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路徑新探索
——以“益購代捐”項目為例
作者:宋飛朝 陳 云 熊立偉 鄭鈺榕
發布時間:2021-04-28 15:30:3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國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取得了長足發展。本文旨在創新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路徑,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把公益、商業及互聯網相結合。“益購代捐”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催生下的新公益模式,旨在以“造血”代替“輸血”,最大限度地發揮青年之力,為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探索新途徑,打造“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模式。
[關鍵詞]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 互聯網 益購代捐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產學研項目(項目編號:201902263007);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編號:S202011664011X)。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以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為己任,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當前,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青年志愿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已經形成規模,具有一定影響力。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引領社會風氣的先驅力量。本文以“益購代捐”的公益模式探索為切入點,為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發展建言獻策。
“益購代捐”的含義
“益購代捐”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催生的公益模式,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與公益相結合,以高校青年大學生及志愿服務組織為運營主體,通過互聯網把消費者和生產者連接到一起,省去中間商賺差價,讓老百姓多賺錢、消費者得實惠,助力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平臺去除運營成本外,把所賺取的收益與當地鄉村小學相結合,以結對幫扶的形式將收益用于鄉村小學建設,如為留守兒童過集體生日、購買書籍、設立“益購代捐”獎學金等,豐富鄉村基礎教育校園文化。該項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立德樹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育人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高校青年志愿服務之中,以打造“三位一體”實踐育人模式。
“益購代捐”的可行性分析
“益購代捐”的理念新穎,符合國家大政方針,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有可靠的技術保障及龐大的高校青年志愿者隊伍。同時,該項目借助互聯網優勢,不僅解決了公益資金不足的難題,還積極助力地域脫貧攻堅戰。
1.契合國情,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2020年2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加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層次水平。要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5G、生物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信任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等業態。要求務實推進業態融合。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電商扶貧成為一種全新模式,更易于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近七成網民參加過各類網絡扶貧活動,其中“網上購買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比例為23.0%;近九成網民認同互聯網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益購代捐”項目是“農業+互聯網”的具體表現形式,既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又切合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進程,同時還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育人功能。
2.團隊專業,平臺運營競爭力強
“益購代捐”項目以西安郵電大學為依托,以幫扶農戶與留守兒童為目的,不以盈利為目的。團隊成員大都為通信工程專業、物聯網專業、計算機專業學生,能熟練運用多種編程語言,具有一定的Web開發能力和軟件開發能力,不同專業的成員學科交叉、專業互補,在研究過程中能夠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可節省平臺開發及維護費用。團隊暑假赴陜西省榆林市佳縣王家砭鎮程家溝村程家溝希望小學進行實踐調研,提升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實踐能力;寒假在幫扶地多次開展暖冬行動,積累了實戰經驗和活動素材。該團隊相比于一般的志愿者團隊,隊員基數大,技術有保障,成員高素質,執行力強、競爭力強。
3.地方支持,保駕護航“益購代捐”
“益購代捐”團隊與程家溝希望小學簽署了《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并且多次走訪佳縣縣團委,與團委書記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益購代捐”社會指導教師邱超擔任程家溝希望小學副校長兼佳縣團委副書記,以確保地方支持的長期性與高效性。“益購代捐”團隊從成立之初至今,已經幫助佳縣當地售賣了數量可觀的農產品,為獲取地方支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地方支持的穩定性、持續性,也進一步推進了“益購代捐”的發展。
4.賬目透明,收益公開可查詢
“益購代捐”獲取收益后的支出由三部分組成,即平臺管理費用、公益活動費用及團隊成員參與公益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費用。“益購代捐”擁有自己的銷售平臺和企業公眾號,后面會陸續開通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知乎等其他新媒體賬號,通過互聯網,把團隊的每一筆支出和開銷公布于眾,接受消費者和網絡民眾的監督,做到賬目百分百透明,以增強團隊的公信力和市場競爭力。“益購代捐”的支出費用以團隊的可持續、規模化發展為出發點,這就保證了賬目公開透明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5.實地考察,貨源綠色無公害
