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下的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改革
作者:申 恒
發布時間:2021-11-04 15:39:0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絲網印刷是一門集藝術、技術、材料、工藝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及實用性,其教學目標也明確指出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絲網印刷的教與學適應市場與企業的需求。本文以創新創業為教育背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利用校內實訓條件,積極進行絲網印刷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改革。首先,分析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次,探討當前絲網印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出絲網印刷課程改革的有效策略,以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探索有效且實用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 絲網印刷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院2020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20B41)。
隨著經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前社會對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廣,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社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實行高校的分類管理——推動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此外,國務院和教育部近幾年下發多部文件都指明要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鑒于此,作為人才培養重地的高校,其教育必須和當前的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相吻合,要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出調整,以順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絲網印刷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絲網印刷是一門集藝術、技術、材料、工藝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及實用性。印刷作為產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和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乎一個品牌的存亡。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當前的創新創業教育背景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從理論型教學轉變為實踐型教學,將單線索、循序漸進的知識講授轉變為以實現個性化教學、提升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助于學生拓展學習的廣度。在教學組織框架上,教師將絲網印刷課程的基本知識講授和設計問題相結合,講授優化印刷基本知識的同時,構建一套涵蓋學校、文創產品、市場需求等內容的知識應用體系,同時,增加學生的校內外實踐機會,強化其掌握知識的深度,順利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有效轉換。
2.有利于實現研、學、產的緊密結合
基于“雙創”視角下的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教學培養模式,面向多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發展要求,教師不斷探索適合絲網印刷課程的新型教學模式,根據當今社會和企業對設計型人才的需求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重點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鍛煉,縮短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距離,真正實現研、學、產的緊密結合,實現學校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3.有利于轉變課堂主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絲網印刷課程的改革主要是指通過優化教學內容設置、改進教學模式等對常規教學進行改革,將以往強調技法性的教學,轉變為藝術性和實用性并重的教學,同時,要強化與市場的跨界關聯。在新型教學模式中,通過師生角色的不斷轉換和與市場的接軌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校要為學生進行問題反饋和實時效果評價創建多個渠道,使之成為教學效率提升的重要依托。
絲網印刷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單一,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不足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的講授和演示為主,該模式的優點在于教師能夠系統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缺點是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不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忽略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效率較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創造性與主動性,過分依賴實訓室的機器設備和教師的引導,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重視和應有的體現,實訓課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的優勢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2.實踐環節缺失,課程設置不合理
絲網印刷是一門應用型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目前的實踐教學環節多集中在紙上印刷,而實物印刷的環節相對較少,尤其缺少將教學、市場需求和生產相結合的實踐訓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僅掌握了理論知識和簡單的紙上印刷技法,對印刷產品的材料、印刷技藝、加工工藝、成本預算、消費需求等諸多市場要素缺乏了解,致使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無法與市場和企業順利接軌,很難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除此之外,由于該課程的課時設置較短,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操作訓練,與該課程的前置課程和后置課程對接較難,尤其是課程結束之后,不能在生活實際中得到實踐和應用,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學校所學與社會所需嚴重脫軌的現象。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絲網印刷課程改革策略
在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改革中,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立足于藝術創作中學以致用的根本特點,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模式上,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根本,在實踐中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真正實現研、學、產一體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要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豐富、完善絲網印刷課程的教學效果,使教學逐步從靜態向動態轉換。
1.以“專業實踐需求”為導向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而改變,實踐教學的環節必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目標性。首先,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背景,對當前專業實踐的具體需求進行系統梳理,用繼承和創新的教學理念對傳統重視技法的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設置和改革,從而實現對學生“二次創造”能力的培養,將原來的注重技法性,改為藝術性與實用性并重,進一步完善課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設置比例;其次,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市場的發展動向和需求,掌握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關注相關領域文創產品的開發及銷售動向,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要求自己,從而為實現學校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打下基礎。
2.以“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首先,要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一目標,構建合理有效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改變傳統的以紙上印刷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向更具有市場潛力的實物產品印刷。實踐教學內容可以從我們身邊常見的生活用品入手,如T恤、陶瓷杯、抱枕等,同時,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如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把印刷原理、工藝流程等理論知識穿插在一起探討,使其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的形式學習,從而創建一個高效、開放、互動的課堂環境,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決心,為企業、高校和學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打下基礎。其次,在加強校內實驗實訓的同時,還應積極開辟雙向互動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踐教學的組織流程為:市場調研——分析匯總——分組發言——確立目標——知識講解——實踐實訓——產品輸出等環節。通過該流程能高效整合學生課堂和課后的實踐時間,推動師生角色的不斷轉換和互動關聯,可拓展實訓內容,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團隊建設,鼓勵他們進行相關領域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銷售,不斷開辟市場,為縮短學校、企業和人才之間的距離,為將來的就業和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3.以“個性化教學”為方法
首先,要充分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動向,緊緊圍繞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單一的、傳統的美術院校的絲網技法與工業生產印刷課程,在設置上都無法與設計類院校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匹配。教師可在學生掌握基本印刷技法的基礎上,結合絲網印刷的前置課程和后置課程,引導學生把前置課程的創意圖稿通過熱轉印技術在實物上呈現,該過程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還可以讓學生準備帆布包、枕套、茶杯等承印物,將自己想制作的東西進行自主設計、制版、印刷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習的廣度,提高課堂效率。其次,可以借鑒目前社會上一些較成功的個人工作室或者作坊的經驗,在學校開展類似的教育,針對學校課程設置中的不足之處,探索合理的個性化教學改革方案。比如,學校可嘗試開展第二課堂,與社會上的工作室合作,或者拓展實踐教學平臺,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承接一些印刷工作,目的就是縮短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距離。
4.以“效果實時反饋”為特色的教學組織和評價體系
首先,新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教育,有利于實現研、學、產的緊密結合,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讓所培養的人才更符合當今市場的需求,并能進行跨界合作。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應不斷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其次,要改變傳統絲網印刷課程先入為主的單向知識傳導過程和預設的教學模式。在實踐課中,應創建基于研討、創新和實時互動反饋學習效果的定制化教學模式。該模式圍繞專題布置——課前研討準備——市場調研——實踐訓練——效果分析——實時反饋總結等流程,在師生間建構起緊密的互動關聯,建立起從“知識認知”到“應用實踐”環節的快速通道。
此外,還要不斷完善和豐富課程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加強校企合作項目建設,鼓勵學生進行相關領域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印制、自主品牌的建設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邊實踐邊完善,使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結 語
由于傳統的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模式脫離了市場的實際應用,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信息化技術普及的時代特征,本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對高校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改革做了嘗試性設計。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點,近年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得到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民辦高校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無疑是非常迫切的,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基于實踐教學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重要地位,在市場經濟和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將與市場接軌的實踐教學融入課堂無疑為解決設計類課程教學面臨的種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是今后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有效舉措,對我國民辦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周丹陽.高校絲網印刷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眾文藝,2016(12):246-247.
[2]唐偲.多校區辦學條件下實驗室管理模式的探索[J].印刷雜志,2015(12):55-57.
[3]楊喜梅.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9(6):113-114.
[4]聶晶晶.“雙創”背景下高校藝術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8(6):26.
[5]王建華.絲網印刷實驗教學研究[J].印刷雜志,2016(11):49-52.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藝術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