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英語作為目標語的詞匯教學被認為是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如何促進大學英語詞匯教與學的理論與方法眾多,本文以“詞匯的教與學應有一定的語境,應在語境中完成”這一理論為指導,討論了如何幫助第二語言習得者從無意義記憶階段發展到理解記憶階段,最后達到融會貫通階段等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策略,以期對廣大教師以后的教學予以幫助。

【關鍵詞】詞匯教學 語言輸入與輸出 詞塊記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寶雞文理學院院級重點項目ZK10252 支持。

引 言

完整的思想是以一段完整的篇章為載體表達出來的,一段篇章是由許多句子構成的,當然句子的出現離不開一個個單獨的詞匯,可見英語語言教與學中詞匯的重要性。而作為大學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即第二語言習得者)經常會因為“記不住”單詞而苦惱,他們的詞匯輸入似乎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階段。他們只是在重復一個機械記憶的過程,沒有一定的語境,不能體會到該詞匯應用于什么場合比較恰當,結果會出現此詞匯記住了但不會用或者出現用詞不當等現象。而教師也是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講授,學生也能很快接受并記住新詞組,可是運用詞匯時,他們仍然會提取印象深刻的簡單詞匯,而無視高級詞匯。為什么會出現此現象呢?一是因為二語習得者在最早使用簡單詞匯的過程中給這些詞匯已經創造了一種熟悉的語言環境,而在語言環境中記憶,鞏固詞匯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二是因為二語習得者在學習新詞匯的過程中沒有語境,導致記憶不深刻或不會用。詞匯的輸出與輸入依賴于語境。本文就分別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以“語境理論”為基礎對詞匯的教與學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

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對課堂上的詞匯教學存在困惑,教學方法與側重也不同。經過本文筆者調查(以寶雞文理學院非英語專業為例),有的教師省略了詞匯,直接進入課文教學;有些教師挑些重點單詞講;有的教師很重視,逐個講解單詞;有的教師在課文教學過程中,通過上下文語境提示先讓學生猜詞,最后教師總結,講解新詞。

1.教師應在一定的語境中講解詞匯

雖然目前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但本文筆者認為,在上面提到的幾類詞匯教學中,最后一類教師的做法對習得者的詞匯記憶與運用更為有效。眾所周知,在詞匯的教學中應注意幫助習得者理解詞根學習和構詞法的重要性,但更應意識到各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每個詞的意義都與這個語義場內與之相鄰的諸詞的意義有聯系。如果不重視語境,習得者大腦中儲存的詞匯只是一個個比較零散的單個詞匯,詞與詞之間毫無聯系,當用到的時候很難提取或者會出現用詞不得體等現象。在詞匯的習得過程中,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詞匯的教與學,教師和習得者要理解:掌握一個詞包括該詞的形式與意義。這里的“詞的意義”不僅包括字典中的詞義,還意味著詞的搭配和內涵意義,包括詞的語域和文化底蘊(梁紅衛)。Nation指出,對用于聽和讀的吸納性詞匯,需要了解其詞義和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以及它與其他相關詞匯的搭配。Wallace 的觀點中,有這么一條:真正掌握一個單詞的評判標準之一就是按正確的搭配和正式的程度運用它。所以在詞匯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以能否正確、得體地輸出為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確實離不開詞匯的語境。

如下一句摘錄《全新版大學英語》unit7, book 4 Snapshots of New York’s mood after 9/11中的句子:

It coated the red roses that children carried into the pit.

此句中的coat 理解為名詞“大衣,外套”顯然不對。根據上文it 指 the dust of Ground Zero(9.11恐怖襲擊發生的地方),coat 以ed 結尾可以判斷出它是動詞,根據語境也可以猜出coat 是動詞, 用coat 擬人話了,意為:“使……穿上衣服”一樣生動、形象。

再如一句摘錄《新風尚大學實用英語》unit 1, book 1 what’s in a hobby? 中的句子:

Games commonly involve physical as well as mental drive.

