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的創新是高職教育工作的重點。下文以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為前提,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這一話題,分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并針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的創新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教育 協同機制 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德育建設協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SGH17V037)階段性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的創新工作具備特殊價值。該項工作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機構性、協同性的物質需求,也是培養復合型素質人才的發展要求。然而,從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并不理想,如何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創新已經成為教師廣泛熱議的話題。

協同機制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協同理論又稱為“協同學”,是基于多學科研究基礎上慢慢推演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作為系統學科的關鍵分支,此學科的提出者是斯圖加特大學教授哈肯。他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協同”這一理論,并為此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的構建工作,從本質上分析是基于高職教育框架圍繞學生這一主體對象,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媒介,開展專業課程、制度管理與文化構建等工作,研究教育實踐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獨有價值,并從多個細節入手豐富教育資源,優化管理框架,從而制訂專業化、秩序化兼備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機制[1]。簡單地說,是高職教育多個部門與教職工齊心協力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以實現教書育人的工作目標。

協同創新機制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滿足工作的多端性

站在教育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的視角解讀思想教育工作發現,高職教育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備多變性特點,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其一,是實現學習認知、認可與接納、遷移內化等目標的現實所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動受制于學生“知、情、意、行”的心理變化,學生在接受教育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專業研究的獨有魅力,從而增強學習情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并將其延伸到實際生活。其二,受到多種影響因素的限制。應考慮到學生處于教室、校園、社會的教育環境,三者具備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制約,共同發展。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一種相對開放且獨立的工作[2],因此,在實際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管理者應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計劃與教育內容,不斷擴大教育范圍。

2.實現工作完整性

通過研究相關文獻資料得知,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道德學習,兩者存在許多區分。教師在講解思想政治知識后,學生是無法立刻將其內化成自身文化品質的。只有在實踐中認知其本質,才能構建良好的道德品質,并長久保持下去。因此,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轉換工作思想,協同多種資源,構建利于學生內化道德文化養成品質的教育環境。

3.發揮協同作用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中獨立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很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優化或成效高效化的目標。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基于專業理論的指導,協同學生管理部門創新學生管理工作,共同構建優質的校園文化,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連同國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統一。此外,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科教育還呈現交叉性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猶如紐帶,若是不能開展好協同工作,將很難實現預設的工作目標。

4.培養復合型人才需求

長時間以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僅意識到理論課的教育價值,而學生管理部門僅詢問了相關工作的開展進度,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沒能發揮出原有效力。為培養復合型人才,高職院校有必要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操作能力、創新意識、競爭能力、協作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等進行檢測,針對存在的不足開展思想教育。總而言之,高職教育工作者需要凝聚共識,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設計工作方案,以保證工作開展的效果[3]。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教育工作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全面的認知。高職院校內思政教師、管理層、企業管理者統稱為教育工作的主體對象,考慮到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即“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生大多數學習時間都是在企業中度過的。因此,對于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而言,不應局限于校園這一場所,也應將工作重點轉移到企業[4]。但是目前,一些企業沒能意識到這一點,而認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的責任,不在自己的業務范疇中。同時,還有少數教師認為協同創新是指“產學研”這一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聯系不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被忽視。在此類教師的眼中,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是保護學生身心健康,有悖于協同創新的要求。

協同機制創新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構建創新理念

高職院校方面需要及時摒除傳統教育思想中不合理的內容,杜絕個人作戰現象,而要協同多方教育主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優化教育方案。高職院校需轉換工作思想,加強監管力度,熱切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進度,積極宣傳“協作發展”“協同創新”的工作價值,促使教育工作者形成大協作意識,規避部門間互不聯系的情況,從教育方案的制訂、教育環境的營建、教育實踐等方面入手,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創新的工作方向[5]。

2.落實“一體化育人”模式

首先,構建高職院校內部管理者、行政主管部門、黨委三位一體的管理框架,開設專項管理小組,落實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制度規范為理論依據約束學生的學習行為。其次,要求校園內共青團干部聯合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取得聯系,共同商議工作計劃,構建一支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在實際工作中,從轉換思想認知這一角度入手,以構建“大聯動機”為工作目標,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指導管理能力。再次,想盡一切辦法爭取企業方面的支持,借助外界的教育力量,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思想。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表現調整工作計劃,不斷優化思政教育格局。最后,邀請教育專家到校分享工作經驗,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構建學校與家庭的雙向溝通機制,發揮家庭的教育能力。

3.構建“多角度育人”工作觀

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學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工作職能,提高他們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結合專業課教師,真正做到同頻共振。另一方面,重視學生藝術潛能的挖掘,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構建活動,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校園的一分子。在開展思政工作期間,院校領導需要適當放權給學生會與社團組織,廣泛吸收優秀人才,成立班級內部的管理小組,競爭入黨機會[6]。從實踐效果來看,成立班級內黨支部激發了學生的工作潛能,為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培養了優秀的黨員干部。

4.構建系統化思政管理方式

其一,以當前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為基礎,制訂統一化的管理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梳理工作的先后順序。其二,將事先制訂的工作計劃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定期開展全校性的思政工作會議,跟進相關工作的開展進度。同時,挖掘教育部門的工作潛力,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基礎,連同教育任務一并實施下去。其三,全面構建輿情監管體系,營建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高職院校領導應提高對信息監管工作的重視,科學管理校園文化。

結 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開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創新工作,教育工作者需基于協同與認知學理論的指導,構建多種管理機制,保證所有教育工作有據可循。要在實際工作中,洞察學生的情感變化,牢牢把握思政工作的核心,發掘其中存在的問題,制訂針對性解決方案,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任媛媛、張昶、王少賓:《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以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例》,《文教資料》2017年第18期,第153-154、172頁。

[2]楊清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研究》,《現代職業教育》2017年第16期,第128-129頁。

[3]姚遠:《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協同創新研究》,《考試周刊》2017年第46期,第96頁。

[4]張歡歡:《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考試周刊》2017年第44期,第95、107頁。

[5]潘宇:《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新校園》(上旬)2017年第1期,第30-31頁。

[6]冀曉東:《高職院校廉政文化進校園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時代教育》2017年第8期,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