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探究——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作者:吳曉翠
發布時間:2020-12-08 11:19: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擔負著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法學素養的重任。但是長期以來,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滯后等問題,使得教學實效性不強,嚴重制約了其功能的發揮。因此,探索高校法治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十分迫切。
[關鍵詞]“三同”式“以案說法”創新思政教學法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項目編號:19JDSZK142)。
引 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是黨中央自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確立的重大戰略目標。我國正不斷朝著一個科學立法、全民守法、文明執法、公正司法的現代化法治國家邁進,其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大學生是國家建設有力的后備軍,大學生的法學素養、法治水平關系到社會正常秩序能否被有效維持,關系到我國的法治化進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擔負著系統介紹我國法律體系及法律基本知識,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法學素養的重任。但是,隨著國家法治進程的整體推進,教育教學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生源狀況的變化,目前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和矛盾。
1.國家高度重視與學生忽視、甚至漠視的矛盾
盡管國家以各種紅頭文件、會議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執行中,部分學生對其重要性的認識卻不夠到位,存在著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傾向。他們認為專業課是將來的立身之本,而基礎課對今后的職業生涯沒有直接影響,可上可不上。這樣功利化的認知,再加上以往對思政課漠視的慣性思維,使得學生缺乏學習基礎課的內在動力。
2.教學應有的實用性與實有的抽象性、概念化教學的矛盾
法律基礎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著眼點,以法律相關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現象為落腳點。但在目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多數教師偏重于對學生進行法律概念和法律條文的灌輸,使得課堂陷入空洞的理論傳授中,導致學生對法律知識難以消化和理解,在現實中遇到法律問題也不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有效解答,教學效果不盡理想。
3.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對現代教學模式需要的矛盾
傳統教學模式一般以教師為主體,重說教、重灌輸,輕啟發、輕交流,在整個課堂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知識灌輸的狀態,上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很難被激發出來。“00后”大學生具有不同以往的特質,普遍具有較強的主體發展意識、較強的思維創新傾向,這些特質對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若繼續沿用傳統的“說教”式、“我講你聽”式教育,則很容易引起他們的抵觸情緒。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路徑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反思和突破,總結出了以“師生‘協同’收集案例、師生‘共同’分析案例、師生‘會同’總結案例”為核心的“三同”式“以案說法”創新思政教學法。希望以此為突破口,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一個更為完整、科學、有效的法律基礎教學體系。
1.師生“協同”收集案例,實現教材優化
目前,學院采用的是全國統編教材,該教材理論闡述透徹、邏輯結構嚴謹,但內容偏重以說教形式呈現,理論性強,分析性弱,理論與實際結合不緊密。學生普遍反映教材內容比較枯燥乏味,難以讀下去。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結合該課程的性質和高職生形象思維活躍而抽象思維不足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加大了“以案說法”式情境教學的比例。案例都是學生與教師經“協同”搜集而確定的。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學習通等現代化信息平臺發布任務,接到任務的學生將自己所關注的案例推送給教師作為教學素材。
師生“協同”收集案例,增加了課堂教學案例的多樣性,能更有效地將教材的理論知識激活,解決教材理論與實際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另外,通過分析學生搜集的案例,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法律困惑,從而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2.師生“共同”分析案例,推進教法創新
教學方式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共同活動。傳統法律教學采用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方式,偏重于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參與度不夠,甚至有逃課現象。
對此,學院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進,深度應用“三同”式“以案說法”創新思政教學法。以師生“協同”收集案例為前提,以師生“共同”分析案例為主軸,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樹立課堂主體意識,給學生創設參與教學全程的機會。一方面,改善了傳統的教師按照教材章節內容,條分縷析地宣講法學理論,而學生卻陷入迷茫的狀況;另一方面,通過師生“共同”分析案例,實現了將法律基礎課從重知識傳授向重社會生活、情感體驗、實踐應用的轉化,活化了課堂,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和教學的實效性。
3.師生“會同”總結案例,強化實踐應用
理論聯系實際是高校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通過師生“共同”分析案例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踐操作中,難免會出現將“理論+例子”的課堂教學方式,等同于用事實論證理論,縮小了理論外延的狀況,使得學生對理論的把握和理解欠缺全面性;或使學生陷于實際案例中難以自拔,既抓不住教學重點,又不能站在理論高度去把握的狀況,讓聽課變成了單純的聽熱鬧、聽故事。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就需要在師生“共同”分析案例的基礎上,再“會同”總結案例。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和演繹運用能力,還能強化其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真正促使他們牢固掌握法律知識,快速提高法學素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1.學生的獲得感日益增強
實施課改近五年來,學院采用“三同”式“以案說法”創新思政教學法,一改傳統教學模式“重‘教’輕‘學’,單邊活動”的弊端。通過“三同”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全程參與教學活動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有效激發了其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信息搜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效。通過學院每學期組織的學生評教和發放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該課程教學的滿意程度較高。
2.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升級
學院借助教改契機,將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課程大綱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標準,作為教學實踐的指導文件;將師生“協同”收集的案例,按新穎、真實、典型、正面的標準進行遴選,按專題將教學線索歸類整理,編寫了《法律基礎案例精選與實踐教程》,作為輔助教材進行使用。同時,還開發了同步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專題教學微課視頻等教學資源,重構了一個重點突出、內容精煉,具有學生參與特點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可配合教材一起使用,實現了由“教材”向“學材”的優化升級。
3.提升了教師的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
近年來,課程改革組成員通過參與教學模式改革,轉變了教學理念,改進了教學方法,教學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先后有2名教師分別在2018年、2019年陜西省委高教工委組織的思政課“大練兵”活動中獲得“陜西高校思政課教學標兵”“陜西高校思政課教學骨干”榮譽稱號。1名教師在陜西高等學校第四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思想政治專項中榮獲三等獎。
同時,教研科研同步發展,課改組成員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還積極投入教改課題的研究中。目前,課改組成員在國內各級刊物上已發表論文多篇,申請院級課改項目課題兩項,其中一個課改項目還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政課重難點問題解答)入選資助。
結 語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進。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本次課改行動路線的基本遵循,學院會繼續發揮教師團隊的教學特長,不斷充實課程建設內容,不斷推進學生對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的真知、真信、真用。
參考文獻:
[1]程軍棟.“三同”式“以案說法”創新思政課教學法探索與實踐——以陜西工院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改革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8).
[2]肖鑫.“00后”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與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策略[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9(9).
[3]任皞,張萍.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學生為例[J].職業,2016(5).
[4]李建效.關于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J].職教論壇,2018(7).
[5]梁美琪.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2018(6).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