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三秦大地上立德樹人
——陜西“三個課堂”之“第三課堂”的思與行
發布時間:2021-10-28 10:33: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今年自“課堂革命·陜西行動”以“三個課堂”為著力點深入實施以來,陜西各地各校充分利用“第三課堂”,打破時空界限,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與自然,通過各種活動體察民情、社情、國情,體悟家國情懷,肩負起時代使命。
安康市平利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
把勞動教育寫在大地上
安康市平利縣立足生態資源、人文資源、旅游資源,堅持把勞動教育寫在大地上,融入生活中,打造富有陜南特色的“第三課堂”。
強化統籌提站位。該縣委縣政府把勞動教育以及研學旅行作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重要講話的重要抓手,切實抓緊抓好。印發了《平利縣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平利縣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方案》,多次召開政府常務會、縣長辦公會,研究部署勞動教育和研學實踐工作。整合發改、交通、住建、文旅、自然資源等部門項目資金近2000萬元,配套建設研學基地的道路、公廁、停車場、排污管網等基礎設施,截至2021年5月,3個省級研學基地、1個市級研學基地全面投入運營,2個市級基地營地建設全面開工,累計接待縣內外中小學學生1萬余人次。
“五小工程”育新人。以“五小工程”為主題,開發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實施“小能人”“小農人”“小工匠”“小藝人”“小紅星”工程,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
三方結合聚合力。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教育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科學設計校內外勞動課程,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系統學習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全縣共配備學校勞技教室46個,建成市級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4個,市級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學校5個,省市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6個;發揮社會的支持作用,探索“農業+”“工業+”“科技+”“生態+”勞動教育及研學實踐模式,有效撬動民營資本近2億元建設勞動教育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五個堅持強保障。堅持一個領導小組統籌,成立了以常務副縣長任組長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研學實踐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研學實踐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堅持一名縣級領導掛帥,統籌負責各研學基地的項目建設、課程開發、運營管理等工作,定期召開辦公會安排部署研學旅行重點工作。堅持一個工作專班負責,為每個基地組建一個工作專班,全面負責研學基地的運營管理、課程開發等工作。堅持一名資深校長牽頭,每個基地配備一名管理經驗豐富、退居二線的校長擔任基地研學校長,提升研學基地服務保障水平。堅持一名業務骨干指導,每個基地落實一名業務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省市級教學能手,全面負責各基地研學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基地研學輔導員的業務培訓。

西安高新區:
走進高新企業領略科技魅力
西安高新區發揮科技產業優勢,與三星、華為、比亞迪、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知名企業、科研院所攜手,成立科技報國等多個實踐基地,開設“科技+”“企業+”課程,開展中小學“科技未來星”學生科技培養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前沿科技,親身參與科學研究,在內心種下一顆科技強國的種子,激發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期待他們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學會建設世界。

