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是動畫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也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筆者通過對該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力求探尋其存在的問題,明確動畫運動規律,引導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教學內容拓寬、授課方式改變、項目實踐構筑等模塊式實驗教學,對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動畫運動規律 教學實踐 創新思維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6年度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陜西本土文化資源的動畫藝術創作研究》(項目編號:16JK1579)。

動畫是創造運動的藝術,對運動之美的探索與表達是動畫藝術的根本。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深入分析運動的物理規律、人的視覺及心理規律,研究人類、動物和水、火、煙、電等自然現象的運動原理與表現規則,旨在提升學生動畫語言的表述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動畫思維方式的建立與構筑,為動畫專業學生提供共同知識背景。運動規律關乎動畫語法本體,無論動畫創作運用的是二維、三維還是定格技法,運動規律學習的內容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動畫運動規律課程不僅是動畫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亦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

動畫運動規律課程現狀分析

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是動畫專業基礎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開設對象為動畫專業低年級學生,是從基礎知識積累到專業知識掌握的重要過渡,教學意義重大,課程內容復雜。美術類高校在該課程的設計上,往往傾向于長課時、重實踐的教學模式。以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專業為例,動畫運動規律課程設置于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共128課時,其中實踐課程不少于80課時。

筆者通過對后續教學效果的追訪調研發現,雖然學生普遍能夠在課堂上理解掌握運動規律知識,但在動畫創作課程實踐中,“運動規律”仍是許多學生頭痛的難題。有些學生將教材示范視為“標準答案”,不敢僭越,導致作品缺乏特征,動態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有些學生盡管嘗試個性化的動畫作品設計,但為了避免表達錯誤,簡單照搬、描摹現實作品,將動畫運動提煉、夸張的表現特質拋之腦后。此類作品相對缺少動畫本身的趣味性,缺乏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由此可見,在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教學中,僅教會學生“動起來”“動得對”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線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真正掌握“如何動”“動得好”,不光需要指導學生從事簡單的臨摹練習,更要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兩個基本問題。第一,通過臨摹、創作實踐培養學生正確觀察運動、解讀運動,以及表現運動的動畫思維。第二,通過對客觀運動的再創作,達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影視動畫人才創新思維的目的。

創新思維培養的動畫運動規律教學實踐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動畫、漫畫、游戲為內容的ACG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注重創新、關注未來的社會大環境下,文化產業的發展愈發明確以“創意”為核心。相應地,高校動畫人才培養的目標為一專多能,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動畫藝術人才。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曾指出:“所謂獨創性,是指學生對于問題有親身探討的興趣,對于別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復深思的主動精神,并且真心實意地循此前進,得出經得起檢驗的結論”①。由此可見,創新思維訓練注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專業興趣、創新意識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筆者認為針對動畫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當從“教”與“學”雙方共同入手,將創新意識貫穿于動畫教學的全過程。

1.教學內容的梳理反思

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中的動畫運動規律知識體系基本源自以迪士尼動畫美學為代表的美式商業動畫,在運動風格方面追求基于真實的想象與夸張。美國動畫藝術家們通過長期實踐將動畫運動規律歸納為“十二條原則”,其中自然運動的物理法則、動畫時間與節奏的表達原理是最為基礎的核心理論,也是解決動畫運動根本問題的“一般規律”。而對于表現運動時常用到的諸如預備動作、擠壓與拉伸、夸張等,則是迪士尼原畫師們在方法論層面為表達動畫運動提供的技法參考,屬于“特殊規律”。例如,在迪士尼動畫中,角色由于受20世紀20年代美國歌舞劇藝術風格的影響,動作表現細膩、夸張,舞臺感強。夸張、擬人的角色表演通過形體的彈性變化來表現幽默的視覺效果。

實際上,動畫藝術的形式與風格是十分多元的。如以美國UPA、薩格勒布動畫學派為代表的“有限動畫”、日本商業動畫等,其運動規律有著獨特的表達技法與風格美感。這需要授課教師具備開放的藝術視野與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可持續發展的敏銳視角充實教學內容,理清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不同性質的運動規律給予區分提示,充分講解其背景和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例如,在表現奔跑運動時,傳統美式動畫常運用充分的預備動作及夸張的變形來表現幽默、奇異的視覺效果;而日本動畫則往往通過鏡頭、空間運動與角色動態相互的配合加以體現,效果更加簡潔有力,視覺沖擊性強,對學生的動畫規律學習同樣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展示、引導,有助于學生豐富并完善相關知識體系,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延伸與拓展。

2.授課方式的與時俱進

動畫運動規律課程信息量較大、復雜程度較高。一方面具備顯著的理論性,涉及物理學、心理學、解剖學、表演學等抽象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重視具體的實踐性,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運用圖像造型,提煉連續運動的典型瞬間,通過把握時間、空間的關系來表達具體的運動過程,其中包含了造型能力、相關軟件掌握、動畫流程、分工協作能力等訓練。

