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有效生成案例研究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二小學 劉文霞
發布時間:2015-10-19 14:21: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就是師生之間交往和互動過程,具有隨機性和現場性,教師如何把握生成性的因素來提升教學價值和教學質量,使課堂富有智慧,使學生釋放靈氣,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有效生成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一、精心設計,促進有效生成
例如在進行《統計》課堂設計時,分別設計三角形卡通人物、圓形卡通人物、正方形卡通人物,三個形象隨機穿插出現,加快頻率出現于學生眼前,以動態展示效果跳出來又隨即消失,這時候學生不能預測出現卡通人物的數量,也不確定有多少種形狀出現。如果運用原有知識來計算或者數數是不能夠分清的,因為這些形狀卡通人物消失了,不能再分類和計數。這時候傳統教學已經不靈驗了,這時候有一名學生建議把那些卡通人物拉回來,讓他們留下。教師就應該領會到生成性問題,順勢提問怎樣留住他們,通過這樣對答的氛圍,任務驅動教學,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到研究的教學活動中來。通過思維的碰撞,帶給他們無盡的愉快體驗。
二、捕捉篩選,構建智慧課堂
雖然教師預設課堂之前認真了解學生、研究授課內容和教學資源,但依然不能脫離主觀性,預設的所有一切均是從教師主觀意愿出發。但課堂能夠發生的一切,均是客觀的現實的,是真實的教學過程及推進,是具體的運行狀態,所以真正的教學過程不能被預設局限,而應該廣泛收集教學資源,用心篩選捕捉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反饋,進而構建有效的課堂資源,進行靈活教學。
1.重視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
例如在乘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25×16等于多少的問題,通過引導教學法,結合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25這個數字,并想辦法將16分解成4×4,將計算演變成25×4×4,在意料之中。但依然有同學高舉小手,他們生成了這樣的計算方式:
(1) 將16分解成2×8,將計算演變成25×2×8。
(2) 將25分解成5×5,將16分解成4×4,將計算演變成5×5×4×4。
2.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賦予其特有的價值。
例如找36的因數,有學生這樣寫:1,36,2,18,3,12,6,6。根據學生寫的結果,教師可以告訴他6是不能重復的,并且因數中遺漏了4,9。教師沒有批評,取而代之的是親切的說聲謝謝,因為該生的思考解答,引發了更多學生在這樣類似的數學問題中的思考、發現和交流。
3.抓住突發事件為我所用。
例如“認識毫升和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完今天知識后,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甲:老師,1毫升等于多少克呢?
學生乙:毫升和克也不是相同的單位名稱啊,它們怎么能置換呢?
教師可以順勢對學生提問:你是想問1毫升水等于多少克嗎?
學生甲:是的。
教師:你的問題提得很好,課后建議同學們取100毫升水,用稱來稱重,看看到底有多少克。
教師善于抓住學生帶來的突發事件,將其轉化成教學資源,既引發學生積極性,又明確解答學生的探索欲望。
4.善用頭腦風暴法引發學生問題大討論。
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和經驗,對于新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從而引起意見不一致產生的大討論。此時教師應把握良機,給予學生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利用頭腦風暴法產生知識碰撞和融合。
例如求平均數的教學。例題如下:歌手大獎賽有7位評委,分別打分成績為7.5、8.6、9.5、9.2、8.9、9.4,請求的平均成績是多少?全班50人,大部分學生將所有成績相加,只有一個學生考慮了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利用剩下的成績來計算歌手得分,也只有這個學生想到了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現實生活來掌握數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的目的是為了學,有效的生成應當以學生的發展為動力,研究學生的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尊重學情,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開展教育性對話,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思維和情感引向深入。這樣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鑄造真正富有活力的智慧課堂。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