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17-02-15 10:18:16
對同一幅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時,授課教師只是從一個或者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很難將學生帶入深層次的思考,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拓展造成很大限制,所以要多角度對作品進行欣賞。[3]首先是人對畫作的直觀視覺感受,如《清明上河圖》中人山人海的景象,《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齊白石的《蝦》在水中嬉戲的情趣,耶穌與眾門徒共進《最后的晚餐》說出“你們當中有人出賣我”時,門徒們驚奇訝異的神情動態(tài)。然后再對作品的藝術風格進行鑒賞,通常是指畫作的技巧,有色彩、表現(xiàn)手法和畫面構圖等。如齊白石的《蝦》使用水墨技法,僅用簡單的色彩和筆觸就將群蝦嬉戲景象呈現(xiàn)出來,將那種悠閑自得的情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梵高的《阿爾的吊橋》使用非常強烈的色彩,用粗獷的線條與有力的筆觸去描繪自己的作品,給人一種明快灑脫的感覺。教師還可以講講作品相關的分析,或者作者的一些小八卦、愛好、趣聞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等,吸引學生的興趣。比如講解傅抱石和關山月合畫《江山如此多嬌》巨幅國畫時,傅以酒代茶,喝完酒再去作畫的趣事。最后,在對作品進行欣賞時要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如《清明上河圖》表面上描繪的是汴京的繁榮,但實際是在對北宋末期消防殆盡、文武相爭等現(xiàn)象的影射。而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過耶穌與猶大的斗爭反映了正義與邪惡的對立,展現(xiàn)的是社會光明勢力與黑暗勢力的沖突。多角度對作品進行欣賞,可以增加學生對美術藝術的興趣,進而陶冶其審美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