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強調:教育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陜西作為紅色革命圣地,如何挖掘紅色資源,開采寶貴財富,讓少先隊員了解紅色歷史,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是當前學校思政課教育的主要內容。


寶雞高新第三小學地處秦嶺南麓,位于高新區核心發展區,是一所公辦與民辦雙軌制的學校,承擔著城鄉融合教育的創新探索與可持續發展。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城市孩子還是農村孩子,物質生活普遍提升,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團結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普遍缺乏。

面對學生成長需求和實際情況,學校多方整合資源,自2016年以來,連年開展“重走長征路” 思政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一、以紅色歷史為“源”,解讀長征史書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可是對于當今的小學生來說,長征歷史久遠,長征故事淡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重走長征路的意義真正體現?如何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悟到長征精神?學校通過解讀長征史書“三步走”開啟研究長征之路。

第一步:個人研究,學習長征歷史。每年暑假,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在學校的安排下,自主開展“我心目中的長征”項目式研究,學生通過“八個一”(整理一份長征資料、走訪一處紅色基地、閱讀一本長征書籍、觀看一部長征影片、背誦一首長征詩詞、演唱一首紅色歌曲、認識一位長征英雄、講述一場長征戰役)進行課程學習,從而讓學生對長征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知。

第二步:集體交流,對話長征精神。每年9月份,學校定時安排各班開展“我心目中的長征”個人研究分享,“歷史中的長征”重要戰役解讀,“假如我是毛澤東,是否進行長征?”的長征戰略論述,三期不同主題的少先隊活動課,促使學生探尋長征路線、講述長征故事、感悟長征精神。

第三步:學校引領,點燃長征夢想。在“重走長征路”活動的前一天,學校召開“重走長征路”誓師大會,總司令校長作動員講話,學生自愿報名參加“長征”,學校正式宣布成立高新三小集團軍和各紅軍連,連長和排長分別發言,全體小紅軍集體宣誓。

二、以紅色精神為“根”,重走長征歷程

紅色文化具有不竭的生命力,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與價值。學校深入研究“長征”歷史背景,深刻挖掘其教育內涵,精心設計活動過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校制定了“重走長征路”活動詳實的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的教育指向性和價值意義。學校連續3次召開專題研討會,共同研究和分析活動的教育性和科學性,集體論證活動的可行性。方案確定后,學校嚴格按照外出流程,逐級上報區教育局、區黨工委、市教育局等部門進行審核,評估風險,明確責任,層層審批。開展活動前,學校為每一位參加活動的學生單獨購買了平安保險和校方責任險,全面保障學生人身安全。活動的開展,學校做了詳盡的任務分工與人員安排,除活動站點有專人負責外,每班2名老師、4名家長分散在隊伍前后,部隊前后均有小車開道、待命,校醫隨時關注學生身體狀況,如有異常,即可隨時救助。

思政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堅持在活動中育人。學校精心策劃,有序組織,活動的開展完全遵照長征歷史事件、行走歷程和重要戰役,選擇“江西瑞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等事件作為主要活動場景,每行進一段路程后,在相應站點組織學生開展兩人三足“緊急運輸物資”、負重匍匐“穿越炮火”、連隊比拼“搶奪物資”、光腳走指壓板“翻雪山過草地”等體驗活動,每一場活動前后,都有歷史事件的學習和英雄故事的分享。活動始終堅持在真實的情境模擬中深刻理解歷史,緬懷英雄,在趣味的拓展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艱難的挑戰活動中磨練學生堅強的意志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嚴明紀律是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重走長征路”活動學校明確規定:每人限帶1瓶水,負重5公斤,全程零補給。出發前,師生統一清查;出發后,大家彼此監督;午飯時,共同遵守約定;返回后,仍然遵守諾言。結束后,除了水,每人只領到了一個窩窩頭。早晨8點30分出發,下午4點返回,全程20公里,7.5個小時,上山、下坡、慢走、快跑,有時艷陽高照,有時秋風蕭瑟,有時陰雨綿綿,但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全力堅持。“重走長征路”的實際意義在嚴格的紀律中,在嚴苛的考驗中,在每個人的努力堅持中。

三、以紅色基因為“魂”,發揚長征精神

體驗活動是小學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豐富活動內容,挖掘活動內涵,擴展活動外延,是實現活動育人、思想引領、提升境界的根本宗旨。體驗活動結束后,我們繼續開展相關活動,讓長征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延伸。

1.分享勵志故事,樹立正確價值觀,思想引領行動

活動結束后,班級組織學生召開“長征歷程”分享會,人人講故事,談感受。學校組織召開“長征活動”表彰會,表彰優秀個人和集體,學校根據各班在活動中獲得的“行走徽章”為班級頒發榮譽證,根據學生“闖關情況”為個人頒發“紅星章”和“火炬章”。最后,由2名學生、1名老師、1名家長進行全校大會分享。好的思政教育不是傳統的教師說教,而是學生帶動學生、故事感染心靈、情感轉變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走進勞動基地,考驗精神品質,行動踐行思想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每年10月份,學校組織四五六年級參加“長征路”的學生走進學校勞動實踐教育基地(燃燈寺盛豐園農場),開展農作物采收,學生分組完成挖紅薯、掰玉米、拔蘿卜、割高粱、摘葡萄、收白菜等勞動任務,以此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考驗新時代學生的勞動能力,踐行和發揮長征精神在勞動中的品質與精神。

3.爭取評優獎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不懈奮斗

一切教育活動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大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校設置了三項常規爭章活動,學生可以通過每天做家務20分鐘,每天體育運動40分鐘,每天練習才藝1小時,每月堅持25天,即可獲得“勞動章”“毅力章”“才藝章”。通過爭章評價幫助學生樹立目標,積極進取,堅持努力,實現夢想,從而讓長征精神在學生的點滴行動與成長中得以延續和深入。

“重走長征路”活動緊緊圍繞習總書記的教育“三問”,實現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隨著活動內涵的不斷挖掘與深入,活動效果的不斷發酵與蔓延,“重走長征路”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一個無邊界的思政教育大課。我們為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開辟出了另一種形式的兒童成長“長征路”,我們探索出了一套以“活動育人,思想引領,價值觀驅動”為理念的紅色文化教育模式。在有意義、有意思的活動中悄無聲息感染了學生,影響了老師、帶動了家長,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育人育德、不忘初心的良好風氣。

作者單位:寶雞高新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