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式書法教學中,“示范——模仿”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但學生主動參與少,講評能力差。“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給學生以觀察、思考、實踐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尋求規律,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第一步:讀一讀,自我探究。上課伊始,不要急于講授筆畫或結字的要點,讓學生自己去讀帖,找找本節或本頁要書寫哪些筆畫及例字,筆畫的形態或運行軌跡有什么特點,是先重后輕,還是先輕后重;是曲折前行,還是簡潔直走;是單獨出現,還是幾個筆畫的組合。對于間架結構,教師要提示學生分析筆畫的組合規律,首先要看字中有沒有最長的筆畫,有的話它就是該字的主要筆畫;然后再考慮其他的結字規律:穿插避就、中宮收縮、重心平穩等。

第二步:議一議,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同桌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研討;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者可以按座位劃分小組;三是整班集體探究,即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問題,如用筆特點、結體規律,讓學生各抒己見,集中解決難點。討論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寬容、友善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在研究、解決問題的寬松氣氛中得到發展。當學生提出獨特的見解和想法時,教師首先要支持學生不平凡的思考;若是略有偏離結論的意見,也要暫緩評判,讓學生繼續觀察、思考,使學生朝著教師鼓勵的方向靠近。這樣,全體學生就會形成勇于表達、積極參與的熱烈氣氛,爆發出“創造性”的火花。同時,教師也要控制好節奏,做到放得開、收得攏。

第三步:練一練,實踐探究。這是書法教學的重點,應占整堂課60%左右的時間。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也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任何技術,都要經過大量艱苦地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書法也不例外。由于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能力、個性特長存在著差異,反映在練習中,往往會形成所謂的好、中、差三個層次。因此,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內容、數量、難度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書法課單調、枯燥的練習變得有層次、有激勵性,并通過巡視加以指導,對書寫有偏差的學生,給予積極、及時的糾正,從而使學生經過不斷努力,最終達到目標。

第四步:評一評,驗證探究。“評”就是講評,要求學生將學到的內容、掌握的結字規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階段是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獲,既要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同類問題提供依據。這一步既包括學生自己對作業練習的優缺點所進行的自評、互評,也包括教師的點評和總評。這一環節,教師應鼓勵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讓學生把評價變成練字中的一大樂趣。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學評價要結果和過程并重,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因此,書法教學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評定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定。而且應通過學生自評自改、互評提高和教師總結等多種形式,更全面和深入地對學生進行評定。特別是有了自主評定這一環節,學生會為了使自己的評價更高,上課會更認真,發言會更踴躍,思考會更積極,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自己認知、情感、技能的協調發展。

實施引導探究式書法教學模式的反思。1.分層要求,差異發展。對技法上有困難的學生,更側重于基本筆畫的操練;對中等生,臨摹的字只要結構上沒有什么大問題,即算是合格;對悟性較高的學生,筆法、字法都要提出嚴格的標準,不但要自己寫好,還要幫助其他同學共同進步。2.聯系實際,彈性探究。探究話題完全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當然更好,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等到學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問題以后,才組織實施探究性學習活動;相反,在讀帖、臨摹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優化和集中學生的問題,使得后續的探究有明確的目標和內容。3.積極引導,全員參與。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更牢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給自己建立一些小目標,并鼓勵他們去實踐、去嘗試。教學中盡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在讀、議、練、評的各個階段,都要讓學生唱主角,在富有情趣的氛圍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意志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