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課堂觀察,步入專業研修
作者:陜西省西安中學副校長 薛 鋒
發布時間:2015-11-19 16:29: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傳統聽評課的利弊
作為教師,從入職開始,聽評課便伴隨自己職業生涯的始終,并在教師個人的業務提升、學科組的教研交流、學校的教學改革與發展中,不同程度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成為學校恒久不變的教學常規要求。
作為一種日常的專業學習行為和教學研究方式,聽評課本身有其基本的價值和作用:其一,從教師個人學習研修的需要看,通過聽評課,可以實現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其二,從學科組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和形式看,通過聽評課,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合作力量,以突破學科教學的重點、難點及熱點問題,保持并不斷提升學科教學的整體水平,更好促進學生不斷提升。其三,從學校教學管理及教研工作對課堂了解調研的基本渠道看,通過聽評課,可以發揮教學教研的督導作用,引導教學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追求。
如何讓聽評課體現應有的價值和發揮應有的作用,傳統的聽評課(相對專業的聽評課,目前,學校的聽評課普遍可以視為傳統的聽評課)值得反思。客觀地看,傳統的聽評課既有其優越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優越的方面在于,因為沒有嚴格的限定、程序和要求,給組織者和參與者留有選擇的靈活性大,創設的空間大,自由發揮的機會大,有助于個人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其主要局限性在于:其一,從學校層面的要求看,因為要求相對宏觀,重態度、重數量,更多關注總的目標、總的要求,使得具體的落實受到影響。其二,從學科組層面的組織看,因為缺乏專業、系統的設計和科學分析的工具作支持,往往使得聽評課的隨意性大、盲目性大,缺乏規范性、科學性,最大的問題是“三無現象”:聽課,有任務,沒合作;評課,有結論,沒證據;聽評課,有實踐,沒研究。其三,從教師個人層面的聽評課動機和專業基礎看,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想法,聽評課大多情況下只為完成任務而已。但即使有目標和想法,若不具備必要的理論和工具作支持,聽評課的實際作用和效果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事實上,每位教師每學期都在完成一定數量的聽評課任務,這里面,我們不排除在教師發展的不同時期,在不同教師的身上,聽評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但是,也可以想見,在很多情況下,在許多教師身上,聽評課成為一種形式,教師個人的收效甚微,其作用發揮也大打折扣,這是做教師的一大遺憾,也是對聽評課過程中蘊含的寶貴資源的巨大浪費。
面對傳統聽評課的局限性及其實際的不良狀況,我們有必要作出新的選擇:加強學習借鑒,走專業化的聽評課之路。
二、專業聽評課的問題梳理
課堂觀察源于西方,是作為一種課堂研究的科學方法被引入中國。起初,課堂觀察一直處于“配角”地位,直至進入21世紀,課堂觀察作為“一種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逐漸進入學界的主流視野。這里,以崔允漷、沈毅、武江林等人的著作《課堂觀察Ⅱ:走向專業的聽評課》為依據,立足書中對國內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范式的總結,對課堂觀察的基本問題做一個簡單的梳理,以供學習借鑒之用。
(一)課堂觀察的取向。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指向教學改進。借由觀察、分析、反思,發現、診斷、解決課堂中的問題。
二是指向教師發展。作為一項專業活動,尤其是基于合作的課堂觀察為教師發展實踐知識、提煉專業風格、增進反思意識、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平臺。
三是指向教育研究。利用課堂觀察透視教學規律,為教學論與實踐的改進服務。植根課堂,將課堂轉化為最直接的研究陣地和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四是指向文化形成。“基于主體意愿、可分解的任務、共享的規則、互惠的效應”這一指向合作的課堂觀察實踐,有助于公平、民主的教研氛圍和學校合作文化的形成。
五是指向學生學習。這應該是課堂觀察的真正歸旨,是課堂觀察與傳統聽評課的最大區別。
(二)課堂觀察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相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的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此界定更多指向教育研究。
第二種:通過觀察課堂的運行狀態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此界定更側重于教育實踐取向。
(三)課堂觀察的程序。主要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課前準備。其任務與環節較多,涉及說課、確立觀察點、開發觀察工具、采取記錄方式等任務,關鍵是開好課前會議。
“確立適切的觀察點”是課堂觀察的關鍵環節之一。課堂觀察LICC范式(以四要素或四維度命名)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課堂觀察框架,即:
4要素(維度)——學生學習(Learning)、教師教學(Instruction)、課程性質(Curriculum)和課堂文化(Culture)。
20視角——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學生學習L);環節、顯示、對話、指導、機制(教師教學I);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課程性質C);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課程文化C)。
68觀察點——以學生“學習要素”中的“達成”視角的觀察點舉例,有3個觀察點: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么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這堂課生成了什么目標?效果如何?
