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榆林高新第三小學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基本原則,秉持“為師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積極進行“課堂革命”,構建了以師生人生幸福為原點,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學生本位、唯美愉悅、生活指向、自主自然、和諧溫暖、注重過程、重視生成、尊重差異、開放多元為價值取向的“幸福課堂”,努力讓課堂教學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從教育哲學視角來看,“幸福課堂”的本質內涵與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幸福課堂”是學生本位的課堂。在當前普遍崇尚科學知識和技術理性的背景下,學校教育過分注重學科知識傳授而忽視了人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完善,導致學生信仰和道德缺失。正如德國教育家普朗格所言: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成知識,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有悟性,卻沒有靈魂;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有活動,卻沒有道德愿望”。教育教學工作不能只重視知識教授,而應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不僅要注重認知目標的達成,更要關注學生態度的生發、情感的滋養、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關注學生整體生命的健康成長與生活幸福。

幸福課堂圍繞“學生”“學習”展開,是學生本體、學習本位、學教合一的課堂。不論是課前、課中、課后,還是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教師都要把學生的思維、感受、情感、幸福等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考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組織等,力求做到“學為中心”。另外,需要教師秉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舒展生命”原則,按照“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應有發展,都能夠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

“幸福課堂”是唯美愉悅的課堂。幸福是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是一種美好的心理感受。課堂教學不能僅追求完成知識講授任務和預設的教學內容,更是在學生學到知識、獲得能力的同時,使其享受課堂上美好、溫暖、輕松、快樂的時光,有幸福的情感體驗,獲得積極的價值觀念沖擊。這就需要教師設法讓課堂上一切東西都帶有快樂、歡愉的要素。在師生對話交流中獲得快樂體驗,在同學互助中獲得美好感受,在教師肯定中獲得自我實現,在教師的教學機智、優美語言、優雅風姿中獲得美的享受。

課堂教學要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要求教師從每個細節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選取、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方法采用、教學活動組織都要體現出“藝術性”和“專業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美”“過程美”“方法美”“語言美”“神態美”,讓師生共同在一種心曠神怡的唯美場域中詩意地進行教與學,有滋有味地進行美的創造、美的感知、美的體驗、美的回味,有聲有色地體驗和享受課堂的快樂與美麗。

“幸福課堂”是生活指向的課堂。幸福教育秉持“一腳踏入生活,一腳邁向未來”“給學生一張幸福生活護照”的理念。因此,幸福課堂需要體現生活特點、植根于生活。課堂教學只有植根于社會生活,才能使學生感受知識生成和應用的過程,理解知識的意義;才能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才能讓學生用自己的視角去覺察生活、感悟生活,從而學會生活;才能使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進而很好地融入社會。

幸福課堂要植根于生活,需要做到“用生活做基礎,以生活為目標,把生活當課堂”。用生活做基礎,就是課堂教學的資源要來自于生活,活動設計要有生活化情景,教學組織要有游戲化的活動。以生活為目標,就是通過教學,教給學生幸福生活的知識,賦予學生幸福生活的技能,激發學生創造幸福生活的愿望,引導學生確立幸福生活的理念,進而獲得幸福人生。把生活當課堂,就是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為指導,設計課堂教學的方法、活動、組織等,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把生活實際搬到課堂上,讓課堂教學生活化,帶有濃濃的生活氣息,讓課堂與生活渾然一體,幫助學生形成生活化的思維方式、學會生活化的人際交往、養成生活化的學習習慣、提升生活化的社會能力,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

“幸福課堂”是自主自然的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在不知不覺、輕輕松松、自然而然中,讓學生得以發展。要實現“不知不覺、輕輕松松、自然而然”的教學境界,需要靠“活動”支撐,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支配時間、自由活動空間。據調查,不少教師課堂教學預設性的設計太多,課堂活動只是按照自己的設計推進,同時太過于注重教會知識,忽視學生自己的活動經驗和切身體會。這樣的課堂,學生能夠學到一些書本知識,失去的是靈性、感情、能力等。幸福課堂主張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自由活動空間,讓教育在活動中自然發生,讓幸福在教育中自然生成,讓知識和能力在活動中自然習得,讓學生在游戲化的活動中自然成長,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幸福課堂,這樣的學校才是真正的幸福學校。

“幸福課堂”是和諧溫暖的課堂。教學的過程實質上是師生生命和情感相互交融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和精神與思維和諧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一個自由、民主、輕松、愉悅的環境來保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從教學的空間環境上,如教室布置、桌椅擺放、師生距離等方面創設一個生態化的環境,而且要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營造一個民主、安全、愉悅、輕松而又不失緊張的環境,一個師生互動、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人文環境。這需要教師確立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形象,在課堂上真正與學生建立起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平等關系,以朋友身份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與真切幫助。

幸福課堂需要營造良好人文生態環境,構建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本化活動場所,設置有利于學生個性養成、品行塑造、能力提升、人格健全的良好環境,提供輕松、民主、和諧、平等、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置身于“家”一樣溫暖的課堂之中,體驗到學習生活的美好,享受幸福的課堂生活。在和諧、溫暖、美好的課堂環境下,良好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潛能得以激發,正直人格得以養成,奮斗精神得以樹立。

“幸福課堂”是注重過程的課堂。只有經過質疑、判斷、選擇、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一系列體驗活動,學生才能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到獲取和應用知識的方法,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對學生能力、智慧、性格、情感、習慣等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所以,需要教師確立“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的意識,把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放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所有學生都充滿著期待,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機會,都能夠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幸福課堂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強調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活動,并不是說教師把活動安排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教師能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多給學生留些探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有價值的活動中發展思維、獲取知識、養成習慣、形成良好品質和人格。

“幸福課堂”是重視生成的課堂。課堂教學是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預先做出周密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具有境遇性、不確定性、非程式性特點的動態生成過程。不管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有多么嚴謹,只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把學生身心幸福放在首位,課堂上就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情況或者“問題”。教師能否敏銳發現并及時妥善處理這些意外問題,使之變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是檢驗教師綜合素質高低和是否具有教學機智的分水嶺,也是課堂教學能否精彩、能否讓學生幸福的關鍵。幸福課堂強調重視課堂生成,要求教師要能根據教學實際隨時改變教學計劃,調整教學活動和進程,及時妥善處理課堂生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執行預先準備好的教案。

“幸福課堂”是尊重差異的課堂。由于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以及個人天賦的不同,導致學生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的差異。幸福課堂認為,學生“只有差異,沒有差生”,要求教師確立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的觀念,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差異,利用好這些差異,視差異為財富,把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實施有差異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有相應的進步和成長,都能夠成為自己。

“幸福課堂”是開放多元的課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課堂教學改革一定會呈現出多元化、開放化、自主化趨勢。這不僅需要廣大教師有開放的心態和良好的思維方式,而且要把這種開放的理念付諸教育教學實踐中,不管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還是教學環境等,都應該是多元的、開放的,而不是程式化、封閉化、單一化的。因此,幸福課堂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按照自己的設計有效組織教學,又要靈活機智,隨時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和課堂情境,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使教師的教授能夠很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評價上,樹立“多一把評價的尺子,社會就多一個有用的人才”的觀念,對學生進行多途徑、多角度、多層次、多標準評價。在教學內容上,倡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自然,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的“教材”。但是,開放不是漫無邊際的聯系、拓展和自由發揮。開放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課堂教學的開放必須圍繞這個中心展開,而不能為開放而開放。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高新區第三小學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