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地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發展問題探析
作者:陳玉瑩
發布時間:2021-06-30 10:05:0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當前,陜西地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迅速,家長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而學前教育藝術領域課程更是備受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如此,為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挑戰。藝術領域課程是學前兒童接觸藝術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在促進學前兒童綜合發展、培養學習興趣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與技能,教師應靈活應用專業知識,提高藝術領域課程的教學效率與質量。本文主要對陜西地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發展問題做了詳細分析,以期為提升陜西高職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專業 藝術領域課程 發展
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分析
1.目標
引導學前兒童初步感知藝術領域,使其喜歡藝術環境,感受藝術美,通過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勇于表現情緒情感。
2.內容
指引學前兒童感觸周邊環境與生活中美好的人與事,以豐富的感性經驗與審美情趣調動其表現美與創造美的積極性。在藝術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前兒童的個性特征與需求進行引導,促使全部兒童都能感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為學前兒童提供更多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以各種藝術形式呈現自身情緒、情感、感悟、想象,尊重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應肯定并接納其獨特的審美觀與表現形式,積極分享他們所創造的快樂。教師在支持、鼓勵學前兒童積極參與藝術活動、勇于表現的同時,還要幫助其提高表現技能與能力,對于具有天賦的兒童則應特別注意發展其藝術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前兒童靈活應用周圍物品或者廢棄材料進行玩具、手工藝品制作,以美化生活,或者開展相關活動,隨后教師要為兒童創造呈現作品的條件,引導兒童相互交流、彼此欣賞。
3.指導要點
藝術是執行、落實美育的重要途徑,需有效發揮藝術情感的教育功能,以健全學前兒童的人格,避免過于注重表現技能或者藝術活動結果,而忽略了學前兒童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與態度傾向。學前兒童的創作是其表現自我認知與情緒情感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支持其富有個性化與創造性的表達,不能過分強調技巧與標準化要求,讓他們自由發揮。學前兒童的藝術活動能力是在勇于表現中不斷構建而發展的,教師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調動學前兒童對于美的感受與表現,使其提高審美能力,能深層體驗自由表達與創造的快樂。
陜西地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發展現狀
1.課時設置比例失衡
就陜西地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而言,藝術領域課程結構呈現出不科學、不合理的傾向,其中,課程課時分配合理性不足,存在一定缺陷,課程失衡現象嚴重。比如手工與玩教具制作課程的課時安排為54個學時,在第四個學期之內會全部結束。而手工與玩教具制作課程的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與學之間必須安排既定時間進行實踐練習,但是部分學校每周只安排2~4個課時,對學生進行集中式教學,導致學生的實踐訓練時間明顯縮短,呈現出課時安排過于密集、學習效率與質量下降的不良現象。此外,手工與玩教具制作課程應劃分為材料與玩教具兩個板塊,在兩個學期內完成,所以課時設置實際上應為72個學時,這樣教學工作任務才能安排得更合理。
2.藝術領域課程缺乏有機交互與貫通
在傳統的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教學模式下,各課程彼此獨立,課程間缺乏有機聯系與交互,使得實際教學中很容易出現知識孤立、片面、遺漏等現象。藝術領域課程體系大多傾向于技能技巧類課程,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理論教學相對欠缺,這也是課程框架構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過于極端化、片面化
目前,陜西地方多數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普遍存在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第一,技能型與技巧型教師的培養,即重視學生藝術技能與技巧的練習,使其能歌善舞,具有很強的行動力;第二,理論科研型教師的培養,即重視學生觀察、認知、研究、思維、情緒情感等多方面素養的培養,而這一理念又減少了對實踐技能訓練的關注。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都太過于極端化、片面化,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陜西地方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發展策略
1.改革課程模式
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教學改革中,僅依賴于教材完成教學任務是不夠的,學生畢業后直接成為一線教師的難度較大。高職院校應根據藝術領域課程的教學目標,適當開放課堂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真正掌握學前兒童專業藝術領域課程活動指導的精華。
(1)訓練。通過“每課一練”的教學模式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領域課程教學資源,教師應明確指出,演練學生為學前教師角色,其他學生則為學前兒童,以此開展演練模擬。學前兒童藝術領域課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手指游戲、兒歌、創意美術、音樂游戲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其所從事的工作對象都是學前兒童,因此,應依照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需求設計藝術活動。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學前兒童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偶發問題,這些教師都應引導學生進行多方思考與探索。“每課一練”教學模式在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中的開展,可使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積累豐富的藝術活動資源與經驗,從而在以后的幼兒園教學工作中輕松設計教學活動、掌控課堂節奏,還可提升學生教學能力與心理素質的綜合發展。
