古樂》,并且由陳靈在美國紐約進行了首演,最終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這之后,更有很多知名的美國藝人演奏這篇代表作,每次演奏都會得到觀眾極高的評價。由于《古樂》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該部作品已經成為我國前衛作品的標志性代表,已經成為很多藝人爭先恐后演奏的作品,被評為“我國最前衛的作品”。
《古樂》演奏的特點
通過研究葛甘孺創作的《古樂》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賦予了鋼琴更新的要求,對鋼琴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想能夠非常清楚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理念,就必須從整體上去分析,決不能只是站在某一角度或者是看某一個小標題就對整個作品斷章取義。就葛甘孺創作的《古樂》來說,我們就會發現,葛甘孺在《古樂》中并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借助我國四大傳統的樂器來抒情,從而將自己身在異鄉卻深切思念祖國和家鄉的那種深深的鄉愁抒發出來。
葛甘孺在分析西方跟我國在音樂方面的不同時,認為西方的音樂將音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國的音樂里,二胡具有非常多的滑音,所以人們常常在非常努力地將二胡拉準音時,結果總是適得其反。相同的道理,人們在拉莫札特時,如果是選擇跟拉胡琴的方式一樣時,最終拉的音質也是非常難聽。葛甘孺在分析了鋼琴特征后,為了能夠使鋼琴不在產生圓潤精準的音質,就將一枚螺絲釘放在了鋼琴的里面,從而使得鋼琴改變了原來的音質,發出來的聲音顯得與眾不同。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將釘子安置好,這樣在演奏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圖1所示,就是當音符出現*或者是×在樂譜上標記時,那么就是說明要將螺絲釘放在琴弦一半的長度地方。
圖1 樂譜
葛甘孺在《古樂》這首曲子總共需要7個音,由圖2所示:
從圖2中的樂譜我們可以看出,葛甘孺《古樂》這首曲子的全部曲都有相應的拍號,只是這些節奏模式的特征為:各不相同、沒有統一規則。而且在一般情況下都會有一些特殊的標記出現在樂譜上,比如,自由的時值就用該符號“■”來標記;7s的時間長就用符號“ ”來標記;在慢慢變快后又慢慢變慢的節奏就用符號“ ”來標記。而在這些節奏感受過程中都是表演者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自由地發揮并沒有相應地規定怎樣去標記或感受。另外我們一定需要注意,在表演葛甘孺《古樂》時,不能逐字逐句地進行較勁,對于樂譜上的標記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自由盡情地發揮,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走。就像葛甘孺所說的那樣:“我國的音樂跟西方的音樂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在西方更多是要求表演者跟著音樂的節拍,而且有很多重音出現,比如,‘music’的前面就是重音,所以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長短的音樂節奏;然而跟西方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我國的音樂里基本上沒有什么重要的要求,而且將重點放在了對音的變化和音調的大小這兩方面。”所以要求表演者在對葛甘孺的《古樂》進行演奏時,不要一味要嚴格按照規定好的節奏走,而是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再結合當時的具體環境,將兩者結合起來,借景抒情,自由地發揮。
“鐘”、“琴”、“琵琶”和“鼓”是《古樂》里面主要的四首曲子,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具有鮮明的強弱對比。《古樂》里面的這四首曲子無論是在一起以套曲形式演奏,還是每一個單獨進行演奏都是可以的,并且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同時還將我國樂器所表達的神韻形象地展現出來。首先我們先分析《鐘》這首曲子(如圖3)。從圖譜中我們可以看出,該曲子的特征就是在彈奏過程中充分利用泛音技術,從而能夠彈奏出跟鐘非常相似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像用東西擊打樂體發出的預置音一樣,從而能夠形成非常強烈的音色色彩對比。
圖3 樂譜
其次,我們再分析《琴》這首曲子,在這首曲子中運用了很多彈奏古琴的技術,比如,打、按音。而且在鋼琴上的表現主要是通過撥奏、滑音和彈奏這三種技術來實現的,從整體上來看,該首曲子的音色顯得非常輕,而且它的情緒也是非常平和的。
然后,我們分析《琵琶》這首曲子,該曲子充分利用了刮奏和重復音極大的漸強技巧,所以在演奏過程中,葛甘孺要求演奏者在撥片時運用吉他來把刮奏技術演奏出來,演奏出來的曲子顯得更加戲劇化。
最后,我們再分析《鼓》這首曲子,該曲子運用了很多演奏技術,從而使該曲子在演奏過程中顯得氣勢非常龐大,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并且還會使聲音在強弱對比方面更加明顯。所運用的演奏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一是,在彈奏重復音時,通過輪指來進行,從而將擊鼓的聲音非常形象地模仿出來;二是,在演奏琴弦聲時它的漸強拍打是非常大的;三是,把低音區和高音區的預置音聲音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等等技術。
結 語
葛甘孺改變了傳統的音樂學習理念,改變了傳統上單純用“延伸技術”演奏的方式,他選擇將一枚螺絲釘放在鋼琴的適當位置上,然后在演奏時選擇用手來撥琴弦,從而在充分利用西方先進音樂技術的基礎上,將我國音樂的韻味完美地展現出來,從而對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菲.淺論現代鋼琴演奏法的形成和訓練[J].黃河之聲,2014(2).
[2]楊嵐.試析鋼琴演奏中的情感表達[J].音樂時空,2014(6).
[3]鄧元新.寓情于琴——論鋼琴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戲劇之家,2014(3).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