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調短語是英語語流的基本構建板塊,它的構成主要分為四方面,首先就是調頭,其在語調短語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作用于信息傳遞和短語的感知。而降調頭是英語語言中最普遍的調頭類型。此項研究通過收集朗讀語料,借助語音分析軟件,發現學習者的話語偏離了英語本土降調頭語調模式中的音高特征。第二個方面是調冠,然后是調核,最后是調尾。

【關鍵詞】英語學習者 英語語流 語調

概 述

英語語流由多個板塊組成,其中就包含語調短句,不同的學派之間對語調短句的認知是不同的,就比如說英國的傳統學派,此學派將語調短句劃分為四塊,首先就是調頭,其次是調冠,然后是調核,最后就是調尾。其中調頭在語調短語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作用于信息傳遞和短語的感知。而降調頭是英語朗讀語中最普遍的調頭模式,但是某些學者在研究語調短句時卻不會考慮調頭,比如說我國的張金生和陳瑩等學者。本研究概括了中國學生在英語方面的一些特征,主要針對閱讀時降調頭的特點,總結出閱讀時我國學生在傳統的發音閱讀上有何區別以及在音高上表現出來的特點。

文獻綜述

在英國不同的派別之間,習慣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傳統學派分析英語語調,此處局限于指句子層面,大多數會選擇曲拱理論。曲拱理論指出:用全面的形狀來表達音高,將語調短句進行二次處理,就可得到兩個部分,一個是調核,另一個就是調頭。這兩個部分的音高曲拱是有區別的,并很容易判定。英國的傳統學派將調頭研究得淋漓盡致,非常得精細,所以本文在研究時就要充分利用這一學派的理論研究,然后總結出我國學生的特點,針對閱讀時的降調頭展開全面的探索。

相關研究

華北科技學院講師魏紅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及應用語言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用基金項目及華北科技學院科技基金項目:2011B052)。語言學家們描述出各種調頭類型并給予了不同的術語名稱。其中降調頭是英語中最普遍的(Crystal,1969;Kingdon,1958; Crystal,1975; Cruttenden, 2001)。降調頭是指一系列重讀音節音高呈現下降趨勢(Crystal, 1969; O’Connor & Arnold, 1973)。對這一調頭類型可以從Armstrong & Ward (1922) 舉的例子中得到說明:

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對于二語學習者調頭實現特征研究較少,僅被零星提及(張萍,2000; 王彩豫,2005;Chenhua,2006;畢冉&陳樺2007)。這些研究發現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調頭模式有些是不同與本族語的特征, 但都沒有對這一部分作系統描述。

本文的實驗對象是32名學生,這些學生的主修專業都是英語,選取學生的方式就是隨機抽樣,實驗要求這32名學生朗讀英語,并錄音,目的是總結出我國學生閱讀英語時降調頭的特點。

研究步驟

1.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上述提到的錄音材料,錄音的內容是以對話的形式完成的,對話形式有利于本文的研究。

選擇對話內容時要遵循以下原則:(1)文章要難度適中,不會造成學生朗讀困難。(2)選擇的對話要有原始的發音,就是要有英國人閱讀時的錄音模板,這樣后期研究時才能有據可依。

對32名實驗對象進行分組,兩人一組,每組實驗對象讀兩篇對話,每篇對話錄兩遍,第一遍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對話中的角色,第二遍將所扮演的角色互換。

2.實驗用品和區域

實驗的環境必須要安靜,沒有雜音,本文選擇了一個封閉的教室,實驗用品有計算機、話筒等,實驗中選擇了Cool Edit Pro 2.0作為本研究的錄音軟件。

3.注釋

注釋用品:研究中對語料作注釋的軟件是Pratt,用的版本是5.0.19,過程中采用了ToBI系統的某些理念。首層注釋出英國本土人士的語調短句,標識是4,錄音中的文本是第2層;對英國本土人士的閱讀重音的注釋是第3層,注釋包含有重讀和起始的音節,還有就是調核。音節表示為O,調核表示為N,重讀音節表示為A,最后一層還要標注降調頭實現過程中不同于本族語的音高特征。

