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展呼喚創新,課堂教學必須創新。然而,當下教育領域內層出不窮的新名詞,帶給一線教師的常常不是眼前一亮的豁然開朗,而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惑與無所適從。究其根本,是有一些所謂的新理念新舉措,背離了教學的基本規律,既無科學的論證,更無令人信服的實效,其倡導者追求的是獲取轟動的效應而非提升教學的效益。因此,課堂教學的創新必須先去功利化,把“守正”作為根基,謹慎把握創新的航船。以下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談幾點思考與感受。

一、守正——循規律

何謂“守正”?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學生學習的規律,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發展的根本。

規律不等于模式。國人似乎對模式情有獨鐘,在中國知網上以“教學模式”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檢索出的論文篇目有四百多萬條(截至2016年12月11日),以“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檢索出的論文篇目就有194548條。特別是課改以來,關于教學模式的論文數量逐年遞增,2004年突破十萬達到107376篇,至2015年已達到401401篇。試想,這樣“百花齊放”的局面怎能不讓一線教師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然而,教育教學的質量也如模式研究一般呈井噴之勢嗎?答案自在人心。透過繁榮的表象,我們必須多一分警醒,守正是創新的前提,要謹防步入以追求模式為目標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誤區。

筆者無意對魚龍混雜的各類模式進行辨別分析,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那么語文教學的“宗”是什么?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如何做到守正?

1.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沒有思想內涵支撐的機械的語言文字訓練是蒼白空洞的。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所說:語言文字是“體”,人文內涵是“魂”,“魂”要附“體”,“體中要有魂”,硬要剝離開來,語言文字就變成僵硬的符號,“魂”就無處安身,只是“訓練”與“實用”,遠不能適應培養語文素養的要求。因此,語文課達成其目標最好的方法不是說教而是熏陶感染。

以詩歌教學為例,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加上富有音樂美和結構美的凝練語言,構成詩歌的顯著特征。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特征,僅靠分析討論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詩化的語言,聲情并茂的范讀所起到的示范引領和熏陶感染作用才是最好的教學手段。因為再好的電腦字幕也比不上教師工整美觀的現場書寫,再好的朗讀音頻也比不上教師抑揚頓挫的現場范讀,再好的課件演示也比不上教師富有親和力和啟發性的評價點撥和人格魅力。這種可觸可感、潛移默化的臨近指導遠比“機化”的教學要溫暖得多,形象得多。

2.要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

教的目的是為了學,教過了不等于學會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和學習的效果才是檢驗教學活動成敗的標準。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標志是什么?是否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最重要的是抓住一個“讀”字,唯有讀才能入心入情,這種體驗是紙筆測試很難真正考查出來的,然而卻是學生最寶貴的語文素養。在讀的策略上,首先要做到讀得有層次,多讀不是次數上的簡單重復,而是要從把字音讀正確,到讀出詩歌的形式美,再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詩歌的情感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都有新的收獲;其次要做到讀與悟的有機融合,以讀促悟,再以悟促讀,在讀與悟的交織遞進中不斷深化理解,激發情感。

例如陜師大附小岳怡老師執教的《七律·長征》一課,在檢查字詞環節,采用詞語組塊出示的方法,將詩中寫山寫水的詞分組出示,在比較中感知其不同特點,聯系課前讀的長征故事讀出對詞語的初步感受,為理解詩情做好鋪墊;在學詩的過程中,通過讀引導學生相繼發現律詩的節奏美、韻律美、對仗美,并結合詩句不斷引導學生深化感受,外化理解, “請你用誦讀的方式表達你的理解”“詩人在贊美誰?你覺得這首詩表達的詩情和我們以前學過的詩有什么不同?”……就這樣邊讀邊悟,如層層剝筍般,讓詩歌的特點和情感在孩子心中不知不覺地清晰起來,鮮活起來。

二、創新——求發展

在守正前提下追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所面對的難題不是要不要創新,而是怎樣科學地創新。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要在三個轉變上下工夫。

1.從設計教師“教”轉向設計學生“學”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如預習單、學習單、延學單“三單”導學的探索,變孤立設計課堂教學為整體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教師講解為任務驅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實踐操作中,提升三單設計的質量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三單設計不能成為練習題搬家,要切實起到啟發思維、激發興趣的作用,同時不僅要有目標任務,還要有達成目標的引導途徑的預設,這樣才能避免將“三單”導學流于形式。例如,岳怡老師《七律·長征》的預習單從預習詞語、閱讀長征故事、了解毛澤東三個方面提出預習任務,特別是從材料中閱讀詩中兩個重要的長征故事,將閱讀和預習有機結合,成為學習詩歌的必要準備;在學習單中,給出“金鑰匙”,提示學生“留意注釋、結合背景、想象畫面理解詩意”,既提出了目標又提示了學法;在延學單中,不是籠統提出拓展學習毛澤東詩詞的任務,而是將毛澤東詩詞分類梳理,重點推薦,有效深化了“走近毛澤東”這一單元主題,有利于拓展任務的落實。

2.從關注文本內容理解轉向關注言語智慧

文本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是語文業界的共識,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學的重心要放在借助例子體味言語的智慧上。文本內容是可見的“顯性知識”,言語智慧則是隱性的“默會知識”,語文難就難在默會知識的習得,而后者才是語文素養的核心所在,是言語表達和創造不可或缺的條件。仍以《七律·長征》為例,漫漫長征路的艱險,詩中只用了翻五嶺、越烏蒙、渡金沙、奪瀘定、過岷山這五個長征途中有代表性的事件高度概括,并巧妙地融入工整的對仗,和諧的押韻之中,讀起來鏗鏘有力、意蘊豐厚,這是律詩特有的魅力;敵人的圍追堵截、強勢威逼,詩中只字未提,不是沒有而是蔑視,詩中一個“暖”字是對勝利的回味,一個“寒”字是對犧牲戰士的懷念,一個“喜”字是對長征勝利的總結和對美好未來的堅信。這些言語的智慧比詩意本身更加耐人尋味。

3.從著眼于獲取知識轉向致力于形成能力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所困,過于偏重知識的傳授,甚至異化為閱讀套模式,習作背范文??菰锏木毩暎驳墓噍?,小心翼翼地揣摩標準答案,讓無數學生對語文學習望而生畏。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走出為應試而教的藩籬,從著眼于獲取知識轉向致力于形成能力,才能真正煥發出生機。岳怡老師執教的《七律·長征》一課在這一點上給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課堂上老師用得最多的導學問題是“你發現了什么”,從發現押韻、對仗等特點,到發現“暖”“寒”二字背后的意蘊,發現詩眼,發現這首詩有別于其他詩歌特有的革命豪情,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誘,引而不發。即使是語文知識,也沒有生硬的灌輸。以律詩結構教學為例,教師沒有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或聽老師講解獲取現成的知識,而是告訴學生律詩每兩行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叫首聯,接著啟發學生思考,既然有首聯,猜猜看一定有什么?尾聯會是哪兩行?中間的兩聯誰知道叫什么?“頷”是下巴,“頸”是脖子,想想看首聯下面應該是什么?教師從不把問題的答案直接拋給學生,而是用心引導,耐心傾聽,把“摘到桃子”的喜悅留給學生自己。

總之,語文教學不能追求短平快式的高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老老實實地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本著對學生負責,對教育事業負責的態度,理性科學地探索語文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