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9點,長沙暴雨如注,在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四樓的一間會議室里,極目遠眺,煙雨中的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盡收眼底。

此時,一場為期兩天的“‘好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專題研修會,在這風聲、雨聲和掌聲的交響中拉開了帷幕。首先是西安惠安中學每世英校長的主旨演講,其次是湖南師大四位教授專家的精彩發言,在座的是來自三秦大地的教育專家以及西安惠安中學前來參加研修的30余位教師。每世英校長演講的題目是“‘好人教育’的創新實踐與思考”。他從教育那些事,教育人的堅守,“好人教育”的實踐、成效和深化等幾方面介紹了“好人教育”的探索過程。他強調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6月1日會見中國少先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時指出,“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要做一個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要堅持品德為先”,這段話為“好人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堅強動力。

在兩天的交流研討活動中,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劉鐵芳、劉德華、辛繼湘、王衛華、劉艷俠及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科院副院長胡春光等專家教授為老師們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專家們充分肯定了西安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創新實踐,并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了“把脈”,為該校深入開展的“好人教育”提供了學術支持和理論自信。陜西省學前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牛文明博士、西安市灞橋區教研室趙清風老師以及戶縣高級教師劉尚卿等隨行專家參加了所有研修活動。

觀點1 “好人教育”應傳承陜西獨特的好人文化

湖南師大教科院劉艷俠博士結合時下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白鹿原》,認為“好人教育”是劇中關中大儒朱先生提倡的“學為好人”的文化傳承,是三秦大地文教沃土中長出來的一棵大樹。

劉艷俠指出,“好人教育”帶著泥土的芬芳,它的產生跟陜西獨有的文化有關。熱播劇《白鹿原》里有個主線“學為好人”,她覺得,“學為好人”跟“好人教育”有共通性。“學為好人”是從三秦大地上實實在在傳下來的,活在白鹿原每個人身上,是亂世中不滅的,它值得人為之努力。惠安中學的“好人教育”也是如此。

她提出,怎樣才算一個好人呢?劇中白嘉軒就是好人,他勤勞、嚴謹、公正、很有正義感,他坦蕩、腰桿子直、寧折不彎。但白嘉軒最佩服的是朱先生,也就是和我們一樣的老師,她覺得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其實傳統文化、傳統道德一直都植根于我們心里,世代流傳。惠安中學提出來就是在家里做一個好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未來做一個好棟梁。“好人教育”理念非常接地氣。聽了每校長的報告,她覺得“好人教育”是全方位、立體化地做了很久了,將來這棵大樹肯定會根深葉茂地長下去。

她說:“學為好人”特別簡單,但是有句話叫作“三歲孩童易懂,七旬老翁難做”,好人是一種指向,關鍵在一個“學”字。好人難做,可我們還要學做好人。亂世難做,現在活在新時代中,我們要學習、傳承好風尚,讓“學為好人”成為一種使命。對老師而言,各盡其責就是好人。她提出 “好人”的九字要求,“不說謊、不抱怨、盡己責”。

在評價方面她認為,我們的評價還處在學生外在的評價,不是學生本身評價,要把外在的評價化作日常生活中的評價,要從“最”到“更”。評價要多樣化,不僅老師評,還要讓孩子自評。

觀點2 做好人需要“人事為先”

劉德華教授從教育理念的視角來看“好人教育”,他認為“天地之間人事為先”。

從人的高度來看學科價值。他概括,“好人教育”具有內容全面、價值合理、重心下移、行動有力四個特點。他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人是生活在大自然中,人的生存和生活,是面向大自然的;人的生活是在各種關系中的生活,是面向人的世界;人在精神家園中是面向心靈的世界。作為教育者,我們教育學生要從山腳爬到山頂,站在更高角度看培養什么樣的人。

那么,什么是好人呢?他認為要用動態的觀點去看待,而不是簡單地把人區分為好人與壞人。怎么做一個好人呢?他覺得人事為先,個體之間的道德應為誠信、平等,個體與群體之間要奉獻、公正,群體之間要求博弈和和平。如何面對不完美的社會?他認為,要具有改造社會的思想能力,讓好人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好人具有社會判斷力、讓好人擁有自我承擔責任的勇氣。

他最后說:“我們的課程改革應該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生活實踐、把社會上的熱點問題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提供學科發展的歷史與細節、在實踐活動體驗中促進生命的成長,這是你們(西安惠安中學)的強項,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觀點3 “好人教育”要融入課程、走進課堂

王衛華副教授把“好人教育”和核心素養作了比較,他認為“好人教育”中“好人”的六大標準涵蓋了核心素養三個方面,一些方面與核心素養中的表述大致相同,并提出“好人教育”的課程建設策略。

他認為,“好人教育”思想比核心素養提出的時間要早。雖然時間上有些許差異,但兩者在產生背景上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從兩者都在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對素質教育的回應與反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三個方面的共同背景下比較,認為兩者可以互相借鑒,甚至還具有可溝通性和可轉化性。王衛華以表格的形式,對“好人教育”的六大標準和核心素養中的六大素養進行了比較,得出“好人教育”中“好人”的六大標準涵蓋了核心素養三個方面,即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其中“會學習”“會生活”與核心素養中的表述大致相同。

王衛華提出,要把“好人教育”落到實處,發揮它持續、規范地培養“好人”的功能,形成有效的推廣效應,就得讓“好人教育”的“好人”標準進入課程、進入課堂,真正進入師生心中。他著重講了“好人”標準進入課程的兩種模式,即將“好人”標準融入學校各學段的學科課程中,與具體學科、具體學段,以及學科學段的整體對應;基于真實生活情境中的跨學科主題的課程,開設基于問題或項目的課程,開設基于民俗、傳統文化或解決學校現實問題的課程。

