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立足實際,將數理與日常生活中的知識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結合學習實際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立足現實生活,以學生為根本、以教學實踐為基礎,使他們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并不斷提升其數學學習效率。

一、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傳統教學思路與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整個小學數學教育顯得枯燥乏味,令學生難以提起興趣。面對這種狀況,數學教師應積極改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法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日常生活和教學實例,通過將實際與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形式實施教學。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記住課本上的數學概念及知識點,對課堂上的教學互動與學生的個性發揮卻不關注,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培養出來的也都是應試人才,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因此,為改善這一狀況,教師可以在訓練學生記憶背誦能力的同時,針對學生的生活環境及現實情況為其架構立足生活的課堂,將教育理念與教學實際結合在一起,使他們對數學產生真正且持之以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生活化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種改革。數學本就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就是一個充滿了數學知識的大課堂,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簡單化、形象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充分的快樂與自由,令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結數學的規律,進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同時,通過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能更有效地提高知識的傳授效率。靈活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能鍛煉教師的思維能力,使其時刻保持豐盛的想象力,進而將公式、概念、原理、法則等轉化為生活中的模型,再通過更合適也更充滿新意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效率。

三、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

1.將生活中的場景與教學相結合。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生活中的場景與數學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認識,再運用生活化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使其通過領悟場景提高數學能力。在帶領學生學習“角的度量”的內容時,我就采取了將生活場景與實際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學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后,以課桌為例,要求大家量出它的度數。學生們在實際測量后給出了答案:九十度。緊接著,我又結合他們實際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的東西,如風箏、門框等為他們舉例。如:小明的爸爸在周末時帶著小明到外面玩,他們帶上了燕子形狀的風箏,燕子的尾巴是四十度。你們知道四十度是多少嗎?可以用量角器標記一下四十度嗎?通過類似的方法,我將生活化的場景引入了課堂,令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加深了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小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學實踐中對生活類的數學問題理解得比較透徹。因此,多帶領他們進行生活化的數學想象,是有益于提升教學效率的。

2.要求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教師應當將生活實際與數學教學完美融合在一起,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中摸索練習,進而真正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后,我就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我要求他們回家后陪父母一起買菜,以幫助其親歷問題情境,從生活經歷中獲取數學知識并對課堂內容進行復習及演練。如雞蛋每斤3.8元,買了3斤雞蛋,共計11.4元;黃瓜每斤0.8元,買了3斤黃瓜,共計2.4元,那么今天所購買的黃瓜與雞蛋的總價是多少?在這種基于生活且立足實際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到了日常的數學問題,并巧妙利用所學知識做出了分析。這種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實踐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為他們數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眼睛去感受、用心去認知,并引導他們更高效地展開思考,幫助他們將書本與實際聯系在一起,從而増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