在授課方式上,傳統的動畫運動規律課程以教師講授與示范為主,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多類典型運動的臨摹和創作,通過對知識模塊的反復訓練,達到掌握動畫規律繪制流程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占據課堂主導地位,負責整體課程的組織、講授、輔導和講評,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龐大的知識量,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漫長的課程周期,對師生雙方而言都頗具壓力。可見,教師如何有效保證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與持久的學習興趣是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教學的嚴峻挑戰。

課程的信息化發展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首先,多媒體的知識呈現和信息傳播,與當下年輕學子的生活方式密切契合,能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在空間與時間上進行延伸。針對動畫運動規律課程,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專門建立了微信教學平臺,收錄了大量運動規律課程資料、最新國際資訊及歷屆學生優秀作品。對一些課程難點,諸如動畫軟件基本操作過程則進行了視頻錄制,并通過平臺進行發布,以便學生課后鞏固知識及復習,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使其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針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個性化輔導上。其次,教學活動的信息化能增進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打破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單向傳遞關系。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網絡“上傳”和“分享”,使學生參與到學科知識的更新中,實現教學相長,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與循環。

3.實踐教學的項目式設計

“動畫設計師的品味、判斷及思想使他和他的動畫創作獨一無二。這是一個高度個性化的工作②。”動畫創新思維的訓練建立在學生獨立實踐的基礎上,這不僅是動手,更是動腦的過程。對動畫運動規律課程具體實踐內容的把控,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選擇與設計,可通過主題項目的形式,對繁雜的動畫運動規律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淺出的梳理,避免“貪多求全”,將實踐重心放到動畫設計制作過程而非結果上。以“人物側面行走運動規律”知識模塊為例,筆者將具體課程教學實踐步驟分解如下。

第一步,第1天,以4課時向學生介紹人物側面行走的基本規律與繪制流程,運用傳統課堂形式進行統一講解,通過案例演示向學生解析人物在行走過程中,四肢、軀干的動態規律,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原畫臨摹與記憶,夯實相關基礎規律的掌握。

第二步,第2天,教學形式由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主導,教學場地可由室內擴展到室外。課前,教師將學生以4至5人為單位進行分組,根據動作創作流程,將原畫、動畫、修型、上色等具體任務分配給組員,由其中一位擔任組長負責總體協調與溝通。在此期間,教師負責設置若干具有一定難度的典型動畫人物,如行走主題:拄著拐杖的年邁老人,躡手躡腳的精瘦男子,手舞足蹈的肥胖婦女等。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選擇主題,并確保每一個主題都有兩個以上的小組進行創作,以便相互交流形成競爭意識。主題確定之后,教師應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走出課堂的時間,在現實環境中進行觀察、表演與體驗,通過拍攝、寫生等方式記錄人物運動過程,由組員共同探討、分析,歸納特定角色的運動特征。讓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時間、張數、關鍵動態的設計,賦予動畫角色不同的性格及特征,并以圖文形式記錄完整的設計思維過程。

第三步,第3天,由組長負責將每組的設計過程進行課堂匯報,匯報內容以動畫運動的設計思路與方案為主,不要求學生完成整體創作。在匯報中,提倡各項目小組之間進行大膽交流、質疑,教師則在出現爭議、偏差時,及時予以解答、糾正和指導。匯報完成之后,各組根據課堂收集的意見進行創作,并最終完成作品。

在動畫運動規律課程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入項目小組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協作意識。其中,課堂匯報環節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強化了學生對創意思維的重視。同時,能夠及時反饋基礎知識的教學效果,教師第一時間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答疑解惑、查漏補缺,避免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做大量無用功,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結 語

動畫運動規律教學強調基本技能訓練和創意思維培養并重,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良,使教學內容更具科學性,教學方法更具靈活性,讓學生能夠更全面、深入地認知運動規律,更自如、科學地運用運動規律,并最終進行動畫表現和創意設計,成為具有獨立創作能力和創新思維意識的動畫專業人才,這也是動畫運動規律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注釋:

①(美)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伍中友 譯,新華出版社,2010,第164頁。

②(美)弗蘭克·托馬斯、奧利·約翰斯頓:《生命的幻象》,徐明曉亮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第225頁。

參考文獻:

[1]馬建中、索曉玲:《虛擬的時空 物化的律動——動畫運動節奏形式審美探析》,《當代電影》2014年第7期,第140-143頁。

[2]張小波:《動畫運動之規律的本質性闡釋》,《裝飾》2011年第11期,第133-134頁。

[3]孫聰:《動畫運動規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孫立軍、陳偉:《動畫運動規律和時間掌握》,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