(2)自學。自學能力培養對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十分關鍵,為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陜西地方高職院校根據實際需要創新、改革了自學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期刊等多種途徑,查詢、了解與幼兒園藝術活動設計相關的資料、方案,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享、分析各類資源,對其進行歸納總結,隨后在組內選出最優秀的幼兒園藝術活動設計方案并生成報告,在班級內與其他同學、教師共同討論。自學過程既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權,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
(3)創意。學生通過教材、文獻積累了大量理論知識,掌握了幼兒園藝術活動設計思路、理念、方案,可基于此以拿來主義思想設計不同類型的幼兒園藝術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然后以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活動評價分析,從而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優化設計方案。
(4)實踐。幼兒園在職教師對于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教學最具有說服力,其經驗豐富、能力較強。因此,高職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中,可邀請在職教師進入課堂,為學生傳輸經驗,講述與學前兒童藝術活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有效提升綜合能力。
2.構建藝術素質與學前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相關標準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師應以學前兒童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進行終身學習。教師職業素養可劃分為三大維度:第一,師德與理念,對幼兒教師職業的認知、對學前兒童的態度及行為、對幼兒教育的主張理念等提出了較高要求;第二,專業理論知識,即熟練掌握學前兒童發展相關知識、學前兒童教育知識及部分通識性基礎知識等;第三,專業專項能力,即必須具備環境設計、情境利用、生活組織、保育教育、藝術教育活動設計及引導與實施等多項能力。藝術領域課程是實現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也是將理念轉變為實踐的基礎路徑。當前,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不斷創新探索,建立了兼顧藝術素質與學前教育的課程體系,主要包含以下模塊。
(1)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關鍵目的在于促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思想、遵守法律道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團隊協作精神。具體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等。
(2)藝術素質。藝術素質模塊旨在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音樂、美術、舞蹈、文學等多項藝術理論基礎知識,構成相對健全的藝術教育知識、能力及素質,具備良好的藝術教育技能與能力,并能在某項藝術領域內形成特長,且可基于學科專長實現多門藝術的整合。為了凸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藝術素養與藝術教育能力的培養,陜西地方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適當增加了藝術領域課程的課時比例,學生入學之后,專業教師會與學生深入討論,幫助其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業要求與就業方向等形成初步了解,允許學生就自身藝術素質選修專業課程,以明確就業方向。具體課程為鋼琴、美術、舞蹈、樂理視唱練耳、兒歌即興伴奏、兒歌視唱、兒童舞蹈、表演藝術、聲樂等。
(3)教師教育。教師教育模塊旨在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概況及教育理論知識,了解教育教學的規律、特征,培養其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觀,并具備良好的學前教育教學能力。具體課程有文化素養、職業道德、學前兒童發展科學、兒童行為觀察與指導、學前兒童教師口語、兒童游戲指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語言教育、藝術教育等。
(4)創新創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不斷進步,國際上已逐步形成了創新創業型人才為第一戰略資源的共識,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趨勢。部分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以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幼兒園、早教中心、藝術培訓機構等相關就業領域的運營管理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其具體課程包括奧爾夫音樂教育、蒙臺梭利教育方法、幼兒園運營管理、創業就業、創意美術等。
(5)綜合實踐。相關標準指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需注重社會實踐與教育實習,除課程實訓之外,還應在實踐課程模塊納入認知實習、專項實訓、跟崗與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要面向幼兒園、早教中心、藝術培訓機構等進行開放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課程中有美術、音樂課程,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幫助他們掌握理論知識,并能切實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之中。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制訂幼兒園藝術活動目標,再設計具體活動項目,使其能順利實施藝術活動,在藝術活動實踐中提高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將課堂轉變為答疑解惑的載體,而非單純知識傳輸的陣地;要引導學生將藝術領域課程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應用于一體,通過實習見習、觀摩點評、與在職教師交流等方式實現自我提升。具體的藝術領域課程為:美術教育包括繪畫、手工、美術欣賞、環境創設等;音樂教育則有唱歌、音律、音樂欣賞、音樂游戲、音樂節奏等。
參考文獻:
[1]葉曉霞.高職院校在藝術設計領域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用研究——評《構成藝術設計》[J].新聞愛好者,2018(11):后插22.
[2]毛靜.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領域中音樂技能教學與實踐研究[J].黃河之聲,2020(1):118-119.
[3]涂遠娜.生態觀視角下贛燈彩文化在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10):44-45.
[4]王金利.淺析影響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發展的因素及優化途徑[J].時代教育,2014(4):159-160.
[5]李興娜,初可敬.高專學前專業藝術領域活動指導課程教學模式探析[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10,11(3):83-84.
作者單位: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