“益購代捐”所有貨源地都以團隊成員實地考察為準,為確保調研考察真實性,團隊成員會不定期前往相關農戶田地進行隨機抽樣,并與當地農戶建立聯系,讓其定期發送農作物生長照片和視頻供消費者監督。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更加注重飲食是否綠色、環保、無公害。“益購代捐”團隊通過實地調研,為消費者節省精力,實現產地至餐桌的“一條龍”服務。
6.“三位一體”,實踐育人益處多
“益購代捐”的“三位一體”實踐育人模式,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潛移默化,助力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益購代捐”的“三位”分別指“做鄉村留守兒童的守望者”,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奉獻意識;“電商助力鄉村脫貧攻堅戰”,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將公益活動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平臺”,公益活動感染力強、影響力大,可用其助力高校實現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的目標。“一體”是指將這三方面內容的指導思想融為一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益購代捐”的“三位一體”實踐育人模式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枯燥乏味,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新路徑,并且具有良好的可復制性。
“益購代捐”面臨的挑戰
“益購代捐”的發展前景機遇與挑戰并存,所面臨的挑戰由外部挑戰和內部挑戰兩部分組成。
(一)外部挑戰
互聯網發展速度日新月異,電商平臺層出不窮,從淘寶、天貓、京東,再到后起之秀拼多多,他們憑借自己的平臺特色將電商市場進行了分層分割占有,基本涵蓋了各類消費群體。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更是火遍中國,短視頻平臺也從中占據了一部分市場份額。這些平臺資金雄厚,粉絲眾多,占有市場份額大,競爭力強。“益購代捐”作為新興力量,雖然在發展進程中有了可借鑒經驗和學習范本,但是想要分得一部分市場份額,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不容忽視。
(二)內部挑戰
外部的大環境壓力重重,內部的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第一,“益購代捐”團隊自身建設的局限性注定了農產品的銷售只能以農戶種植或養殖的產品為主。而農戶自身知識、能力及經濟實力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靠天吃飯,以身邊人種植的農作物為參考對象,這就降低了農戶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和了解市場需求的及時性,就會導致團隊在售賣農產品的時候陷入一種被動狀態,不利于“造血”功能的順利進展。第二,“益購代捐”團隊成員以理工科為主,缺乏教育學專業及心理學專業的成員。團隊成員更擅長的是專業技術的學習和培訓,在與鄉村留守兒童交流的時候,情感感知的敏感度會相對較差,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缺乏專業知識。第三,“益購代捐”初期影響力較低,缺乏學校強有力的資源支撐。“益購代捐”團隊成立初期力量薄弱,缺乏資金支持,雖然平臺通過銷售農產品獲得了一定經濟收益,但是經過為留守兒童過集體生日、捐贈圖書、暖冬行動等活動,經費已經所剩無幾,無法為團隊的擴大和發展提供支持,這是一個難題,短期內難以得到充分解決。
“益購代捐”的提升路徑
“益購代捐”把助農、守望留守兒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相結合,創建了“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
第一,實地調研考察,打造品牌特色。“益購代捐”產品具有地域性,必須嚴格把質量關,因為銷售的不僅僅是商品本身,還包括產地文化元素。全部農產品以團隊成員實地考察結果為依據,以確保產品質量;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結合自身專業優勢,把產地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結合“益購代捐”理念,為產品設計特有的文化符號,以打造品牌特色,提升市場競爭力。
第二,整合人脈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益購代捐”是在傳統電商啟發下出現的產物,要想分享市場,首先得學會資源整合。高校大學生來自祖國各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社交網絡,通過動員在校大學生參與“益購代捐”公益活動,整合學生背后的社會資源,助力產品的宣傳和銷售。與此同時,團隊還展開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組合宣傳和售賣。線下結合大學生的地域性展開分散式宣傳,后期通過企業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把線上和線下的資源連接起來,從而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
第三,開展跨校合作,提升綜合實力。西安郵電大學是一所理工類院校,注重學生技術培養,但在文化修養、心理研究等領域的實力較薄弱,為此團隊特聯系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及西北政法大學,展開高校合作,相互促進、相互學習,以提升“益購代捐”志愿服務團隊的綜合實力。在此基礎上,還融入了心理團體輔導、民事法律咨詢、鄉村基礎教育及英語專業培訓等內容,提升了項目的競爭力。
第四,愛心積分兌換,引流社會力量。“益購代捐”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消費者的購買力。為了固化現有消費群體,擴大新的消費圈,團隊推出了“愛心積分兌換活動”,即用戶購買該系列農產品后會獲得相應的愛心積分,積累了一定量的愛心積分后即可兌換陜北困境兒童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及感謝信等,讓“益購代捐”的消費者親身感受他們的消費公益,從而幫助團隊引流社會力量,進一步擴大力量。同時,對于大單客戶,還會邀請他們去幫扶地進行實地考察,幫助項目樹立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千友,蔡光澤,陳瑤.社會資本視角下“以購代捐”精準扶貧模式研究——基于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實證分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20-25.
[2]劉智勇,吉佐阿牛,吳件.民族地區扶貧的“興業難”與政府扶貧模式研究——基于涼山彝族自治州M村的實地調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0(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1).
[4]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3):269-278.
[5]張琦,張濤,賀勝年.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民族地區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1).
[6]張躍平,徐凱.深度貧困民族地區貧困特征及“扶志”與“扶智”的耦合機制建設——基于四川甘孜、涼山兩州的調研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
作者單位:西安郵電大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