陜西省西安小學教育聯合體:
時間軸下的“72+”實踐項目
陜西省西安小學教育聯合體設計了“第三課堂”的課程體系和相應的評價體系。
“第三課堂”課程體系主要體現為時間軸下的“72+”項目。時間軸即以學期為時間單位。“72+”項目體系,“7”指七大體系;“2”指采用家庭親子(或同伴同行)、學校集體兩種方式按高、中、低學段差異實施。七大體系分1個基礎項目和6個主題項目。基礎項目為參與勞動實踐,由學生自主選擇家務勞動、社區勞動、社會勞動以及科技創新勞動等。六個主題項目為:走進博物場館、融入廣闊自然、觸摸工業科技、追尋紅色基因、體驗民俗特色、感悟文化藝術。六個主題項目中每個項目至少涉及12個小項目,總項目數為72。學校還倡導孩子們在“72”項目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項目拓展,故為“72+”項目體系。
在實施過程中注重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即采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四元評價維度。每年“勞動基礎評價”+“多元主題評價”,滿星為120星,累加100星以上者獲得學校“知行合一”獎章及實踐活動優秀者獎狀;如果自主完成項目較多,超出學校要求,每年累加120星以上者獲得學校“知行合一”文創手提袋,累加150星以上的同學獲得“知行合一”校長獎(學校文創T恤)。對積極探索的班級,學校也將對班主任進行獎勵,并授予“實踐活動優秀班級”稱號。
榆林高新第一小學:
月月主題實踐精彩紛呈
榆林高新第一小學立足校情、學情,凝聚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第三課堂”以“每月一事”為抓手,讓學生走出校門,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之花盡情綻放。德育處每月圍繞一個主題制訂實施方案,各年級各班根據每月主題設計系列教育活動,內容涉及節儉、守規、環保、公益、勤勞、審美、健身、友善、好學、感恩、自信、自省等12個主題,如開展“保護母親河”植樹活動、“紅色基因代代傳”實踐活動、科技館研學和綜合實踐基地實踐活動、走進陜北民歌博物館等。通過主題宣傳、主題閱讀、主題實踐、主題展示四個階段完成。
比如,四月圍繞公益主題,班主任組織學生搜集有關閱讀內容。召開“清明節”主題隊會,了解認識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中犧牲的英雄事跡。結合清明節、世界地球日等節日開展公益實踐活動。“紅領巾志愿者”走進米脂縣楊家溝管家咀小學,走進榆林敬老院、星緣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為貧困兒童捐贈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為老人送上牛奶、蛋糕等物品,積極參加衛生清潔、整理床鋪等志愿服務活動,從小播撒愛的種子。組織學生走進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民俗博物館等,厚植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增強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楊凌高新小學:
探尋農業發展的奧秘
學校地處楊凌,依托楊凌農科特色和家長資源,探索形成了“第三課堂”的一些亮點工作。
打造“我是后稷傳人”德育品牌實踐活動。學校緊緊依托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農科教資源優勢,通過“六個一”活動,積極探索富有特色的德育實踐途徑。“看一看”:參觀教稼園、人工降雨大廳、農業科技博覽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等農業科技實踐基地;“訪一訪”:開展“紅領巾尋訪——感動你的家鄉人”活動,尋訪楊凌著名農業科學家、院士;“聽一聽”:聘請農業專家、教授、家長來學校開展科普講座活動;“認一認”: 編寫6本“植物辨識”校本教材,舉辦植物辨識大賽,讓孩子們認識不同植物不同的生長形態及特征;“做一做”:自己親手種植、采摘、收獲,用五谷雜糧做成五谷畫;“講一講”:開展“博覽園小小講解員”活動,義務宣傳農業科普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楊凌,讓農科城這顆綠色的種子根植在每個人的心中。

隨著學校以農業科技實踐活動為特色的德育活動廣泛開展,孩子們在獲得真實體驗的同時,也掌握了多種實踐技能,懂得了如何采訪、調查,如何與他人團結協作、共同學習、攜手成長。隊員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油然而生。
連通三級家委會協同育人。學校班級、年級、校級家委會,每學年第一學期都會換屆選舉,家委會架起了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橋梁。親子游戲、體育比賽、秋游、踏青、參觀和植樹等研學活動在40個班級遍地開花,精彩紛呈。如,有家長是消防員,便組織消防官兵,專門為孩子們講解消防器械,進行消防演練。有家長開水廠,邀請孩子們參觀純凈水生產車間。還有在高校當體育老師的家長,設計了親子游戲,組織孩子們到西農大校園操場參觀。有家長組織孩子們到烈士陵園祭奠,去福利院做義工,到田間地頭采摘……三級家委會,讓社會上的資源最大程度地服務學生,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合作共育的目的。
商洛中學:
與市家庭教育學會牽手搭建平臺
商洛中學積極與市家庭教育學會專家團隊緊密合作,讓學生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走向更加廣闊的“第三課堂”。一是建立商洛市兒童福利院、商州區劉灣敬老院等社區服務基地,定期組織開展志愿服務。二是在商洛市科技館、商洛市氣象站等單位建立科技研學基地,開展研究性學習。三是與高等學校合作培養創新人才,近三年選派了300余名學生到北京大學研學,讓學生長見識、長才干。
漢中市洋縣青年路小學:
不同職業體驗 遇見“未來的自己”

按照中省對勞動教育的部署,漢中市洋縣青年路小學對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落實,在校內開辟種植園;在校外聯系綠豐園、白云農場等現代農業企業建立了勞動教育基地,并且和超市、醫院、交警隊、環衛站、洋縣酒廠等多所單位建立職業體驗基地,開發了“四級”勞動課程(學校勞動、家庭勞動、農業勞動、職業體驗)。職業體驗是其中的特色課程,讓學生走近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傳承與弘揚好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同時暢想自己未來職業。如“我當城市美容師”活動,學生們化身環衛工,一起清掃街道為民服務;高鐵開通時,組織學生到高鐵站了解高鐵的運營管理工作;縣融媒體中心成立后,學生走進融媒體中心,當起了新聞主播、記者、導演和編輯;還有跟著園丁一起學習修花剪草……
(馮麗整理)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