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體的多方面需求,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百姓福祉。養老護理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瓶頸”。醫養結合復合型護理人才的培養是實現“老有所養”的重要路徑,對中國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至關重要。

[關鍵詞] 健康中國  醫養結合  護理  人才培養

課題:本文系省級科研立項項目“護理專業(國家骨干、省級一流)建設標準開發與實踐”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ZJZX-201725)。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已于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數量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全國老齡委的數據,從2015年起我國已經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在人口結構中占比顯著增加。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達2.5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據一項研究測算,2000年我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只需負擔15.6個老年人,到2050年則要負擔48.5個老年人。老齡化社會隨之帶來的是沉重的經濟、家庭和社會負擔,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老年人口基數大,發展態勢迅猛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總量的1/5,是亞洲老年人口的1/2。從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就基本完成了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而英國完成這一過程大約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有研究也表明:中國用27年即完成將老年人口的比例從7%提高至14%的歷程,而發達國家大多需要45年以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25388萬,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599萬,占總人口的12.6%。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體的多方面需求,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百姓福祉。

2.地區間發展不均衡,城鄉倒置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人口老齡化程度沿海發達地區高于內地,東部地區高于西部地區。由于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去往一線二線城市發展,農村老年人口增多,農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鄉村地區、中西部地區體現出“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一低一高”局面。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相伴隨,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將增加到1.18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

3.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

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早,基礎設施完善,所以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步人老齡社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多在5000~10000美元以上,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國經濟起步角發達國家較晚,并且人口基數龐大,是在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

“醫養結合”養老的發展

1.“醫養結合”的概念

“醫養結合”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等服務,“養”包括生活照顧、精神心理護理、文化娛樂服務等。它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為一體的“醫養一體化”的新型養老模式,區別于傳統的居家、社區、機構等大三養老模式,突破了“醫”“養”分離,有“養”無“醫”的傳統照護模式。“醫養結合”將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功能相結合,將生活照料與康復關懷融為一體,它不僅能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還能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務甚至臨終關懷,使老年人能在一個機構內享受“一站式服務”。

2.“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我國學者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醫養結合”的概念。目前我國已探索出四種較為成熟的醫養結合模式:一是在養老機構內開設醫療機構,實現“養”中有“醫”,滿足養老機構老人對醫療的需求;二是在醫療機構中開設養老機構,這樣可以發揮醫療機構的設備和人才優勢,實現“醫”中有“養”;三是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協議合作,通過雙向轉診,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各自發揮優勢,實現醫養結合;四是醫養結合進社區,在社區養老中提供醫康養護服務。

我國養老機構及人員現狀

隨著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面臨著重大的機構養老難題,主要表現在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日益增加,而現有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養老需求。同時,養老機構存在著數量和規模有限、環境和設備較差、專業的護理人員匱乏、資源配置不公平、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等不能滿足需求的現狀和問題。老年服務產業現狀與快速擴張的老年群體規模以及日益增長的精神物質需求相比,還遠遠滿足不了現實需求。養老護理員隊伍存在著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少、技能差、素質不高,養老護理員流動頻繁、職業穩定性差,特別是養老護理員從業的培養嚴重滯后等問題已成為制約老年服務事業發展的“瓶頸”。

復合型護理人才的培養

1.培養復合型護理人才是健康中國的需要

健康,是幸福的起點,也是成長的前提,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對建立完善覆蓋全生命周期、健康全過程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健康老齡化,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出明確要求。國發〔2013〕35號文件就提出要大力培養知識面廣、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護理人才,將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銜接,在“未備先老”“未富先老”的背景下,解決老人養老的問題和醫療供需矛盾,走“醫養結合”“依醫托老”之路。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蔣伏心也曾講過,影響中國養老事業發展的“瓶頸”并不在養老院、醫院、養老設備等物資資源,主要還是直接服務于老年人的人力資源。聯合國國際老齡問題研究所所長馬文·福爾摩薩也曾表示,養老護理人才職業化對中國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挑戰至關重要。養老護理人員的缺乏和專業能力已經成為該行業發展的最大掣肘,亟需從“醫養結合”的內涵入手,建立一支職業化的養老護理隊伍。

2.多層次的護理教育體系為培養多元化護理人才提供了保障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危險因素、提升公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將是降低慢病死亡率、致殘率、促進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基石。護理學是一門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專業和學科。而護士,將是大健康背景下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重要力量,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創新,服務更加多元化,護理服務范圍已有醫院延伸至社區和家庭,多層次培養護理人才是社會多樣化需求的必要保證。截至2019年底,我國招收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約600余所、本科院校約260余所、碩士院校約110余所、博士院校27所,目前已有445萬名護士,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3名,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千人口2名護士的最低標準,并且扭轉了我國長期醫護比倒置的狀況。預計至2020年底,本科及以上注冊護士將達到24.4%。多層次、全方位培養護理人才是盤活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我國護理人才隊伍潛能的有效途徑。而護理教育培養體系的完善,為實施多層次全方位培養護理人才提供了基本條件。

3.醫養結合復合型護理人才的培養路徑

復合型護理人才是大健康醫療發展的需要,是滿足社會及民眾對醫療服務多元化的需要。目前我國老年護理人才培養規模小、培養層次單一,老年護理人才多集中在高職院校,嚴重制約了老年護理人才結構體系的完整建設,制約了老年護理科研創新的快速發展。各層次護理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時要以醫養結合復合型護理人才的崗位勝任力為基礎,走出單一臨床疾病護理的模式,實施“三教”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實現“護理+老年醫學+康復+營養+心理+社會工作”的“六位一體”培養模式,在原有“三基”的基礎上將護理進行多元多維度的拓展,將護理教育向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的培養模式轉變,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復合型護理人才。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強調把服務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這標志著老年服務產業已經提升為國家戰略。但是目前國家的部分支持政策落實的不到位,養老護理員的數量和素質都沒有跟上養老機構的快速擴張。建議主管部門要在政策層面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同時完善考核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到一線基層、社區醫院實習和就業。建立健全基層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增強基層醫院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同時可以通過鼓勵三甲醫院專科護士在基層開設??谱o理門診;護士多點執業,到養老院護理院兼職;推進“互聯網+護理”智能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等多種形式使護士在醫療服務、養老服務、健康促進、慢病管理等多方面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人口年齡結構和撫養[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程蕾,涂英,鄒小芳.“銀發浪潮”下護理院校應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的對策與發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9):2283-2288.

[3]王靜嫻,陳潔忠,馬小根,等.“醫養結合”視角下老年護理教育的探討[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41-43.

[4]席楊娟.醫養結合護理專業人才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D].山西醫科大學,2019.

[5]黃菲,張會君,尹姣.遼寧省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培訓現狀及需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570-573.

[6]胡雅萍,朱玉芳,谷巖梅,等.“三院一體”養老服務對養老護理員職業培訓的實證調查[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2).

[7]李冰.復合型護理人才培養設計與實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7):24-26.

[8]劉永兵,薛慧萍.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在健康養老服務產業護理學人才培養中應用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9(16):18-20.

作者單位:孟  園  赫光中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陜西咸陽

劉  芳  陜西中醫藥大學護理系  陜西咸陽

劉喜文  空軍軍醫大學護理系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