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潤澤人生 教育開啟未來
——漢中市漢臺區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發布時間:2021-07-05 10:33:56 來源:?漢中市漢臺區教育體育局
近年來,漢中市漢臺區始終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文件精神,致力打造“融合、行知、潤澤、共長”勞動教育新生態,豐富五育融合內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級融合“立責”
堅持從勞動教育理念、課程、陣地融合著手,推動勞動教育與教育綜合改革配套實施、素質教育有效銜接、核心素養同步提升,扛牢勞動教育責任。一是理念深度融合。漢臺區持之以恒推進勞動教育,深入研讀《意見》《綱要》等,進一步統一勞動教育思想,擺正勞動教育位子,凝聚社會各界理念共識,印發《漢臺區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把勞動教育作為立德樹人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硬核要求、人才培養內在要求,通過綜合施策,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獲得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補齊勞動教育短板,構建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大勞動教育觀。二是課程有機融合。準確把握勞動教育內涵要求,在常規設置種植、養殖傳統課程的基礎上,開設工業、現代服務業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勞動課程,促進傳統與現代、行業領域課程的融合;在其他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勞動態度,規范的勞動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學科融合,強化“勞育課程”“課程勞育”兩者并重。三是陣地內外融合。2016年緊抓漢臺雙高雙普、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區創建機遇,實施標準化勞技課教室全覆蓋,各學校利用區角園地、開闊空地建設勞動實踐基地,打造小規模的種植園、養殖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雛形初顯。高標準建設漢中市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現已建成無土種植、虛擬VR體驗等室內場館,烘焙、金工、木工、電工、陶藝、布藝等勞動技術實踐教室正在打造中;推進城鄉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共建共享機制,破解城區學校用地困難,緩解農村學校經費、人才緊張問題;依托徐望、河東店的獼猴桃、柑橘等特色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公司、養殖企業和高新產業園區等,建立共享勞動實踐基地和體驗場館20余家,涵蓋學農、學工、服務業、眾創空間等內容,以政府之責、教育之責、社會之責推動勞動教育落地走實。實現城區、農村和校內、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大融合,形成資源互補、內容多元的勞動教育新局面,滿足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
三課行知“立身”
漢臺區以課程建設為抓手、課堂教學為陣地、課題研究為引領,不斷積累勞動教育經驗、探索育人路徑、提高育人實效。一是立足課程標準。打破體力勞動代替勞動教育傳統固化思維,強化教師正確的勞動教育理念,印發《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培訓實施方案》,采用學習交流、外出培訓、骨干引領等方式重點加強勞動教育課專業教師培訓,由省級名師、名校長牽頭,成立小學、初中、普高、職高4個學段課程研究小組,完善課程內容設計,細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環節,確定小學啟蒙認知、實踐鍛煉;初中知技提升、意識養成;高中職業體驗、意志磨煉;職高專技發展、創意物化學段目標要求,并延伸至幼兒園,在五大領域中滲透勞動教育啟蒙思想,打造循序漸進、相互銜接、立體互通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體系。二是聚焦課堂教學。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嚴格落實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要求,將勞動教育這條主線貫穿中小學教育始終,使勞動教育進計劃、進課表、進評價;從面上統籌實施,有機融入綜合實踐課、地方課,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開展手工制作、班級文創、創造發明、室內美化、成果分享等具體勞動教育實踐,采取“理論+實踐”的點線面結合方式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三是突出課題研究。“問題即課題、教研促教學”,緊扣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傳承求新,兼顧使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推進勞動教育系統開展。區教研室去年單獨立項勞動教育類課題12個,涵蓋“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服飾特色”“非遺課程”“漢文化課程”“勞動+”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傳統與時代共存、極具地方特色的勞動課程專項研究,以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立身行己,促使學生知技雙提、知行雙促,知行合一。
三方潤澤“立心”
統籌社會力量、盤活多方資源,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參與協同育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三位一體綜合育人,促進學生心智、心力、實操全面發展。以學校為主導,著力上好勞動教育必修課。完善區、校兩級勞動教育教研組,堅持問題導向,關注內在需求,挖掘本地資源,開設勞動DIY、學工學農職業體驗、科技創新體驗與實踐等勞動實踐類課程。在勞動周、主題月上進行勞動成果展示分享,將校內勞動任務盡可能歸于學生。以家庭為基礎,引導上好勞動教育常態課。強化家校共育、轉變家長觀念,凝聚教育合力,讓家長成為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根據學生年齡學段特征,將家庭作業分為“自理、樂做、善創”三大板塊,分層制訂家庭勞動任務清單,使家庭勞動成為常態課程,提高學生責任擔當、獨立自主意識。以社會為依托,聯合上好勞動教育公共課。各鎮(街道)、各單位部門、群團組織,從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的角度支持和推動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區衛生小達人、交通小警察)、公益勞動(景區講解、公交保潔)、美麗鄉村建設(環境宣傳小先鋒);充分挖掘社區、行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等可利用資源,共建勞動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農業+”“工業+”“科技+”“服務+”等多形態的漢臺勞動教育實踐集群,立足“家—校—社”多維立體勞動實踐資源庫,科學包裝策劃研學路線,滿足學生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研則研需求,目前已經與漢中物流工業園、漢中寸草心服裝有限公司等86家企業建立掛牌勞動教育基地;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員擔任勞動實踐兼職教師,建設專兼結合教師隊伍,增強學生感受體驗、價值追求。同時,進一步完善督導、做優評價,建立以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督導考核“指揮棒”,對學校勞動教育開課率、學生勞動實踐組織、教學指導、保障措施進行全面督導;探索學生勞動教育“積分制”評價管理,勞動教育評價等級納入綜合素質檔案,作為學生學年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以“三課”路徑,培養樂學之心、善學之心、能學之心,構建“感知生活、感悟生命、感恩自然”自我教育模式,勞動品質浸潤挺拔靈魂。
三愛共長“立德”
近年來,漢臺區以勞動教育為“密鑰”,“解鎖”五育密碼。以勞動過程塑造人格品質,把習慣培養作為愛生活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勞動主動性;以勞模精神領航價值取向,結合道德與法治、思政課開展勞動品德教育,解讀勞動人民所蘊含的勞動品質;以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為思想領航,啟迪學生樹立勞動平等、勞動光榮、勞動美麗的勞動觀。把情懷、擔當作為愛國愛家的落腳點,利用專題教育、研學拓展和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感受西漢高鐵、安康機場、西商高速等本土大基建背后,陜南人民不甘落后,讓天塹變通途的奮斗精神;體會漢中本地三線企業建設史、制造裝備、金屬冶煉、人工智能等推動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國防、科技力量,激發學生勞動自豪感,懂得勞動偉大、創造美好未來的道理,讓勞育與德育和諧共生,完善學生人格。
漢臺區圍繞“國家中小學勞動教育試驗區”創建目標,緊扣“課堂、基地”建設,實施“研學尋根、勞模傳承、科技創新”主題活動,構建“全方位支持、全課程融入、全社會參與、全流程評價”育人模式,以漢臺勞動教育新生態,推進陜西教育強區建設。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