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縣小河初級中學坐落在羊山腳下,乾佑河畔,與鎮安縣、安康市接壤,這里流動人口多,人群結構復雜,學生難管理是遠近聞名的,學生打架斗毆、出口臟話,亂丟垃圾、吃飯秩序差等狀況,讓老師和家長很傷腦筋。為了防止學生晚上外出上網,學校把圍墻加高了一圈又一圈,但教育效果甚微。

怎么辦?學校探索踐行“日行一善”這一活動載體,改“堵”為“引”,將中華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善”融進孩子們的日常一言一行,以活動引領的形式激勵孩子們去主動行善,在學校營造以行善為榮的良好氛圍,通過“身邊人”這個龐大的群體來感染、影響、帶動那些品行不端的孩子,從而達到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培育德才兼備人才的目的,讓所有的孩子在善的氛圍下健康學習成長。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無數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以小搏大,共建良好道德素養的和諧家園。

善行是什么?旬陽縣小河初中從學校、家里和社會三個方面入手,將善行細化和具體化,讓學生有本可依。

學生在學校做到:升國旗時,肅靜、肅立、著裝整齊;尊敬老師,不頂撞老師,見老師主動問好;與人友善,團結同學,樂于合作,相互關心,幫助生活、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舉止文明,不說臟話,不罵人,不高聲喧嘩;講究誠信,不說謊話,不做假事,不拿別人東西,不占他人便宜,拾金不昧;勤儉節約,生活上不攀比,吃飯不挑食,不浪費水電,關心集體,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保護環境,注意個人衛生,不亂丟果皮紙屑;勤奮學習,上課聽講,不拖拉作業;遵守紀律,有事請假,不遲到,講究餐飲秩序,按時休息等。

學生在家里做到:孝敬老人,體貼父母,對大人講話輕言細語,為父母倒水、洗腳、捶背、揉肩;待人、接物、就餐懂禮儀;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學習洗衣、做飯、洗碗、收拾房間;關心弟、妹;注意節約,不亂花零錢;幫助鄰里老人和有困難的人等。

學生在社會上做到:尊重他人,對人有禮貌,言行舉止文雅;關心弱者,為他人獻愛心,扶老弱病人上下樓梯、過馬路;講究公共衛生,保護公共環境;拾到東西交還失主;乘公交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節假日幫留守老人做家務等。

細化了的善行只是善行的圓心,學校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延伸為將做好事、做好人定義為善行,將善行擴大為沒有直徑具體大小的圓。

明確了善行后,2015年11月份開始,學校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日行一善”活動,號召廣大學生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每天堅持做一點兒善事。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確定一名記錄員,專門負責在“日行一善登記表”上登記班內每一位同學所做的善事,每天由值周老師進行匯總點評。班主任在周日的班會上進行小結。每月進行一次總結“亮曬”,一學期進行一次總評,并對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進行張榜公布,即采取“一日一記錄一點評、一周一統計一小節、一月一總結一亮曬、一期一總評一張榜”的管理模式,將每個孩子的善行記錄在案,作為學生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

除了激勵措施外,學校同時制定了不良行為的懲罰措施,引導學生由“壞”從“善”。一周里,每個學生的基礎分都是100分,每做五件一般善事加1分,典型的好事由班主任審核加1分;但每做一件壞事就扣一分,從而規范引導學生行為。

在“日行一善”活動中,教師默默地發揮著“領頭羊”和“監督員”的雙重作用。學校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美德少年”評選活動,校支部8名黨員人均包聯1-2個班,指導“日行一善”活動的開展,讓52名教師以身作則,帶頭示范。

包聯八(3)班的是58歲老教師、老黨員羅劍波,兩年前被查出咽喉癌,手術讓聲帶嚴重受損,正常交流都成問題,但是他仍然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那份火熱的愛,堅持在崗,每天都會強忍著因發聲造成聲帶劇烈的疼痛,走進八(3)班督促引導孩子們開展“日行一善”活動。“我聲帶壞了,上不了講臺,但是任何事情都阻擋不了我對學生和講臺的那份熱愛,我還有余熱,我也是‘日行一善’活動中的一員,還能為學校做丁點兒小事。”

學生眼中的羅老師,總是帶著病痛無聲地忙碌著,頂著烈日刷寫標語、戴著草帽修剪花草樹木、風雨無阻地制作黑板報……

“日行一善”并不完全是學校開展此項活動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逐步實現由“日行一善”到“時時行善”,最終實現“善行一生”。為此,學校開展了更為豐富的德育實踐活動。

在班級開展文明禮儀“六不六要行動”,即不隨意扔棄廢物,要多彎腰撿起一片紙屑;不浪費水資源,要多擰緊一個水龍頭;不浪費糧食,要將剩飯倒入泔桶;不踐踏花草,要保護校園環境;不講臟話粗話,要文明禮儀用語;不冷漠自私,要多伸援助之手。

道德講堂讓學生明白了很多:“道德講堂的開展,使我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和老師的苦心,如果不好好學習就對不起他們。”

將語文、品德、經典詩文誦讀與校本實踐課相結合,從傳統美德尋善源,內化理解善的意義,引導學生向善、從善、行善。

抱著“一個學校教育一批學生,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期待,學校把“日行一善”活動引向家庭: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廣大學生在節假日中幫爸爸干活,為媽媽做家務,給鄰居劈柴,攙扶老人行走等善行。一位家長感觸地說:學校開展“日行一善”活動,不僅僅促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我們家長更是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教育課。

“日行一善”活動,用疏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學生感知到了行善的快樂,學生變得有禮貌、有愛心了,學風濃起來了,班風正起來了,校風好起來了,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得到了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贊譽。

“小河初中2016—2017學年度第一學期班級‘日行一善’開展情況數據統計表顯示,以班級為單位,學生行善的數量少則一千多件,多則幾千件,雖然在統計時候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行善蔚然成風。八年級比七年級要多很多,這說明了孩子們經過一個學年不僅明白了善行,并積極行善。八年級每個班第二學期要比第一學期做的善事又多出幾百件。這些說明,行善一旦成了習慣,將可能伴隨孩子們一生,這個意義是無法估量的。”校長王良說,“郭祥松放學回家路上發現因肚子疼躺在路邊的小學弟,背行幾公里送到了附近診所;武德富在校門口撿到100元現金,第一時間交還給值周老師;李明玉,晚上冒著嚴寒主動起床關掉樓道燈;郭家宏一改過去沉迷手機游戲、拉幫結派、以大欺小的劣習,開始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習成績也進步了不少;徐信海過去在家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現在在家主動幫媽媽干力所能及的活,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衛生;劉道坤過去每周總嫌大人給的零花錢少、挑食,如今不挑食,有了節約的習慣等……這樣的變化在很多學生身上正在發生著。不得不說,向善、行善已在這些價值觀正在成熟的孩子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相信會涵養他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