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作者:趙 陶
發布時間:2019-09-12 09:39:4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當今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正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為緊跟時代步伐,我國高等教育開始不斷地向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靠攏,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出發,簡要分析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應具備的特質,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要性,最后對當前環境下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作出具體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國際化 高校英語 人才培養 模式
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1.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既定的培養目標,設定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課程評價方式,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整個過程的綜合。也就是說,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方法。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隨著國際化社會的轉變而變化,從傳統的單科“經院式”人才培養轉變為寬口徑、復合型的人才培養,要實施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提供有選擇的學習。高校可以根據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將培養模式進行分類,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一般有“英語+專業”或“專業+英語”或“小語種+英語”,從模式的分類可以看出各模式之間的差異不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種模式之間培養的英語人才專業能力大同小異。高校可以借鑒國外高校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分類,大致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單學科模式、雙學科模式、種學科模式和復合學科模式。四種模式相對應的是兩種英語專業人才的基本類型,一種是“英語工作者”,另一種是“使用英語的專業工作者”。
2.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創新培養
我國傳統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是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國際化教育背景大趨勢下,理論性知識層面已不再滿足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創新成為各高校尋求教育變革的關注點,而創新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質:其一,素質優于理論。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高校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除了注重專業性的英語語言知識外,還要進行多元化的素質培養,讓學生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使其置身不同社會環境時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批判思維。其二,環境優于灌輸。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社會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傳統的知識灌輸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互聯網社會,人才培養模式的環境建設遠比知識灌輸更重要。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個方面。硬件方面是指校園的教學環境,包括各種教育工具、教學技術等硬件設施;軟件方面包括教學師資、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等。其三,創造力優于成績。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高校必須加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英語專業也是如此。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需要通過輕松的教學氛圍去激發,通過和諧的師生關系去引導,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實現。在人才培養模式中,高校要善于借助現代化的網絡教學技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去體驗高科技產品,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
1.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時代要求
全球化發展是世界進步的大趨勢,在全球化發展帶領下,我國的教育環境也受到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教育要走向國際化。高校應面向世界,尤其是面向教育發達國家,將其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與我國高等教育進行深入、廣泛的交流與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各領域之間的地域邊界愈來愈小,信息傳遞和技術更新愈來愈快,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全球化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要走國際化路線,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與教育發達國家進行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英語人才。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方針是國際型人才,這也是我國現階段的時代要求。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英語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更多的沿線國家進入發展“共同體”,而完成共同發展的前提就是深入溝通。所以,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發展是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時代要求。
2.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要求
大學的創新力和生命力來自于學術交流和文化吸收,開放式的學術環境、自由的學術交流、多元的學術文化以及開闊的學術視野,都是影響優秀大學不斷進步的因素。在當前全球化進程下,各國之間關于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愈發深入和頻繁,國際學生的流動方向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而排名前三的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都是英語語言國家。換句話說,高等教育的優質代表都是英語語言國家,是高等教育文化的主要輸出國,英語成為高等教育界最佳的溝通語言,要想獲得世界最優秀的高等教育,掌握英語是必要前提。因此,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充分考慮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特點,結合我國國情以及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積極開展與世界優秀大學的交流合作。
3.高校英語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高校的專業設置是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情況來定的,高校英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當前,在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市場上出現了高校培養的人才過剩和企業招人難的矛盾,尤其是在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如西北地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重,其一就是高校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鉤。高校英語專業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根據市場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行培養模式的創新,只有預先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英語人才才能保證就業率的提升。高校英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走向國際化,創新培養模式正是要將當前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具備國際視野的新模式,使其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浪潮中,從而培養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英語專業人才。
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路徑
1.更新培養理念,適應社會實踐要求
針對當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問題,高校必須構建全新的人才培養機制,不斷調整培養理念,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市場需求對接。在知識培養層面,高校應建構由通識類知識、專業化知識和專業化技能組成的新機制。通識類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主要是一些公共基礎課程,包括創新創業、體育素養和數學思維等。專業性知識可細分到英語專業領域的聽說讀寫課程,英語知識的儲備需要通過英語專業課程來實現。專業技能可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包括交流、翻譯、寫作等,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演練,通過實習、社會實踐等方式施展其才華,培養英語輸出能力。具體的實施是調整當前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除開設統一的通識類課程外,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優勢進行畢業后的職業發展規劃,并將職業發展所需的能力加入個人的學習計劃中。另外,高校在開通識類課程的基礎上還應開設英語專業能力培養課程,按照市場需求開設寫作、翻譯、口語、英語教學等實踐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進行學習。高校的培養理念應轉向社會需求,這樣學生畢業后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儲備知識,快速建構自己的專業能力體系,從而適應社會,調整自我。學生在學習中應有明確的目標,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對各專業領域的職業能力需求和素養需求有所認識,做到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2.開展校企合作,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社會需求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導向之一,而充分考慮企業的人才需求就是要將教育和市場進行充分結合,如開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有多種模式,英語專業人才面向的企業有外企、合資和本土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根據英語專業的環境進行針對性的合作,在外企多的經濟領域可直接建構與外企合作的模式,吸引外企單位直接參與學校英語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學校應以合作外企的人才需要為藍本,充分聽取用人單位的培養意見和建議,以實際需求為指導,切實實現英語人才的能力培養。對此,高校可通過移動課堂將英語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轉移到合作的外企中,教師完成理論課程的教授后,再引導學生在合作外企中進行實踐教學,真正實現課本知識的落地。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在部分職業院校已經得到多年的驗證,校企合作模式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強,在畢業后能夠迅速進入工作崗位。雖然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技能指向型,著重點是技能培養,但是在當前的英語專業人就業環境下,語言作為一門技能需要得到市場的肯定,所以,在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推廣的。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合作企業的英語應用程度和專業能力要求,充分考慮合作企業的行業影響力。高校規范選擇校企合作單位是保證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性的前提,其次是制訂移動課堂的相關制度,應將流程制度化,減少人工成本,減少對合作企業的正常運營影響。
3.引進國外模式,創造條件聯合培養
高校應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學師資,通過吸收、借鑒將之進行本土化轉換,要引進世界頂尖高校的先進教學模式,尤其是英語發達國家的教學方法。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有別于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英語環境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在本土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充分考慮本土的母語環境。如何在母語環境下借鑒國外模式,就要求高校創造條件進行本土化改進,在授課模式方面不僅要給學生創設英語情境,還要充分考慮本土的文化氛圍,在語言輸出上和表達交流上注重中國式的人情味和風格。在培養模式上,高校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與國內外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招收英語專業人才的企業很注重學生的國外學習經驗,學生在校期間的國外學習經驗能給其就業加分。一線城市對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會更高,國外學習經驗和與外國人交流的經驗是學生進入職場時必須具備的條件,因此,高校要讓學生在校期間就積累這些經驗,縮短學校環境和職場環境之間的距離。在具體實施中,可以通過國內外聯合培養或游學形式展開,主要課程在本土高校進行,在大三大四組織學生進行定期游學或者去國外訪學合作。高校應擴大交換生的規模,讓更多學生享受到這種純英語語境的教學待遇。聯合培養的另一個目的是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讓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和語言環境中能夠快速適應,在交流中相互取長補短。
語言的內在力量是提供另一種思維模式,國內外高校的聯合培養會讓學生多具備一種思維方式,增強學生的適應力和創新力。激發英語語言的內在力量是聯合培養的目標,也是引進國外模式的高層次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婷:《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英語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2]張艷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及路徑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7年第4期。
[3]黃燕:《基于市場需求的高校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年第2期。
[4]司顯柱、陳娟:《理工科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理念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5年第7期。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