結果與分析

1.非重讀音節被賦予非正常音高凸顯

在學生160分鐘的朗讀語流中,降調頭中的非重讀音節攜帶非正常音高凸顯。這里,音高凸顯是指“在給出的語調短語中音高最高的音節” (Tench, 1996:54)。換言之,在學生朗讀語中,一些語調短語中最高的音高凸顯出現在非重讀音節上,如圖1中的音高曲拱所示。

圖1為一名受試者讀I’m wearing it to keep my neck warm這個句子時的音高曲拱。在此語調短語中,非重讀音節‘-ing’攜帶了語調短語內的音高凸顯。‘-ing’ 所處的音域(280.17 Hz 到294.03 Hz)明顯高于應為起始音節的‘wear’和第二個重讀音節 ‘keep’的音域范圍。同時‘wear-’ 和 ‘keep’之間的其他非重讀音節‘it’ ‘to’音高成下降趨勢,而非升高趨勢。所以圖1中的音高對比明顯不同于Johns (1969) 的描述:“降調頭中非重讀音節低音高特征——重讀音節間的非重讀音節處于其前和其后重讀音節的音域之間……”。而且Crystal (1969)在描述英語語調中的調頭類型時指出非重讀音節極少攜帶音高凸顯。

在受試者的語流中,I’m wearing it to keep my neck warm這個句子用降調頭讀了12遍。在這12個降調頭中,類似于圖1所展示的在非重讀音節上的異常音高凸顯出現6次,占50%。

而在160分鐘的語料中的161個降調頭中,35個調頭中本應為非重讀的音節攜帶非正常音高凸顯,占21.74%。

2.非正常音高凸顯更可能出現在起始音節所在單詞

學生語流中更可能含有異常音高凸顯的音節為應被讀為起始音節的單詞,如‘than crawling along in a train’中的crawling (11次), ‘but I happened to be round at my sisters’中的happened (10次), ‘there’s nothing more infuriating’ 中的nothing (8次),‘I’m wearing it to keep my neck warm’中的wearing (6次)等等。在這些起始音節所在的單詞皆為兩個音節,而第二個音節往往被受試者賦予非正常音高凸顯,如圖1所示。而在本族語中,起始音節所在單詞的第二個音節不應攜帶音高凸顯,應為非重讀音節。

3.起始音節的音高和其后的非重讀音節音高處于同一音域

中國學生朗讀語流中降調頭另一個實現特征在于起始音節的音高和其后的非重讀音節音高處于同一音域。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本應該讀為非重讀音節的‘-ing’與應為起始音節的 ‘wear-’音域一樣,這完全不同于本族語人所朗讀該句產生的音高曲拱。

學生朗讀語流中,有17個調頭中非重讀音節與應為起始音節的音節處于同一音域,占10.56%。

以上三個發現用實驗數據驗證了這一現象——中國學生很難掌握階梯式調頭類型,即英語中最普通的調頭類型(Cao, 2008)。也許主要的問題是在降調頭實現過程中非重讀音節被賦予非正常的音高凸顯。

總結

將本文的實驗進行總結,內容如下:降調頭出現原因是應非重讀的音節被賦予非正常音高凸顯;本為非重讀音節的音高與本為起始音節的音高處于同一音域;本為起始音節單詞范圍內的第二個音節被處理為異常高音的概率非常大。以上種種可總結為:我國學生在朗讀時對降調頭的處理方式和英國本土人士是有區別的,我國的學生在閱讀英語時,對降調頭的處理是不完美的,對內部韻律結構的表達也不夠完整,發音的標識性還非常不足。本文的實驗對象比較局限,并未對產生區別的因素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樺.中國學生英語語調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張金生,辛獻云,劉云紅.從孤立形式到連續話語—關于英語語音教學的思考[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9,第22卷第6期.

[3]張萍.英漢語調比較及英語語調的語義語用功能[J].外語研究,2000,4.

[4]Cruttenden,A.(2002),Intonation (2nd ed.).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Crystal,D.(1969).Prosody system and intonation in English (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Zhang Fengtong(2002).British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3nd ed.).Chendu:Si Chua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