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先強教。近年來,漢陰縣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舉全縣之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共享優質資源。在城南鳳臺新區新建一所可容納2500人的鳳臺小學和500人的鳳臺幼兒園,并于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今年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個教育集團化辦學,啟動創建國家級中小學掛牌督導創新縣暨省級教育強縣,全面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等,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該縣在優先發展教育、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邁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聚焦教育投入——優化布局建好每所學校

該縣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戰略眼光,落實“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育人才優先引進、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的“六優先”舉措,聚焦財政投入,不斷優化學校布局,建好每一所標準化學校。

面對山區學?!包c多、人少、質量低”和城區學?!包c少、人多、隱患大”的現象,出臺新一輪《漢陰縣中小學校布局調整方案》,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建后并、優化配置、確保入學、提高質量、群眾滿意”的原則,教育資源整合再次吹響教育改革沖鋒號。

新一輪教育資源從該縣觀音河鎮率先啟動,時任觀音河鎮中心小學校長吳世康說:“2013年以前,觀音河鎮有1所九年制學校、5所村級完小,多為復式教學,教學質量無法保障,為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長寧愿將孩子送往縣城或外地讀書?!?/p>

面對這樣的教育實際,漢陰縣在觀音河鎮加強宣傳讓群眾知曉滿意,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實地調研,走村入戶召開村組院落會議部署教育資源整合。據該鎮黨委負責人介紹:“為消除群眾的顧慮,本著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先后召開動員會3次、村級黨員和群眾代表大會7次、校(園)家長會5次、小組會65次、院落會83次,宣講教育資源整合的意義和必要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贏得群眾的支持?!?/p>

推行標準化寄宿制管理,2014年,縣財政向觀音河鎮投入600余萬元,建設標準化住宿和洗浴室、膳食的營養午餐、多功能活動室,并實施上下學校車接送費用補助等機制,讓家長放心將孩子寄宿讀書,全身心搞生產謀發展,節省家庭額外支出,降低教育成本。一年就整合全鎮五所初小,建立標準化鎮中心小學和鎮中心幼兒園,形成全鎮“一校一幼”集中優質辦學目標。在觀音河鎮試點成功后,讓全縣人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成了全縣其他鎮借鑒學習的經驗。

因地制宜、優化布局,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該縣對地處偏遠、生源較少的地方,設立教學點,采取學前教育加義務低段的“3+1”和“3+2”模式,高段學生在集鎮標準化寄宿制中心小學就讀,從而提高鄉村整體辦學水平。

該縣在推進教育資源整合堅持與當地發展實際、人口變化趨勢、鄉村振興、城鎮化建設、教師周轉房建設、校舍安全工程和寄宿制學校建設“七結合”的原則,保證資源得到均衡配置,學生學得好、不流失的底線。自2011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7.12億元改善辦學條件,完成405個建設項目,確保了全縣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全部達標,優化整合中小學、農村教學點63所,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條件基本均衡已成現實。

強隊伍提待遇——讓每位教師都有獲得感

國家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讓教師成為新時期社會上最受尊重、最羨慕的職業”。如今在漢陰縣,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待遇也在不斷提高,尊師重教的氛圍日漸濃厚,更是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所說:“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重振師道尊嚴,為廣大教師辦好‘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六件事最好的見證?!?/p>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好鄉村學校,讓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享受一樣的教育資源,唯有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城鄉教師均衡配置,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建立公開透明的教師流動機制,才能吸引、留住好教師,才能實現辦有特色的鄉村家門口的好學校。”縣委副書記、縣長劉飛霞在調研農村教育振興發展時說道。

強隊伍提師能,為塑造一支家長滿意、學生尊敬、社會羨慕的教師隊伍,該縣出臺了教師五年發展規劃、中青年教師和名師培養計劃等措施。2016年3月25日,由省市級教學能手和學科帶頭人組成的首批25個名師工作站成立,每個工作站每年經考核合格后撥付2萬元經費,用于團隊教研活動、外出學習、送教下鄉等支出,兩年來培養鄉村教師青年300余人。

王媛是縣城實驗小學的一名語文省級教學能手和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017年9月,組織派她到城關鎮五一小學任校長,談起到農村支教,王老師欣慰地說:“首批響應交流輪崗政策,2014年就到楊家壩小學支教,幾年來先后帶領團隊承擔公開課和講座30余場次,培養了3名省級教學能手、2名市級教學能手、7名縣級教學能手?!?/p>

