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11部門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研學旅行具有目的教育性、內容多樣性、活動集體性、主體實踐性等特點。研學旅行是新時期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新載體,也是發展素質教育的新路徑。

一、研學旅行的理念建構

研學旅行是通過引領學生走進自然、社會,融入生活之中,履歷實踐,感知鮮活的社會生活、感悟人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和技能,以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綜合教育實踐活動,要發揮其在新時期的育人功能,促進發展素質教育,就必須建構與素質教育目標、任務相一致并體現研學旅行特性價值的理念體系,使之成為開展研學旅行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導航和科學依據。

研學旅行的理念建構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旅行中體驗研究。在旅行中體驗研究理念要求中小學在開展研學旅行中要克服重“旅行”輕“研學”的傾向,依托旅行讓學生進行體驗性的研究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學生確定問題情境,通過刺激性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和興趣,并鼓勵學生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模式程序去提出假設、收集數據、測試檢驗、進行解釋、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品質和能力。二是讓自然和社會成為課堂。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的主張,其深層次意蘊在于讓大自然和社會都成為課堂,使學校與自然、社會環境血脈相通。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鮮活的生活中去,通過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自我約束等自主方式開展學習,對拓展學生視野、增進學識、錘煉意志等具有重要價值。三是合作協作共發展。研學旅行使生生、師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景中實現合作、協作成為可能,并使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興趣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形成充滿活力的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通過生生、師生圍繞學習研究的主題或課題,學習、探究、感知、體驗,承擔責任,獲得有意義、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有利于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合作對話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思考能力、適應生存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四是多元評價展成果。多元化的評價不僅是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確保研學旅行科學性、實效性、展示學生成果、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形式和舉措。在研學旅行評價中,要恪守研學旅行的原則,做到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及評價形式的多元化,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助推、教育等功能。

二、研學旅行的內容遴定

研學旅行主題內容遴定事關研學旅行教育功能的釋放與發揮,直接影響著研學旅行活動的目標任務的實現與達成。教育部等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提出,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同時,又按照年級側重設置了研學旅行的內容,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突出體驗認識;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突出體驗、認識與探索;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突出體驗、探究與實踐。學校在遴定研學旅行主題內容時,必須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對其進行科學有機有效的整合,形成體現研學旅行目標任務和學校特色的研學旅行主題內容體系。目前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活動主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題板塊:以歷史文化為主題,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文物古跡、遺址、歷史名人史料展館、歷史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紅色革命基因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革命圣地、革命先烈展館等,使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歷程及先烈英杰的事跡,進行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教育;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現代化企業、科技產業園、創客基地等,讓學生感受體驗我國科技發展的成就,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以親近自然為主題,組織學生走進名山秀水,感受祖國大好河山,走進鄉村田園,感受鄉土鄉情;除此以外,還可以以職業體驗、軍事訓練等為主題,組織開展相關內容的研學旅行活動。

三、研學旅行的實策選擇

依據研學旅行的性屬定位和目標任務,增強研學旅行在發展素質教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踐中的功能,必須研究構建研學旅行這一綜合實踐育人活動新型課程的實施策略體系,這個策略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認識轉提策略。即轉變提升對研學旅行性質、價值、意義的認識。目前,由于一些學校對研學旅行存在認識不正確、站位不高的問題,導致將研學旅行看作傳統意義上的春秋游,怕占據學生課堂學習時間,出現應付、應景式及只“游”不學不研等現象,隨意性、零散性突出,教育性、實效性不強。因而,必須采取措施,盡快轉變和提高學校對研學旅行的認識。一是要學習把握國家有關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實質;二是要落實國家關于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課程教學計劃的剛性規定;三是站位高遠,從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高度認識研學旅行獨特人本價值、創新價值及教育意義,并自覺轉化為學校教育教學行動。

2.課程建設策略。要有效有序地開展研學旅行,必須推進其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其核心在于實現科學世界與中小學教育生活世界的統一融合并形成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之中。我們應該懷著一種歷史使命感和時代緊迫感,使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深度融合,以共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要科學制訂學校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總體目標,編制分年級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階段目標、標準、內容,形成學校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要堅持整體性、教育性、趣味性、豐富性及自主性等原則,發揮學校的師資、資源優勢,在專家指導下,因地制宜校本化、創新化地開發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編寫特色化、序列化、簡易可行的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教材。與此同時,要加強對研學旅行課程及教學模式方法的校本研究,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機制運行策略。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是中小學研學旅行規范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構建中小學研學旅行運行機制需要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去設計,宏觀運行管理機制主要包括省市縣三級成立中小學研學旅行聯合管理機構,全面負責規劃、指導、審批、管理區域內研學旅行工作;微觀運營管理機制主要指學校建立研學旅行機制系統,主要包括成立專門負責組織,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建立師資培訓機制,形成經費籌措機制。完善安全保障機制,構建科學評價機制等。與此同時,學校應妥善處理協調好校內與校外多個部門機構的關系,形成合力,確保研學旅行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

4.評價保障策略。要建立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評價體系機制。首先,省市縣教育主管部門要制訂區域內研學旅行工作評價標準及實施方案,并將開展研學旅行工作情況納入年度教育工作評估或專項教育督導評估之中,將評價結果定期向社會發布;其次,學校應依據上級文件精神,結合實際,制訂校內研學旅行活動評價標準、方案及細則,構建研學旅行評價機制,創新評價工具、手段,采用學生檔案袋評價、作品評價、口頭答辯、演說和展示等多種評價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展示自己的收獲與成果。第三,學校應把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表現與綜合素質評價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