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對于理論認知的重要性,而實踐最大的一個舞臺就是生活。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直強調理論知識不能脫離生活,而是要盡可能地靠近生活,貼近生活,讓生活問題走進課堂教學之中。尤其對于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講,要盡可能地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情,教師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

一、在生活中觀察數學身影

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它不是機械化、僵化的走進,而是以一種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方式走進,唯有如此才能讓生活與課堂無縫對接,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觀察數學的身影。比如:在一年級最開始的幾個單元里,《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就具有很強烈的生活氣息。教師應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從家里來學校的路上,要經過多少個紅綠燈路口(需要數一數),自己和同桌同時站立時,哪一個人的個頭稍微高點(需要比一比),每一天的生活垃圾要丟進分類垃圾桶里面的哪一個(需要分一分)等,教師所舉出的這些事例,其實都是學生每天能感受到的非常尋常普通的小事,但這些小事里面卻都是一個又一個數學問題,當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竟然處處有數學時,學生們在教師的提醒與指導下就會帶著一雙觀察的眼睛去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身影,而當學生有這種意識與行為時,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繼續深挖生活中的數學時,學生就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于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

承接上面所述,當學生意識并觀察到存在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數學蹤影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于生活中去運用數學思維,這是“讓生活走進課堂”后的下一個有效動作。比如:上面舉例的倒垃圾,它其實是需要學生有“分一分”這種數學思維的,將生活垃圾按照各種垃圾桶盛裝物的種類來歸類后,有序地丟擲而不是一股腦地全部倒在一起,這就是數學思維在生活中的運用事例。同樣的,在一年級下冊里面,學生會學習到《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師會在課堂上模擬一些生活場景,比如:新學期開始前全班學生要對教室進行衛生打掃,那么,這就會涉及到工具領取和人員分配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全班開始打掃前安排完畢,否則,無序地打掃只會讓全班亂成一鍋粥,這個過程就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來統籌與計劃。

三、從生活中尋得數學啟發

從生活中尋得數學啟發指的是教師在將生活問題引入到數學課堂之后,學生是否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即在生活中挖掘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比如:上面舉例的全班打掃衛生的例子,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利用分一分、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等數學思維來統籌安排,學生可能在打掃時就會變得非常隨意,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掃地,那他就一直掃地,而不管掃地完成后是否有人拖地。但是,當“大掃除”這件事情引入了數學思維后,一切都會變得井然有序,這就是是否有數學思維的前后對比,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數學的價值與魅力,讓學生意識到用數學思維來思考與處理問題的便利性與科學性所在。教師這么做的目的在于當學生越升到高年級,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越豐富時,如果學生能夠在早期就意識到數學思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他們就會更傾向于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四、于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

于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指的是教師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后,其初衷以及最后的一個環節自然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比如:四年級下冊的《升和毫升》,這是兩個度量單位,在生活中,當我們要表示某一種液體的體積及容量時,我們就會經常用到這兩個單位,一般來講,我們會用實驗室的“量杯”來測量,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這種工具,這個時候,教師應提醒學生用其他東西來代替。對于教師來講,當把生活問題引入到課堂之后,最重要的是在課堂上能指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去解決這些生活問題,這樣才能夠真正促使學生扎實地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只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探索研究,就能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數學的痕跡。基于此,教師將生活問題引入數學課堂之中,不僅能夠讓學習變得“更接地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