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屬于重頭戲,它的效益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守“三個并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解內容與學習表達并重

1.圖文對照識形象。《天游峰的掃路人》中插圖形象逼真,畫面感強。“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與插圖相對應。簡單的一幅插圖、簡短的幾個分句,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掃路老者那樸實、豁達、自強不息的形象清晰可見。

2.評價人物悟內容。《愛因斯坦與小女孩》一文寫了小女孩與愛因斯坦三次相見的故事。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江蘇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賽課中,一位教師以“評價人物形象”這一抓手貫穿課堂始終。課堂上,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講述愛因斯坦,而是通過“初識愛因斯坦”“了解愛因斯坦”“走進愛因斯坦”三大板塊,引領學生緊扣人物,充分挖掘材料,自由表達見解。自主發現與合作探討相結合,人物形象與課文內容相交融。通過這樣的板塊鋪陳與形象對比,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對人物形象也有了全面的認識。

3.關注課文學表達。好的文章往往蘊含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閱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內容,而且要學習表達。學習表達,從宏觀上看,就是從文章的篇章入手,了解文章的結構順序、行文線索、表現形式、表達方式等。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表達方法,學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結構。

二、合理篩選與有度拓展并重

(一)合理篩選

1.聚焦文章重點。《理想的風箏》是一篇回憶性的課文,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老師的形象。文中以三個特寫“鏡頭”——笑談腿疾、旋轉板書、放飛風箏,來表現老師樂觀開朗、愛崗敬業、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表達了作者對恩師的深深懷念之情。因此,在篩選教學內容時,就可以圍繞三個特寫“鏡頭”展開教學。

2.彰顯語言特點。薛發根在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時,抓住“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一段內容,讓學生反復地朗讀,仔細地品味,自由地仿寫,從而感受文章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自然、率直,正如一個孩童純真的、口語化的語言。沒有外在形式繁雜的句子,有的只是字字句句的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讓學生在這“新鮮的語言”中感受祖父對“我”的關愛。

3.體現文體特色。一位市級教研員執教《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首呼喚和平的詩時,將目標定為四個方面:掌握生字詞;將詩歌讀正確,讀流暢,讀出感情;了解“對比、反復、反問”的表達手法,練習仿寫;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憎恨戰爭、維護和平的情感。從制定的目標就可以看出,這樣的課堂設計很好地體現了現代詩的文體特色。

(二)有度拓展

1.鏈接原著。《三打白骨精》第一自然段是環境描寫的句子,學生讀后只能初步感受山勢的高而險,沒有其他更多的想象空間。而原著中的句子不僅句式工整對仗、節奏感強,而且描寫具體生動。因此將教科書的內容與原著的內容進行巧妙鏈接,能使學生初步感受到語言的特色。

2.介紹作者。《夾竹桃》一文,季羨林在“自序”中寫道:“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可見,季老對夾竹桃的這份感情是真實的,是深厚的。當學生了解作者的這一寫作特性后,便會思索:夾竹桃為什么真正使作者感動呢?

3.補充背景。介紹課文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例如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如果不介紹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學生就很難從字面體會到農家生活的樂,很難從詞中感受到鄉村生活的安寧,也很難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詞。課文的背景介紹,對學生理解詞句的含義、課文的內容、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三、書聲瑯瑯與潛心書寫并重

1.扎實朗讀。閱讀教學的根本手段是讀書感悟。課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暢;第二件事是品味賞讀,或抓住在文章結構中起關鍵作用的詞語、表現力特別強的詞語,或抓住特別精彩的句、段,或者抓住表現手法上的精彩之處等;第三件事就是要求把精彩之處熟讀成誦,要求背誦的段落或者課文必須人人背誦。

2.讀寫結合。魯迅說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書讀多了,見識自然廣了,視野便隨之開闊,在寫作時,就會構思、遣詞造句,語言就會如“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如果能在教學中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習作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根據教科書的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進行模仿和練筆,對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