“4要素20視角68觀察點”為我們理解課堂、確定研究問題、明確觀察任務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地圖和一個實用的研究框架。
“開發科學的觀察工具”是課堂觀察的關鍵環節之二。主要是要根據觀察點設計科學的量表,并能科學地使用量表。
第二,課中觀察。其任務主要是看、聽、記、思。基本要求是:提前進入課堂,明確觀察任務,選擇觀察位置,如實做好記錄,避免影響教學。
第三,課后反思。涉及評課會議和個人反思兩種方式。評課會議由集體評課構成,強調多幫一,強調發揮集體智慧,需要觀察者“作出恰當的推論”。個人反思可以結合來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全面、系統、持續地進行。
“作出恰當的推論”是課堂觀察的關鍵環節之三,需要把握以下基本策略:一是強化證據,遵循規則。結論來自證據,證據源于觀察,觀察始于問題,避免憑“感覺”說話。二是由點到面,把握整體。先解析好每個證據,然后形成必要的結論,最后形成全面的建議。三是抓大放小,突出重點。結論與建議的方向可以主要表現在課堂的有效性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四是留有余地,便于接受。在考慮便于聽者接受的情況下,亮出鮮明觀點,提供可靠證據,把要說的說明白。
三、步入專業研修的基本設想
我們要突破傳統的聽評課,步入專業的聽評課,學會課堂觀察是實現轉化的基本條件和橋梁。目前,課堂觀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可資借鑒,我們完全可以嘗試起來、實踐起來,追求積極的價值取向,努力開啟聽評課活動的新局面。為此,提出以下基本設想:
(一)建立學校專業化的聽評制度。細化要求,突出專業性,把各個層面人員的聽評課,均提升到專業化的層面,讓所有走進課堂的觀察者、參與者都具備專業的眼光、理論的視野和實踐的技能。為此,我們可以根據校長、教學主管校長、教學系統主任、學科組長、備課組長、班主任、教研員、學校相關學術組織負責人、科任教師等不同的角色與職責,確立合適的觀察主題和觀察點,開發相應的觀察工具,建立實用的記錄方式,并確保結論和建議的有效性。通過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的持續過程,逐步形成學校完善的聽評課制度和體系,使得每位課堂的觀察者、參與者,真正成為專業的學習者、研究者,并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二)構建學科組的課堂觀察范式。結合學科性質特點、學科教學特點、學科發展現狀和發展目標要求,以及教師的結構特點和教師發展現狀等情況,借鑒課堂觀察LICC范式“4要素20視角68觀察點”的研究框架,分學科逐步建立各自學科的課堂觀察范式,可以在4要素上有所側重,可以在20視角上進行調整,可以在68觀察點上作出選擇。當然,也可以在借鑒的基礎上大膽地創新,進行重新構建與設計。范式的構建需要實踐的磨礪和時間的檢驗,只要堅持不懈,每個學科組都可以有所建樹。
(三)建設高品質、高效益的課堂教學。課堂觀察的本質是一種工具,工具是要為目的服務的,我們可以不斷向課堂觀察要質量、要效益、要成果。課堂觀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和研究范式,通過課堂觀察,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課堂、激活課堂、建構課堂,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益最大化。
學會課堂觀察,步入專業研修,由學習做起,從嘗試開始,相信,只要積極行動,定會有所收獲。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