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遷精神契合愛國奮斗的新時代要求
作者:王曉勇 李慧
發布時間:2018-11-07 15:57:41 來源:中國教育報
■聚焦西遷精神系列評論
編者按:1956年,交通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古都西安,開始了支援大西北的西遷壯舉,并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從今天起,我們將陸續刊發一組以西遷精神為主題的系列評論文章,從不同維度闡釋西遷精神的內涵和對當下教育事業的積極力量,敬請關注。
從黃浦江到黃土地,交大人深深扎根在西北人民當中;從教育科研到民族復興,交大人默默奉獻于國家發展大局。卓越厚重的西遷精神實際上代表著新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精神,是對他們生命、意識、風骨、品格的集體寫照。在人生境界方面,他們彰顯出胸懷廣、視野寬、格局大、目標遠的恢弘氣象;在知識水平方面,他們呈現出學問細、科研精、用心專、思維深的高超水準;在職業道德方面,他們突顯出作風實、紀律嚴、做事真、待人誠的優良道德。
西遷精神雖然是在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發生的一個事件中形成的精神范式和行為典范,卻顯示了那一代人最普遍的品格特質和思想內涵,為后代留下了能夠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西遷精神既高尚又平凡,既特殊又普遍,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廣泛的社會意義,而且具有強大的現實價值。尤其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歷史時期,肩負新使命,不忘初心,開啟新征程,繼續奮斗。
西遷精神將不斷發揮道德示范、價值引領作用,鼓勵新一代知識分子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建設,到生活艱苦的地方去改變,到文化落后的地方去發展。因此,西遷精神的時代回應與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的時代呼喚是一致的,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的要求是一致的。
西遷精神不是獨立形成的,它離不開國家的戰略需求,離不開宏觀的歷史使命,離不開現實的社會責任。奉獻國家是西安交大的根本宗旨。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支援大西北、開發大西北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交大西遷壯舉就是在這樣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完成的,因此,西遷精神承載著國家意志,具體表現為國家需要去哪里就到哪里,這就要求西遷精神與其時代的發展方向必須一致。
我們已進入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無論任何一種精神都必須承擔現實的社會責任,為新時代服務。所以,西遷精神要在新時代環境下保持它的生命力,就必須為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做出貢獻,扎根人民是西安交大的根本立場。
西遷精神不會隨著西遷盛舉的結束而結束,它已經凝結成一種不斷應對新問題的智慧、能力、動力和活力,即:用新觀念應對新需要,這不僅要靠無私奉獻的情操,還要靠不斷開放的魄力。如今,盡管地區和地域之間依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但是西遷精神已經具有了普遍意義: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胸懷大局,服從安排;迎難而上,智慧創新;弘揚傳統,勵精圖治;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等內容,已成為當代大多數知識分子共同的精神操守和職業道德。
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西遷精神體現為時代需要、歷史使命、實踐征程三者統一的整體性。交大西遷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給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是,只有弘揚愛國奮斗傳統,才能切實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62年來形成的西遷精神有兩個要點:奉獻國家是西安交大的根本宗旨,扎根人民是西安交大的根本立場,所以西遷精神始終是對時代精神的響應。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