抓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為鄉村輸入新血液。落實“師德為先、骨干帶動、全員提升”培養目標,四年來,全縣教師參加國培等各類學習達1萬余人次,培養省級教學能手36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15名,市縣教學能手297名。招錄特崗教師、正式教師和免費師范生共500余人,引進高層次人才9人,為城鄉學生享受均衡教育奠定了基礎。

實施教育人事編制改革,財政、人社、編制等部門一路綠燈支持,2014年為教體系統一次性增加206個編制,推行編制總數核定后交由教體局管理,將原來的編制、崗位設置到村小、教學點調整以鎮為單位設編設崗,這一舉措使全縣共增加高級崗位104個、中級崗位96個,在改革中“做加法”化解鄉村規模小的學校教師無崗晉級的矛盾,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

實施“兩項津貼”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為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中小學從教,該縣2015年出臺《漢陰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方案》,并規定鄉鎮干部執行的津貼同樣適用于鄉村教師,疊加執行讓鄉村教師待遇大幅提高,當年全縣1370余名鄉村教師享受“兩項津貼”達730余萬元,年收入平均增加了5238元。

在提高待遇上做“加法”。2017年初和年底連續兩次調整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重點向邊遠山區學校、村級小學、教學點傾斜,從最初的50至500元調整到100至1500元,人均每月超過400元,僅2017年全縣1320余名鄉村教師享受“兩項津貼”達到1160余萬元。

“山區教學條件雖然差一點,但這幾年待遇不斷提高,2017年兩次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再加上鄉鎮干部津貼,現在每月多拿1720元。不僅改善了我的生活,更讓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教師的關懷,打心底感到溫暖?!本嚯x縣城近80公里的漩渦鎮上七小學教師劉學開心地說。

鄉村教師希望調到川道或縣城學校教書是一個常態心理,但現在,漢陰縣的老師們卻想去偏僻的農村學校任教,這種“出城進山”的逆向流動得益于科學合理的流動辦法和激勵機制,“實施兩津貼、搭建五座橋”讓農村教師更有獲得感。

該縣出臺了《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工作調動管理辦法(試行)》,按照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學科配套、網上公示的原則,形成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反赴農村的良性循環雙向流動,并搭建“對口支援橋、能手考核橋、留鄉待遇橋、干事創業橋、職稱晉升連心橋”的“五座橋梁”,四年來公開合理流動684人,交流輪崗520余人,200名符合“出山進城”條件的教師自愿繼續在農村任教。

王媛老師告訴我們:“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投入,各種政策鼓勵優秀教師服務薄弱學校,我到城關鎮五一小學支教掛職,想帶動農村更多年輕老師快速成長,而且在城區沒有兩項津補貼,現在每月拿450元,這就是鄉村教師辛福感?!?/p>

青藍工程讓鄉村教師拜師不出門,為鼓勵省市級教學能手到農村任教,對在鄉村教師崗位工作的省市級教學能手每人每月補助500元、300元,在城區工作的補助200元、120元,目前有20余名省市級教學能手到農村學校任教,引領培養了200余名縣級教學能手。

“互聯網+教育”——讓城鄉教育邁上現代化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教育”已經成了推進城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可以跨越學校和區域的界限、跨越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不僅能夠緩解區域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也能在區域內讓更多師生同步聆聽優秀教師講課。

兩年來,該縣投入1000多萬元建立5個校園錄播室、5個校園電視臺、4個智慧校園示范點,與陜西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合作打造STEAM示范校2所,建成學生云計算機教室2個和校園安全應急指揮系統視頻會議室1個,為實現信息化校園奠定了基礎。

網絡搭橋連接城鄉互動學校課堂。“以往全縣大型活動山區師生無法看到現場,如以前舉行漢字聽寫大賽和‘文明小公民’表彰大會只能聽別人談感受,無法觀看到現場氛圍,如今有了網絡直播,師生們在校就能觀看現場受到教育和感化,有了互聯網確實方便。”這是山區教師經常談到的互聯網好處所在。

網絡互聯互通互動實現精品示范課堂直播?!敖裉斓恼Z文課《祖父的園子》,直播分享給該縣網絡所覆蓋到的每一所學校,課堂效果非常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觀音河鎮中心小學教師看到實驗小學老師課堂直播后發出感慨。

該縣有機整合了全縣錄播教室、校園電視臺等系統,通過網絡互動實現網上教學、網上教研、網上培訓、網上互動課堂教學等信息化教學,以實施“班班通”工程為突破口,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建設了“區域網絡教學教研互動平臺”,投入100余萬元建設了兩套網上閱卷系統。

