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空間語言在教學中的意義及表現方式探索
作者:董亞娟
發布時間:2020-12-08 11:06: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本人試圖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結合現代高校美術專業教學,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繪畫空間理論知識,將其應用于創作實踐,著重從現實空間、意象空間、自由空間、精神空間四個角度對空間語言的特點及其成因進行探究,并從教學的角度嘗試探討空間研究如何在畫面中去體現,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中西繪畫中空間的語言特點,認識中西傳統繪畫的價值,吸收東西方優秀文化傳統,為本土藝術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創造出高水準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空間語言 教學意義 表現方式
基金項目:2017年西安美術學院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繪畫空間語言研究》(項目編號:2017XK056)。
引 言
作為平面藝術,空間的處理與塑造在畫面的藝術表達及構圖中尤為重要。繪畫空間決定著組成畫面的諸多元素是否能成功傳達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能否以一種符合作者審美的構架面貌呈現。繪畫屬于二維平面藝術,傳達與表現的內容是對三維物質世界的藝術表達與再現,即便是抽象藝術,抽離掉藝術家主觀的思維外殼,其本質仍是基于三維客觀物質世界的二維化呈現,所以對于空間概念以及空間形式的考量顯得至關重要。在教學中,空間意識的培養與訓練,包括了引導學生對物象多角度進行觀察,培養學生對物象全方位的主觀表達。具體表達手段因文化背景和審美習慣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形式特點,但作為平面藝術,無論是東方的散點觀察還是西方的焦點表現,甚至史前原初藝術、幼兒涂鴉,皆表現出平面藝術的基本特質,那就是利用點、線、面去分割二維空間,以作者的視覺感官作為先導,審視觀察物象,依個體審美習慣和好惡標準傳達并還原物象。學生在實踐中從觀察感受到表現過程,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區別,能夠順利地表達創作主體的意圖和內心活動才是重點。空間的考量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觀察者的三維視域激發了進行二維表現的沖動,而表達過程中的諸多不確定性,為其自由創作提供了可能。例如,照相式逼真的空間還原所帶來的誤差范圍,恰好成就了繪畫藝術,視覺感官鎖定的客觀世界只是一個引子,引導我們主觀地處理分割二維平面,創造出全新的審美可能,這就是繪畫空間語言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學生的思維認知處于極其活躍的狀態,在創作實踐中必然會出現多元的探索,尊重并有效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建構多維度的認知世界的思維習慣,并將其廣泛應用在教學與創作實踐中。
繪畫空間語言在教學中的意義
平面藝術發展的脈絡多元而豐富,在這個漫長的藝術發展史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對時下的美術教育仍起關鍵作用的是基于現實空間傾向于寫實的表現方法。相對于現實空間,其他三類意象空間、自由空間、精神空間方面的探索與發展較為有限,因為這些空間的呈現形式游離于對三維物質世界的觀察之外,不僅僅是單一的物理呈現,而是將客觀三維世界之外更多維度的觀察與想象的視角引入作品之中,甚至完全推翻現實空間的基本邏輯,將更多維的思考導入平面繪畫中來。從立體主義到后現代的各種繪畫流派都具有這幾種空間呈現形式的特點。這些空間的形式,因為其不確定性與主觀性,在傳統教學中常常被一筆帶過。其實,意象空間、自由空間、精神空間這三種繪畫空間表現模式,本質上是一體的,引導學生對各類繪畫空間法進行研究的價值在于:當我們意識到人的習慣性思維對于藝術表達的束縛,意欲沖破這種束縛時呈現出藝術的自由表達,并以此抵達藝術的本真。藝術史上出現過形形色色的流派,無一不是在踐行這種打破常規的藝術探索,雖然規模遜于以強調現實表現為目的的主流,但其對藝術發展的推動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學中,對繪畫空間問題的追根朔源,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平面藝術由單一的寫實再現如何躍身而為主觀表達的手段,使得這種基于平面進行審美表述的領域變得多姿多彩,同時通過對繪畫空間的深層次探究,科學客觀地去剖析復雜多變的藝術創造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合理地把握平面構成的規律。
繪畫空間語言在教學中的表現方式探索
1.西方傳統的造型方式:現實空間
人的生理機能和思維模式,決定了三維世界的呈現形式,我們姑且稱之為客觀的現實空間。本文指的“現實空間”主要沿襲自西方空間造型傳統。高校美術類基礎課程,如石膏像寫生、人像寫生等均以此為基礎,可以從焦點透視、明暗色階、冷暖色彩、寫實具象、模仿說等造型與美學概念引導學生。不論形狀或色彩,都對應符合眼睛的基本成像原理,基于感性經驗的理性表述,強調眼睛的即視感受,然后以理性科學的手段分析歸納,最終還原視覺瞬間。通過分析傳統的現實主義繪畫,甚至包括印象主義的繪畫作品,讓學生體會畫面的空間形態的嚴謹、科學,這種現實空間語言,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結合中國美術教育的現實以及國家對藝術創作思路的傾向性引導,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仍然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和存在價值。