此句中很簡單的drive 一詞在這里如作“駕駛,開車”則無法理解。句中的physical和mental 都是由as well as連接的形容詞,可以推斷drive 是名詞,再加上整段都在描述有關“游戲”過程中所應注意與考慮的事項,所以這里的drive 作“本能的需求” 解釋。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上下文的語境使得詞匯在整個句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教師應不斷地創設一定的語境幫助新詞匯的復現

對于教師,要根據學習和教學特點,針對詞匯學習的特征與規律,在課堂上積極設計詞匯復現的機會與場景,加強學生對詞匯的學習與記憶,要不斷創設語境,使得新詞匯有復現的語境和機會,幫助學生鞏固新詞。如學完一個單元后,教師可以設計與本單元相關的話題開展小組討論,然后要求學生做一些情景會話或演講等口語練習,也可以就本單元相關的話題, 運用所學的新詞匯寫些短文等書面練習,固話詞匯。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聽、說、讀、寫教學活動復現,應用所學的新詞匯,使之固化,最終達到從輸入到輸出的目的。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對于學生而言,詞匯問題沒有解決,聽、說、讀、寫都不能順利進行。由于詞匯量不足,所以很多大學生不能正確地理解閱讀或聽力材料,不能用英語交流,書面表達能力較差。

1.要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下記憶詞匯

學生在掌握詞匯的過程中,死記硬背的方法仍然占據很大的分量。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但遺忘快,費時費力且效果不佳,還影響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及積極性。Atkinso和Shiffrin(1968)第一次提出一個系統全面的信息加工模式:記憶信息三級加工模型:新信息要經過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三個階段。但如何使學生的詞匯記憶從短期記憶轉入長時記憶是記憶的關鍵。教師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創設語境,學生在課后也要沿用此方法,在語境的幫助下使得所有詞匯的短期記憶向長時記憶邁進。例如,我國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都面臨著過CET4,甚至CET6的壓力。天天拿著詞匯書背單詞的學生比比皆是,模擬題做了一套又一套的還沒過CET4的學生大有人在。他們為什么不把記單詞和做題結合起來呢?拿著詞匯書背出來的單詞有多少詞在我們背了之后的不久能碰到呢?碰不到,就沒了該詞的語義場, 在我們大腦里就建立不起與該詞的關聯,何談鞏固與應用?為什么不在做題的過程中記憶詞匯呢?應以閱讀理解中的語境為載體,幫助自己在腦海中建立該詞的廣度與深度,促進長時記憶的發生。

2.加強詞塊記憶,減少錯誤

在我國,嚴維華、蔣利分別從詞塊的系列性和認知的角度對國外詞塊研究進行了論述,他們認為:最早將這一語言現象稱之為“預制語塊”(prefabricated chunks)的是Bolinger; Pawley & Syder 是使用詞匯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來命名的;Nattinger & DeCarrico 把詞塊稱之為詞匯短語(lexical phrases);Lewis 使用的卻是詞匯項目(lexical items);Wary 使用的則是程式化的詞串(formulaic sequences)等等(梁衛紅)。現在大多使用“詞塊”這一術語。基于英語詞匯的“詞塊”性, 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出現了詞塊教學法, 即學習者通過詞塊來逐漸了解、掌握和使用某種語言。正如Becker 所說:“我們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 從心理詞典中調出預制短語, 經過細微加工, 就可組成符合語法的句子, 并使它們變成流利的語言來填充我們概念上的某些空白。”也就是說,使用詞塊可以幫助二語習得者在使用時從大腦中及時提取儲存的詞匯短語,減少信息加工成本,為語言的輸出贏得時間,改善表達的流利程度,增強目的語使用的條理性、邏輯性和地道性。詞塊學習就是提倡習得者把輸入當作整體來接受,并存儲在自己的語庫里面,需要時直接提取出來用就可以了。所以習得者在碰到類似這樣的詞組:be married, get married, marry sb., fill /step into sb.'s shoes, in the space of, take /have/ get revenge within/beyond the confines of, be/ feel obliged to do sth, keep sb. Up with sth., on the go等,應把他們作為固定的詞塊存儲于自己的大腦中,用時直接整體提取, 以減少時間,增強語言的準確性。

結 語

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師應以語境理論為指導,認識到語境對于習得詞匯的重要性,在一定的語境中講解詞匯的同時,不斷地創設一定的語境幫助新詞匯的復現,同時要使習得者認識到應該在一定的語境下記憶詞匯與詞塊,可以減少輸出時間,增強語言的地道性。

參考文獻:

[1]梁紅衛.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與學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2.

[2]嚴維華.語塊對基本詞匯習得的作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6.

[3]蔣利.從單詞到詞塊——從認知角度論英語詞塊教學[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6.

[4]Atkinson,R.C.&M.R. Rough.An Application OF the Mnemonic Keyword to the Acquisition of Russian vocabula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1975(104):126-133.

[5]Nation,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entage Learning,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