湖南師大教科院辛繼湘教授作了“基于‘好人’開發校本課程”為題的報告,提出“好人教育”在課程建設上需要注意的四大方面:課程目標上,要把“好人教育”這種辦學理念落實到課程中,整合到每天的課程中。在課程結構、內容選擇上,通過核心課程、主題課程、隱性課程、助力課程等把“好人教育”納入到課程中,這樣才更規范、更有力度。在課程實施上,辛繼湘認為課堂非常重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從做中學。聯大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生長”,在矛盾沖突越來越多的當下,要教學生學會生長,共同生活。“這些都是可以好好開發的。”課程評價非常關鍵,其具有導向性。她認為人性是向善的,中國文化是向美的、向善的,怎樣讓課程評價點亮孩子向善之心,這方面對“好人教育”來說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觀點4 “好人教育”的內涵是生命教育

7月2日上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科院副院長胡春光教授為大家作了“‘好人教育’的內涵是生命教育”的報告。他認為,“好人教育”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他全面闡釋了生命教育的發展、內涵、原則、實施等。報告開始,胡春光列舉了時下一些道德缺失的現象,暴露出教育的深刻問題,教育變得功利化、工具化、消費化。由此,他認為現代教育遺忘了生命教育,生命成為了手段、生命價值受到貶損、生命利益受到侵犯。他歷數了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系統講解了生命教育的目的、實施生命教育的原則、生命教育的實施策略等。

《陜西教育》(綜合版)主編范希望在點評時說:胡教授把“好人教育”和生命教育掛鉤,直接用生命教育來解讀“好人教育”,認為“好人教育”的內涵就是生命教育,且通過六個方面談得相當細致。范主編認為,教育是獻給生命最好的禮物,“好人教育”是解決現當代教育困境的一把鑰匙。怎樣理解胡教授講的生命教育呢?第一是生命的自然性,第二是生命的社會性,第三是生命的宇宙性,或者說是它的“神性”。實際上,“好人教育”也必須從生命教育的三重結構去理解,而且這三個方面還必須達成一種共生與和解,從而真正成就生命的意義。

西安惠安中學初三教師龐小妮在交流中認為,雖然胡老師的報告中沒有提到多少“好人教育”,但是說的每句話中都有“好人教育”的影子,可以說是殊途同歸,點出了教育的本真。

觀點5 成為“好人”的三個關鍵詞:健康、和諧、充實

7月2日下午,湖南師大教科院副院長劉鐵芳教授給赴湘研修的老師們作了返程前最后一場報告。他以三個關鍵詞“健康、和諧、充實”,來闡釋好人的顯著特征。

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要養成運動的方式,適當體育運動,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有問題,他從吃喝拉撒睡五種生活習慣上談起,讓人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他特別強調人際和諧。人與人之間要和諧,需要保持積極地溝通交流。他認為,讓人過得有意義,健康是基礎,和諧中重要的是家庭。師生和諧不僅是課堂上和諧,還要延伸到課堂外,增進教育的交流。課堂的和諧通過交往實現,減少班級的人數,擴大師生的交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形式。

他認為,除了健康作為基礎,和諧作為支撐,一個人達到質的提升,應學會不同質的方式擴展,懂得為人處世,要努力找到自我充實的方式。他總結為三句話:“一定要健康,千萬要和諧,盡力去充實。”

劉鐵芳認為,使每個人超越一己的偏好,與教育的文明融合起來,體現出人的促進,這就是偉大的教育。“好人教育”的提出回到了教育的培養目標,任何時候教育的終極目標都是培養人,也就是培養真正的好人。他期待,“好人教育”立足于三秦大地,同時要有更開闊的視野,能夠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能夠與當下教育改革的整體趨勢結合起來,甚至能夠融入到中華文化、世界文明中來,真正體現出一種偉大的教育情懷。

在最后的發言中,每世英校長激動地說,這次研修之旅收獲滿滿,專家們給予的助力、激勵讓他感動。他表示,一定要把專家們的美好愿望、美好期待記在心間,落實到教育實踐之中。他說:“原來的目標是把惠安中學辦成一所名校,現在看來目標層次太低,今后的目標是要把惠安中學辦成一所偉大的學校。”這一表態鼓舞和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紛紛起立鼓掌。

兩天來,專家們的報告也開闊了教師們的視野,提升了教師們的專業水平,大家收獲很多。惠安中學英語老師程婭維說:“這次聽了專家的報告,對‘好人教育’進行了研討,點亮了曾經的盲區,讓我們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此行收獲不小。”

惠安中學劉尚卿老師說:“惠安中學的‘好人教育’已經成為陜西教育的一張名片,相信在教授們的理論指導下,這株‘小草’一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我看到了老師們的信心。”

惠安中學初三年級組組長張曉輝老師感慨地說:“專家的報告很精彩,讓我們在精神上進行了一次洗禮,堅定了我們開展‘好人教育’的信心。對我們來說,要改變的是唯分數論、教育功利化的做法;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生命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校應該為他們創設更多的情境和活動載體,通過體驗的方式,實現活動育人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向上、向善、向美,在家做個好兒女、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成己為人,臻于至善。”

記者相信,此次“好人教育”在湖南的交流研討已經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意義。“好人教育”這棵大樹,它根植于陜西厚重的道德文化,攜帶著三秦大地泥土的芳香,正在與湖南智慧的湖湘文化交融中煥發出更加勃勃的生機。

(參與此次交流研討的湖南專家教授有:湖南師大教科院副院長劉鐵芳教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科院副院長胡春光教授,湖南師大教科院辛繼湘教授,湖南師大教科院劉德華教授,湖南師大教科院王衛華副教授,湖南師大教科院劉艷俠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