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高校教學改革為背景,對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練習指導法的運用進行探究。首先對練習指導法進行了介紹,其次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探討了練習指導法,再次論述了練習指導法應用過程中的問題與原因,最后圍繞該方法的實際應用提出4點建議,旨在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 體育教學 練習指導法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各體育強國為了全面提高本國學生的身體素質,逐漸在體育教學與訓練的過程中滲透練習指導法,即通過指導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體育動作要領,我國也是如此。在高校體育課教學過程中,練習指導法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方法所呈現的特點是:對技術要求比較低,實際操作簡單,實用性強,練習效果明顯,可以充分發揮時間的優勢提高體育課程的運動負荷,使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身體素質得到協調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能提高學生的機體能力,尤其是肌力、心臟功能。此外,練習指導法也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形成獨立鍛煉的意識。

練習指導法概述

練習指導法主要囊括了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在于練習方法,其二則是指導方法[1]。這兩種方法均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練習方法是體育教學期間所使用的重復練習法、變換練習法、游戲練習法、循環練習法、比賽練習法等;而指導方法則是指以語言、直觀、完整、分解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錯誤的體育動作進行糾正。近一段時間,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逐漸開始應用練習指導法,也有一些專家大力提倡這種教學方法,為體育教學與訓練提供了有效的教學指導手段。

依據性質以及特征,練習指導法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心智技能練習、文明行為習慣練習、動作技能練習。第一,心智技能練習,主要是體育基礎知識閱讀;第二,動作技能練習,指圍繞體育技能以及勞動操作技能所展開的一系列練習;第三,文明行為習慣練習,指開展體育運動期間所涉及的衛生習慣、禮貌習慣、守時習慣等。依據學科進行分類,練習指導法被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比如體育基礎知識的閱讀與理解,體操、田徑以及球類等不同項目的實踐,體育運動期間習慣的養成等。

練習指導法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1、二者之間的差異

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期間,對于練習指導法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這兩者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例如不同的學生個體在開展體育訓練時并非是一對一教學,主要是一個教師面對數十名學生所展開的灌輸式教學[2]。而不同學生的智力、生理發育及心理素質都存在很大差異,且體育的起步點以及基礎水平也各不相同,這些都是開展體育教學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不同的學生在重復一個體育動作時,必然會體現出不同的效果,動作完成的成功率也參差不齊。如果教師只是按照理論知識展開教學,那么會對最終訓練結果造成影響。

例如,某高校教師帶領一個班的學生學習乒乓球發球技巧,班級共有35名學生,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采用練習指導法。因為每個學生的乒乓球基礎不同,教師指導學生動作時,每名同學所呈現的效果也都不同,基礎較好的學生對于要領的掌握比較快,但是基礎差的學生就相對而言比較慢。這時教師應因人而異,可以通過練習指導的方式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最終可以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可若是教師僅采用理論基礎進行教學,那么對于學生動作要領的掌握就沒有任何幫助。

2.練習指導法處理方式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用練習指導法最為關鍵的是因人而異,體育教師必須認識到體育訓練教學的重點除了教師傳授以外,學生的理解與掌握也十分重要,只有學生充分掌握體育動作練習的最佳方式,才能夠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3]。因為學生之間的性格、體質、體育基礎存在差異,對于體育學習的接受度自然也存在不同,教師在組織教學期間必須對這一點加以注意,靈活使用教學方法,針對性地展開體育訓練指導。教學期間,學生可能因為身體、心理等原因而形成畏懼以及厭煩等心理,教師應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并逐步展開指導,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克服不良心理,高質量地完成體育訓練。因此,為了提升體育訓練水平,教師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運用練習指導法,提高體育訓練的質量。

例如,教師應用練習指導法組織學生進行羽毛球發球練習時,必須先了解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掌握情況,結合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的指導方案。教師若在了解過程中發現部分同學對于該運動有抵觸心理,可通過談話了解具體原因,在指導過程中幫助這一部分學生樹立羽毛球運動的信心,進而完成羽毛球練習。

3.練習指導法基本要求

第一,確定練習根本目的。盡管練習是多次重復某項運動,但并非是機械性重復,而是在目的的帶領下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體育運動技能的過程。所以在練習指導期間,教師除了要明確練習目的之外,也要讓學生掌握練習需要遵循的要求,憑借其對教材中基礎理論的理解,主動進行體育練習。

第二,選擇合適的練習材料。選擇練習材料時需要結合練習目的、學生情況、體育學習需求。一方面要強化體育基本技能訓練,將不同形式的練習緊密結合,使學生逐漸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學會舉一反三,在練習與訓練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操作與創新能力[4]。