網絡學習是當今一個重要平臺,縣局信息中心負責人說:“教師注冊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人數達92.9%,上傳優質課600節。近年來小學微課、幼兒園數字故事大賽、中小學電腦制作、創客大賽、信息化教學大賽等多次在中省市獲獎,中小學電腦制作機器人競賽中鳴超級軌跡賽獲省初中組一二等獎,這一切榮譽很大程度源于互聯網搭建的平臺。”

目前該縣中小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基本全覆蓋,“優質資源班班通”基本普及,92.9%的教師實現“網絡空間人人通”,為邁上教育信息化打下堅實基礎。

打造教育共同體——助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唯有改革創新才能前進發展,該縣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大學區辦學、高標準建設衛星學校辦學模式已成為教育均衡發展強勁有力的“助推器”,以強帶弱、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全縣教育迎來了“同步邁進、均衡發展”的新局面。

實施教育集團化辦學。為使學校間辦學水平差異進一步縮小,助推教育均衡、優質、公平發展。1月8日,漢陰首個教育集團化辦學正式成立,以鳳臺小學為軸心,以城關鎮草橋小學、三元小學為集團化辦學成員校,漢陰成為全市首個推行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試點縣。

集團化龍頭學校與薄弱學校的聯姻,在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學教研、師資培養等方面的輻射、示范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鳳臺教育集團副理事長、鳳臺小學副校長曹雅介紹:“集團內學校在組織管理、課程體系建設、特色發展、質量提升等方面實行統一標準,以‘理念統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均衡發展、共同提升’為宗旨,確定‘讓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作為集團辦學理念?!?/p>

“作為教育集團的成員學校,一學期來,鳳臺小學以走教方式派心理健康教師、藝術學科優秀教師到我們學校上課,在提升薄弱學科教師水平實行一對一幫扶,我校派專業美術教師蒲平凡給其他兩個學校上書法課,并錄制教學視頻作為課下輔導資源。而且定期開展校際間學生主題活動,轉變村級小學管理理念,提升了教師教學綜合能力和教學質量?!辈輼蛐W校長劉康華如實地說道。

為讓集團內成員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特色課程。曹雅介紹:“本學期鳳臺小學與三元小學互派兩名教師,草橋小學與鳳臺小學互派一名教師,解決各校專業教師配備缺口問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區域內教育公平。”

推進“大學區”實行優質資源共享。2014年該縣出臺《在全縣實施“大學區、督學責任區、教研協作區”一體化改革的實施方案》,中小學幼兒園共確定了17個學區,形成了區域合作共生機制。

在管理上實施一體化管理、捆綁式發展,按照以強帶弱、協作聯動、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在學區長的帶領下逐步實施“統一管理策略、統一共享設施、統一教師調配、統一師資培訓、統一課程規劃、統一教研活動、統一組織備課、統一質量監測、統一評價激勵”的“九統一”,每個區長學校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包抓帶領兩到三所弱校,促進薄弱學校提等升級。

實驗小學校長黃海燕介紹:“成立大學區后,我們選派了1名中層領導和1名省級教學能手到成員學校楊家壩小學直接參與管理和教學教研,在短短的一年里,無論從管理、教學,還是校園文化建設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整體教學水平也得到提升,而且原來進城擇校就讀的孩子逐步回流,這就是實施大學區辦好農村家門口學校最好的見證?!?/p>

抓好大學區內教師綜合素質提升,“菜單式”送教送培成常態。縣教研室通過名師工作站、省市級教學能手、教研員、區長學校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為研修團隊,通過示范課、課例診斷與研討、專題講座等形式,對弱校教師實行跟蹤培養、面對面零距離培訓,使大學區內各學科教師間互幫互學,促進區域內教育教學均衡發展。

高標準建設城區周邊“衛星”學校。針對城郊及周邊學生進城“擇校、擇師”形成城區“大班額”現象,采取措施增強城郊及各鎮中心小學辦學吸引力,按照城鎮學校建設標準對城郊的五一小學、太平小學、楊家壩小學等農村完小進行改擴建,建全建齊高標準部室和運動場、學生食堂餐廳等。對鎮中心小學建設高標準的學生宿舍,配套建有洗衣房,宿舍內配備了空調、儲物柜、洗漱架和床單棉被等設施,配優配強師資辦好鄉村每一所學校促進均衡發展。

強國必先強教,通過傾力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布局促進均衡發展,強化隊伍建設提高待遇,實施交流輪崗支教制度,推行強校牽手弱校共同提高等措施,將優質教育資源的“光和熱”輻射到了鄉村的每個角落,如今走進鄉村,最優美的環境在校園,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風景。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辦有質量有特色的家門口每一所學校、提供公平均衡的教育譜寫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