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旨在增強學生的體質,沒有強健的體魄,其他學科的學習就沒有保障。目前體育課的上課地點大多為室外,組織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初中生人格個性的發展,給教學組織帶來很大的困難。那么,如何才能優化體育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呢?下面從激發興趣和優化教學過程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激發體育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

興趣是學生進行課堂活動的關鍵。初中生正處于興趣培養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體育教師應該從多角度思考如何讓學生愛上運動,刺激學生進一步學習。以下作者從學生自編游戲和熟知的情境為導入突破口,深層發掘學生的運動愛好。

1.自編游戲導入,體現學生主體性。

目前,初中體育中的導入部分大多是由教師自編的游戲進行課前預熱。這種導入方式雖然效果不錯,但學生主體得不到有效突出。因此,以學生自編游戲進行導入逐漸走進體育教學。這樣的導入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釋放,學生也樂于尋求新穎游戲。每節課學生輪換出主意,變更準備活動,但都以健身和娛樂為目的。教師在這個環節的角色是“指引者”,并不是完全拋開課堂。這是基于初中生組織和調控能力有限而考慮的。

2.生活情境導入,點燃參與熱情。

教師以學生熟知的情境作為開篇,可以快速激活學生過去的生活經驗。例如,以學習前滾翻為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導入:“同學們,生活中我們會在什么時候需要用到前滾翻呢?”男同學隨口回答:“當我們打架時需要前滾翻。”學生還隨意做了一下動作。教師點頭表示認可,繼續問:“還有什么時候用到呢?”學生開始陷入情境思考。忽然有學生說:“當身上著火時需要前滾翻。”學生的思路開始慢慢開闊,最后,有學生說出:“還有摔倒時、從上坡向下滾時、躲避危險時等等。”此時,作者選擇摔倒時、躲避危險時、身上著火時等幾個容易練習的前滾翻讓學生自己體會,使學生從中摸索以什么樣的身體姿態進行前滾翻動作會更加得心應手。在情境練習中,學生發現情境不同,前翻滾動作也有所差異。學生親身體會得出的結果比教師的言語傳授管用,實效性更強。此外,這樣的導入和練習顛覆了傳統的標準化練習,把學生從模式化教學中釋放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感受過程,獲取真知。

二、體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教學效率保障

努力讓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術和科普健康知識是體育教學的目標所在,也是素質教育時代人的發展方向所在。因此,優化教學勢在必行,優化的目的是讓教學變得更加符合初中生的成長發展規律。

1.運用講解法,準確講授課堂內容。

講解法主要是教師用語言傳達即將學習的動作要領、名稱和方法。該種教學法在體育課中普遍運用。在利用講解法進行教學時需要注意講解是否明確、是否抓住了重點、語言是否貼近學生、講解的時機和形式是否得當。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步上籃”時,可以這樣講解:三步上籃可以簡單理解成第一步要大,即要邁開步子;第二步要小;第三步則很關鍵,要高跳,提高投籃命中率。聰明的學生會自己總結成三步上籃原來就是“一大、二小、三高跳”。這樣的講解簡單易懂,學生跟著三步上籃的要旨進行實地操練,從操練中再領會其中的奧秘所在。

2.開展分層教學,使每個個體都能得到發展。

分層教學法是基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別而提出的,該種教學方法的貫徹必須把學生放在首位。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制訂可行性教學目標,目的是讓學生能達到規定目標,甚至是超越目標。其實,教學的目的都指向于讓學生參與鍛煉,強身健體。例如,在50米短跑教學中,不同學生的爆發力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分層目標。對于體質較弱的學生,以能夠跑完50米評定合格;對于體質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訓練其如何突破自我。

總之,新課改下,教學效率是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教師從導入環節,到課堂組織,再到評價,都需要把學生擺在相應的高度。這是新課改對學科課堂教學的要求所在。此外,體育教師還應從自身開始優化,再發散到其他課堂因素的學習,如深入學習體育理論、了解學生特點、研究學生喜歡的教學模式等,以開創嶄新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