第三,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練習方法必須根據固定流程進行,無論何種形式的練習,都要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建議采用全部練習法、分段練習法這兩種方法。分段練習法也被稱為單項練習法,就是將比較繁瑣的體育運動分解成若干個部分,先展開專項練習,隨后再進行綜合練習。例如,某高校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籃球投球練習,最開始教師先對動作進行講解與示范,使學生可以了解動作的操作方法,讓學生了解動作流程,隨后再帶領學生進行練習,保證每一個動作的正確性以及操作的熟練性。練習過程中必須保證多樣化,如此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第四,保證練習分量與時間的合理性。要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必須保證足夠的練習次數,但是也不能過多,應按照體育運動的性質以及學生年齡等合理確定。例如,教師組織學生練習乒乓球運動時可以將練習次數分散,這種方式所獲得的效果比集中練習更好。開始練習之后,次數要盡量較多,但是每次時間不要太長,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可以逐漸縮小時距,以免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練習指導法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得知,體育教師針對學生展開練習指導時也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有的教師采用放任自由式,由學生自主展開練習;有的教師則是為學生規定了場地,讓學生勤加練習,并且為其提供有效指導;有的教師指導時所使用的方法不合理,導致最終效果不理想。以上問題的存在,對教師體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帶來諸多限制,并且降低了體育教學質量,使練習指導逐漸成為體育教學中最為薄弱的環節。

導致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教師主觀因素、客觀影響兩個方面。其一,教師主觀因素。(1)教師的教學態度不夠端正,缺乏敬業精神以及責任心;(2)教師學習方面仍需加強,不善于總結經驗,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不深入,依然采用粗放式教學。其二,客觀影響因素。(1)體育教學理論存在偏頗。這一點主要體現為重理論、輕實踐,不注重結合,日常分散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導致效果不明顯。再加上體育教學自然進程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示范、講解與練習等環節并行,教師對教學方法和步驟之間的交融性認知不足,進而出現教學方法和流程脫節的現象,使教學實踐環節出現偏差。(2)教學評價需要完善。體育教學方法評價過程中存在重教學、輕學習的問題,個別教師并不注重學習指導方法,對學生學習技巧的指導以及訓練缺乏重視。教育部門針對我國體育教學出臺了《全國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其中對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練習方法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體育教學除了要關注教法,也要深入研究學生學習方法、練習方法,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自學自練水平。

練習指導法在高校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運用

1.掌握指導時機

一般練習指導的時機都是學生練習期間存在疑惑時,教師對學生進行體育動作指導,鼓勵學生繼續練習,使其能夠養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運動技能實現健康發展。在開展練習指導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動作出現錯誤,教師必須及時予以糾正,以免一段時間之后錯誤定型[5]。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籃球運球技巧練習時,若發現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學生情緒低沉,這時教師必須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適當引導,積極調適學生的情緒。若是學生在運球期間因為強度過大而受傷,教師就需要調適練習次數與強度,并且對學生的傷情進行適當處理,如果發現事先制定的練習方式不合理,則要及時予以更換。

2.充分利用指導空間

開展體育練習指導時,教師必須要選擇寬敞的場地讓學生保持隊形。通常教師應在體育練習指導過程中仔細觀察每一名學生練習時的狀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對所有學生進行練習指導時,教師需要調整學生的隊形,將技能掌握比較差的學生盡量安排在中間位置,同時,教師要保證講解示范的科學性。

3.明確指導方法與渠道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指導練習時使用的方式比較多,依據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有聽覺、視覺與觸覺等幾種。例如,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羽毛球發球練習,如果采用視覺指導練習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手勢引導以及腳腿示向等;如果采用聽覺指導方法,包括講解、評價、口令以及音樂等;如果采用觸覺指導方法,則包括動作指導與保護等。

4.練習指導法應用期間的注意要點

第一,練習指導必須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按照教學進度劃分層次。初期采用注入性教、接受性學的方式,指導形式則應用領練方法;隨之進入掌握階段,則以啟發性教、發現性學為主,指導形式則采用點撥式方法;最后則以養成、學習習慣為主,指導形式采用指揮方法。第二,因為練習指導法主要是學生已經參與到練習階段的一種教學行為,所以指導本身帶有針對性和調整性等特點。練習方法除了平時會用到的重復、間歇變換以及游戲、競賽等以外,也會采用模仿、誘導和輔助等方法[6]。第三,因為練習指導本身的特點,指導組織應更加關注個別學生,如學困生、對訓練有抵觸情緒的學生等。第四,練習指導法應用期間務必要結合多種方法。

結 語

綜上所述,將練習指導法運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及時糾正學生錯誤,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體育運動技巧,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通過體育練習提高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淼:《初中體育教師動作示范適切性探索》,《陜西教育》(教學版)2018年第4期,第72頁。

[2]劉靜:《淺談體育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陜西教育》(教學版)2017年第5期,第50頁。

[3]楊春元、趙來安、范佳音等:《身體運動、身體練習、身體活動——基于精神的身體動作的邏輯演繹》,《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第45-51頁。

[4]姜桂萍:《傳統體育教學與運動康復實踐基地建設探究——以采茶舞為例》,《福建茶葉》2018年第2期,第440頁。

[5]俞大偉:《互惠分組教學模式中體育教師的“導學”角色研究》,《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6年第8版,第93-95頁。

[6]倪莉、宋曉芬、崔丙剛:《職業體能視角下的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3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