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留白”
作者:延安市子長縣中學 薛朝陽
發布時間:2018-04-27 16:29: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讀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之前,我自認為是個實實在在的“小俗人”,過著踏踏實實的生活,對美缺乏鑒賞力,尤其是當下流行的著裝與美食,實在難以欣賞大眾品位??墒侵炖系摹叭松緛砭褪且环N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讓我茅塞頓開。是啊,我的人生作品一直有明確的主題——教育,不管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工作中,我一直醉心地投入著,雖然和這個凡是教育之事都要“有所為且有利可得”的當下教育環境不夠和諧,但我還是覺得,教育之美不是對學生24小時的管控與無縫對接的管理,這種教育不是最優的。
我覺得教育活動就是極具個性的藝術活動。要把這件藝術品做好,不管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應抱著“無所為而為”的生活態度,做好每件事。這樣,我們的家庭和學校送給社會的一定是具有善良、宏遠的眼界和豁達胸襟的公民,我們社會的俗不可耐的人會越來越少,這樣的社會也許會成為理想的社會。可是,看看我們當今的學校教育,越是名校越是這樣宣揚學校賣點:學校24小時管控學生;學生在校的10多小時完全在老師的安排下有序學習。因此,好些家長挑選學校,除了看高考升學率,就是看學校管理嚴格,即學生自由越少越好。關于這點,我們看看朱老先生對人生這件藝術的評價吧:“‘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若人的所有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限制,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痹谶@樣的教育環境中,哪能培養出感受生活幸福的下一代呢?恐怕會是反社會的恐怖分子層出不窮吧?想想現在孩子所生活的環境,從小一堆家長24小時無縫管控,怕摔著,怕餓著,怕冷著,怕身體長得不好,一切用大人的方式生活,看起來很幸福,但是孩子從未體驗過自己摔倒的滋味,沒有自由的空氣,當然無法體味幸福與艱難,因此要讓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有顆感恩之心,那是不可能的。隨著進入學校,學生在校的時間越來越長,否則家長還得找個補習班讓孩子再次處于監控之下。乍看起來,是為孩子長遠發展嘔心瀝血,其實讓擁有自由飛翔之心的孩子成為了生長環境的奴隸。在這樣嚴格管控下培養出的公民怎么能主宰自己的心靈?我想結果是兩種,要么是奴才,要么是反社會者。
教育的本質是為未成年人成為有獨立思想的合格公民作準備,那就需要在他們完全獨立步入社會前,擁有相當的時間與空間,內化他們從周圍環境所獲得的東西,讓他們與他們的群體在模擬游戲與生活中,將生活的道理與規則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當他們完全獨立前,已基本構建了自己未來的框架。因此,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多做一些無所為而為的活動,讓孩子做自己心靈的主宰者,只有體驗活動的樂趣與美感,才能體驗到生活中最有價值的一面。這種發自內心的與環境的融合,會促進人自動地追求美好的事物。人們對美的感悟總是,新奇的比熟悉的要美。所以,感受美是需要合適的距離的。當我們與孩子相處時,太遠不行,太近也很難看到孩子的美好和需要改正的地方。正如朱老所說 “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我們和孩子的生活需要合適的“留白”,盡管短期效果不如人愿,但是讓他們過自己的美感人生才是我們所期望的。而不是像現在的20歲之前的被監控,這種教育下的孩子估計成績很不錯,在陽光下表現得完美無缺,但一旦離開“電子眼”,他們表現糟糕是我們無法想象和讓人震驚的。
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首先應是無所為而為地做教育。一年多的與敘事者同行,我開始記錄我的教育心路過程,開始開放我的課堂,在課堂上更多呈現真實的自己——我也有不懂的,開始大膽刪作業了,作業也不完全按高考模式做題提分了,我更加喜歡讓學生用英語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讓我和學生貼得更近了,他們更喜歡英語,學得更好了。而我也發現我的世界寬了,心胸豁達了。
看來,要感受教育的美好,還真需要時間與空間。讓我們慢慢走,用心感受美!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