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的課堂,因為有多媒體教室管理軟件的支撐,不管是教師的操作演示還是學生的操作演示,都變得非常快捷方便。最近幾天連續外出聽課,看到幾位上課老師頻繁讓學生上講臺來演示,這引發了我的諸多思考,到底是讓學生“上臺演示”呢還是直接“原地演示”呢?

恰巧這次組內集體備課活動,輪到我們信息技術學科。學校音樂鈴聲又突然出現問題,我要去檢修,組內的集體備課活動因此去晚了一點兒。等我到場后,發現辛老師坐在中間說課,其他老師圍坐一圈聽講,座次如眾星拱月一般。我心里暗暗贊嘆,這才是集體備課應該有的樣子。她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西交大2014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八課《發出我們的倡議》,在說課過程中,又涉及學生“上臺演示”這個問題。在她說完課后,我專門就這個問題提出來自己的看法,當然也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辛老師的整個說課,以“為學校設計垃圾分類倡議書”為主題,設計巧妙,環環相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我夸贊了一番,然后將討論引到了“學生演示”這個問題上,我說:“學生上臺演示,是不是可以改改,就讓學生在自己電腦上演示,不用上講臺來。我們最近出去聽的幾節課,都是讓學生上臺來演示,我覺得,這是信息技術教師信息素養不高的體現,多媒體教室管理軟件,完全可以實現把演示放到每個學生的電腦上,沒有必要上講臺來。”

辛老師回應我:“技術上是可以達到將某個學生的畫面演示到每個學生,但是讓學生上臺來,這個學生就會有當“小老師”的自豪感,更能激勵學生。另外,讓學生上臺來演示,其他學生可能會看得更認真一些。”

我繼續詭辯:“我覺得,這可能還是‘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還是封建等級制度在作怪,現在講究老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讓某個學生上臺來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就相當于又在學生之間建立了等級關系,不利于學生之間地位的平等,現在有的學校撤掉講臺,就是從形式上讓學生和老師的地位保持平等,‘形式’有時就是為‘內容’服務的。”

我們教研組是綜合組,包含了信息、音樂、美術、科學、道法、書法這幾個學科。這時音樂高老師說:“我覺得,學生上臺演示沒毛病啊。我們音樂課,就經常讓學生上前邊來表演,來展示自己。”書法任老師也幫腔道:“確實沒問題,像他們音樂課,學生完全可以到講臺上來演示,其他學生也可以看得更清楚,這挺好的。”

我剛要繼續發言,辛老師也喃喃地補充道:“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演示,其他學生就不好好聽,演示的效果就達不到。”

我繼續激辯:“首先,信息課上的學生演示和音樂課上的學生展示不一樣,音樂課上是將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這個孩子身上,而信息課是將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面前的顯示器屏幕上。音樂課上焦點是這個學生,所有人都看的是這個學生,信息課的焦點是屏幕,不管身處在信息技術教室哪個角落,只要能看清自己的屏幕就行,甚至可以背對著這個演示的學生。

其次,辛老師的顧慮,我也經常遇到,就是學生演示自己的,其他學生各忙各的,不看屏幕,沒有作用。為此,我也做了一些改進:其他學生做好準備再演示。具體地說:就是讓其他學生做好觀看演示的準備,即每個人都做到不說話,靜靜的看著屏幕,每個人都安靜下來,再問一句‘大家準備好觀看演示了嗎?’得到學生肯定的答復后,我才給要演示的同學一個示意,讓他正式開始演示。當然也不只是單純演示,要邊演示邊解說,同時對解說也提出了要求,正式演示前,等待其他學生觀看的時候,在自己心里把語言組織好。解說時,一要做到自己能說清楚,二要做到讓其他學生能聽明白。”

聽我說完,辛老師直點頭:“這個方法好,讓其他學生做好觀看演示的準備,才開始演示。我下節課要試試。”說完,就用筆記了下來,她真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年輕人。

看到她如此好學,我又問道:“學生演示完,其他學生什么反應?鼓掌嗎?”

她坦然地回答:“有的鼓掌,有的不鼓,我一般都會給學生提示的。”

我繼續說:“演示后學生是否鼓掌,有三種做法。第一種是教師提示鼓掌;第二種是教師暗示鼓掌;第三種是學生自發鼓掌。每一種做法對演示的學生都有激勵效果,但效果的大小呈層層遞升之勢。”

我看到了她贊許的眼神,也看到了她幾個手指頭指尖短暫的、輕輕地互相觸碰。

既然又一次提到了這個問題,在討論時,我感覺我臨場發揮的還比較好。集體備課活動后,就又仔細揣摩對比了一下兩種演示方式,發現“上臺演示”還有三個缺陷:

第一個缺陷,如果聽課的人特別多,教室里就會坐滿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這時采取讓學生“上臺演示”的方式,學生會因為“交通堵塞”,半天還上不了講臺,白白地耽誤課堂時間。

第二個缺陷,上臺演示的時候,是將教師機的屏幕廣播出去,如果教師機的操作介面和學生機的操作介面相同或者大同小異,不會對演示產生過多的干擾;如果教師機的操作界面和學生的操作界面差別很大,演示效果就不好說了。我曾親眼見到,學生剛開始演示,還沒怎么動呢,底下的學生,先“哇、哇”驚嘆,驚起“蛙”聲一片,注意力早已轉移到一邊去了。為啥呢?因為學生早已習慣了操作系統默認的“窗口”、“水滴”之類的千篇一律的桌面壁紙,而教師機的桌面,是一只非常非常可愛的小貓咪,學生看到了,能不驚嘆嗎?

第三個,不算缺陷,充其量只能算是嫌疑,真的是讓人有點顧慮信息技術老師的信息素養問題。因為技術上完全可以達到學生“原地演示”,而再讓學生跑上講臺來,是不是讓人有“老師連這個都不知道”的嫌疑。還有一個小細節,各種演示操作,不論是工具欄快捷按鈕,還是右鍵快捷菜單,雖然“條條大道通羅馬”,但信息技術教師走的一定是最快捷、最短的那條路,因為這正是專業性的體現。

其實,還應該注意的是,教師演示也好,學生演示也好,要盡量少用,因為演示的本質還是模仿,要么是模仿老師,要么是模仿優秀的學生,然而純粹的模仿恰恰是在滅掉學生的創造性,模仿的多了,創新自然就少了,這就要求教師要繼續探索其他更有效的途徑。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閑話,句句能教人。學生“上臺演示”還是“原地演示”,這原本看似極其普通尋常的小事,經過分析討論,就會發現還真的如此不同,如此藏有玄機。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善于觀察、思考教育教學中的常規現象,分析其利弊,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努力挖掘其中蘊藏的積極育人的因素,并盡量減弱克制被動消極的因素。“從小事做起,從細處入手”,教師就有可能發現種種常規事件背后隱藏的神奇的教育力量,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就能不斷加速學生的成長。

作者單位:西安市城南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