注重逼真還原,以靜態的方式定格模仿現實中的某個瞬間,這既是現實空間法則的特點,也是制約其藝術表現力的“絆腳石”。在照相技術出現之前,繪畫教學的傳統是模仿與還原,利用空間手段,從明暗、色彩、構圖等方面出發,力圖全方位還原一個“真實的三維世界”,繪畫要素的應用首先要考慮是否科學,是否符合透視與物理學原理,這些對自由的藝術思路與表達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結合教學現狀,應該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盡可能地拓寬,其中對于繪畫空間的意象空間、自由空間等多方位探索至關重要。
2.中國文化傳統觀察方式:意象空間
同樣是現實主義,中國和西方的表達樣式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中國傳統哲學對客觀的解釋注重主觀“真實”,而西方注重客觀“真實”。以主觀“真實”為基礎,對于現實空間的表述似乎更具延展性,這正是中華文化特殊的氣度,也是值得我們在教學中深思和研究的方向。意象思維是中國畫教學理論的核心,意象空間也是眾多古代畫家在實踐中運用最為廣泛的空間塑造法,其中涵蓋了散點透視、虛實、重疊等造型觀念,意象、流動、天人合一等文化觀念。主流的現代繪畫空間理論中,透視法是重中之重,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透視與西方透視理論不同,注重“深遠、高遠、平遠”,本文用“散點透視”呼應西方的“焦點透視”來進行闡述。
西方概念中,畫幅的外形邊框,起著框取客觀景物的作用,更像是一扇窗戶,而中國畫家對待畫幅的態度與此完全不同,那一方素白在中國畫家心目中是一片自由之地,邊角的處理以及留白極具主觀寫照。中國山水畫中的三遠法、花鳥畫中的折枝法,都是意象空間表現的典范,引導學生感悟傳統畫理,打破客觀即視感的約束,強調意象表現的空間塑造法,在今天照相機圖像橫行的視覺習慣下,需要很大的勇氣來歸納提煉,它需要學生對客觀世界有更多層次的深入把握,同時也需要心源外化、寬廣豁達的藝術心態,才能融會貫通、隨心所用。
3.突破傳統的表達:自由空間
引導學生對于物象的現實空間觀察與表現只是一個基點,以這個基點作為切入,自由表達記錄個人對客體的理解與感悟才是最重要的。具象藝術以二維圖像去表現三維空間,本身就是在利用人的視覺錯覺,去完成“畫布上的幻術”,其過程的合理與否,只是為了完善錯覺的需要。在掌握了具象現實空間的表達方法之后,適時地從這種束縛中跳出來,自然是繪畫學習的必然之路。在繪畫的空間處理中引導學生多方面嘗試,打散現實空間,并重構客觀物象,形成圖形隨意性較強、時空并置效果的作品,本文謂之“自由空間”。
自由空間的表現方式建立在對客體觀察的無差別意識之上。引導學生對于形的歸納,不受長短大小、高下遠近的影響,對于顏色的表達,不考慮色相冷暖,自由地安排這些標志自然物象的元素,并從畢加索的非洲民間雕塑、幼兒的涂鴉、中外各地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繪畫語言。這種訓練開拓的正是自由空間意識,延伸了野獸派與立體主義,運用的也是自由空間的繪畫組織方式。
4.主觀的升華:精神空間
精神空間就如同幻境,打亂常規與邏輯,對現實進行解構與重組,有美感與形式感。在教學中,讓學生解讀達利的作品,體驗像夢境、似幻境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可能。比如弗洛依德的《夢的解析》所分析的那樣,潛意識是一種自我、真我、無我、無意識的精神流露。精神空間在教學和繪畫實踐中的應用范圍,主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挖掘人潛在的精神意識并將此放大定格,以精神分析的方法來描繪客觀存在,在這種精神分析的指引下對客觀物象進行解構重組,挖掘主流意識中潛伏的下意識,并將其形象化。空間的應用,介于現實與幻境(夢境)之間,完全不受現實物象的束縛,從而達到某種隱喻的目的。
以上通過對比總結了中西方不同美術發展脈絡下,對于繪畫空間的不同定義,探索了繪畫空間語言在教學中的不同表現方式。現實空間屬于狹義空間概念,意象空間、自由空間、精神空間屬于廣義空間概念,狹義與廣義的空間概念互相交織影響,豐富了教學中二維平面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繪畫這門藝術課程表現形式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各類空間形式的追根溯源,以及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講解,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根據各自的學習特點,進行合理應用。
總之,繪畫空間語言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更多地傾向于多角度思維的引導,并非執于一端固化為某種模式,教師在藝術教學及創作實踐中應該廣收博涉,能夠以更為包容寬廣的心態認識繪畫藝術。
結 語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空間狹義和廣義的理解,借助對中國傳統空間概念的梳理,重新審視西方傳統的焦點透視法則,辯證多維地看待繪畫空間,領悟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拓展思維,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主客觀換位思考,深入感受現實世界的多樣性。讓學生多角度運用空間語言,豐富繪畫形式,更加深入立體并全面地感受客觀對象,獲取創作靈感,以達到對自由空間以及精神空間的全新感受。從實踐手段上,指導學生有效地打散空間,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畫面的構成以及形成空間規律性的方法,從打散與重構入手,實現藝術創新。
參考文獻:
[1]巫鴻,重屏.中國繪畫的媒材與表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賀西林.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馮民生.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王向華.美與時代[M].美與時代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